图书介绍
科学认识论 第3卷 科学认识形成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舒炜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07872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认识论 第3卷 科学认识形成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科学真理的探求1
第一节 科学认识形成论的研究方式1
第二节 科学认识形成论的逻辑线索8
第三节 真理问题上逻辑研究和历史研究的统一14
第一章 科学事实18
第一节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18
一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客观事实的关系19
二 科学事实的特点22
三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否认客观事实24
四 机械论的缺点在于把科学事实等同于客观事实26
第二节 科学事实获取的途径和方式29
一 科学事实获取的途径30
二 科学事实获取的方式34
第三节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形成的基础40
一 科学事实的辨别40
二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形成的基础43
第二章 科学概念46
第一节 科学概念的涵义与特征46
一 科学概念的涵义46
二 科学概念的特点50
三 科学概念的类型52
第二节 科学概念形成的途径和方式55
一 科学概念形成的种种理论55
二 科学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59
三 科学概念形成的方式63
第三节 科学概念在科学认识形成中的重大作用65
一 科学概念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中的转折点65
二 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细胞66
三 科学概念使科学思维有了主观能动性66
四 科学概念增强了科学认识的力量67
第三章 科学定律69
第一节 科学定律的特征和形式69
一 科学定律的认识论特征69
二 科学定律的逻辑特征及其语言表述73
三 科学定律的形成78
第二节 科学定律的结构82
一 科学定律的结构性及其客观依据83
二 科学定律的分类85
三 经验定律与理论定律87
第三节 科学定律在科学认识形成中的功能95
一 科学定律是科学真理的表现形式95
二 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97
三 科学定律的解释和预言功能99
第四章 科学理论104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形成及其真理性104
一 科学理论的涵义与特征104
二 科学理论的形成108
三 科学理论的真理性119
一 逻辑结构的涵义及其类型的划分125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125
二 公理化形式演绎型理论的逻辑结构127
第三节 科学理论是科学认识的高级成果135
一 在高层次上综合统一了科学认识的成果136
二 科学理论是形成新的科学认识的起点139
第五章 科学学科144
第一节 科学学科与科学理论144
一 科学学科的涵义与特征144
二 科学理论是科学学科形成的基础和核心148
三 科学学科是与科学理论不同的整体152
一 判定科学学科的各种标准155
第二节 科学学科的判定标准155
二 各种划分标准之间的关系163
第三节 科学学科形成的原则和方式166
一 科学学科形成的原则166
二 科学学科形成的方式172
第六章 科学语言177
第一节 科学认识形成与语言表达的关系177
一 科学语言是科学认识形成的表现形式178
二 科学语言是科学认识成果交流和传播的工具181
三 科学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186
第二节 科学语言的内容和类型189
一 自然语言是基本的科学语言190
二 科学符号语言是科学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193
三 形式语言是科学语言的高级形式197
第三节 科学认识形成对科学语言的选择201
一 科学语言的功能决定选择的依据201
二 科学认识形成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科学语言205
三 科学认识成果的增长要求引进新的科学语言209
第七章 科学认识形成的主要规律213
第一节 科学认识形成的动力律213
一 理论场及其构成214
二 理论场的外部相互作用形式218
三 理论场的内部相互作用形式224
第二节 科学认识形成的分化律231
一 以分化为前提231
二 从整体分化出部分232
三 从特殊分化出一般234
第三节 科学认识形成的合成律237
一 在分化的基础上合成237
二 丰富原有的科学认识238
三 产生新的理论框架239
第八章 科学认识的检验242
第一节 检验的必要性242
一 检验的意义和作用243
二 理论的有效性和真理性246
三 检验与科学的真理性247
第二节 检验的复杂性250
一 检验存在的复杂性250
二 检验在逻辑上的复杂性253
三 认识因素在检验中的作用258
第三节 检验的有效性261
一 对检验有效性的简单理解261
二 对检验有效性的怀疑263
三 观察客观性的意义265
四 检验有效性的根据269
第九章 科学认识的检验程序273
第一节 检验程序的意义273
一 检验是有程序的273
二 检验程序的研究方法276
第二节 检验的设计278
一 检验设计的意义278
二 检验所需的条件279
三 检验设计的方法论原则281
第三节 预言286
一 预言的意义286
二 预言的两重性288
三 预言的本质289
第四节 实验292
一 实验科学家的素质292
二 检验性实验的方法论原则293
三 实验进行的一般程序297
第五节 结果分析和论证299
一 结果分析和论证的地位和作用299
二 结果分析和论证的内容302
三 结果分析和论证的效果303
第一节 科学认识证实的本质和作用306
一 科学认识证实的本质306
第十章 科学认识的证实306
二 科学认识证实的作用314
第二节 科学认识证实的复杂性317
一 科学理论结构和预言推导程序的复杂性317
二 预言证实的复杂性324
三 科学理论证实的复杂性329
第三节 科学认识证实的历史性334
一 证据是时代的产物334
二 证据随历史而发展337
一 科学认识否证的本质341
第十一章 科学认识的否证341
第一节 科学认识否证的本质和作用341
二 科学认识否证的作用346
第二节 科学认识否证的复杂性351
一 必然性推理不是否证的唯一判据351
二 预言推理程序的复杂性354
三 预言被否证的复杂性357
四 科学理论被否证的复杂性360
第三节 科学认识否证的历史性及判决性实验363
一 否证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发展363
二 判决性实验366
一 经验因素375
第一节 科学认识可接受性的各种因素375
第十二章 科学认识的可接受性375
二 功能因素379
三 结构因素382
四 背景因素387
五 表述因素388
第二节 科学认识可接受性的根据391
一 科学认识的求真性是可接受性的客观前提392
二 科学认识与社会认识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可接受性的基础394
第三节 科学认识可接受性的相对性398
一 可接受性因素的复杂性398
二 可接受性环境的制约性402
三 可接受性过程的历史性404
第一节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的实质409
第十三章 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409
一 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是科学认识得以最后确立的直接因素410
二 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是科学认识得以最后确立的实现方式415
三 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本身的性质和特点419
第二节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的各种因素423
一 经济基础对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423
二 上层建筑对科学认识的社会承认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425
第三节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的复杂性434
一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中的真错关系434
二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中内行承认和外行承认的关系438
三 科学认识社会承认中国内承认和国外承认的关系441
一 评价问题的提出443
第十四章 科学认识的评价443
第一节 科学认识评价的实质和作用443
二 科学认识评价的实质445
三 科学认识评阶的作用448
第二节 科学认识评价的标准454
一 建立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55
二 科学认识的可检验性标准458
三 科学认识的相容性标准462
四 科学认识的逻辑简单性标准465
第三节 科学认识评价的主体选择470
一 评价的主体相关性470
二 评价主体选择的原则472
三 科学认识评价的历史性478
第十五章 科学认识形成论的意义483
第一节 科学认识形成论在研究科学认识中的作用483
一 科学认识形成论描述了科学认识形成的完整过程484
二 科学认识形成论提供了科学认识成果的识别标志489
三 科学认识形成论揭示了科学认识成果的形成动因和规律492
第二节 正确评价西方科学哲学研究成果推动科学哲学的进展496
一 研究的问题及其进展496
二 存在的片面性及其出路501
第三节 科学认识形成论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有效指导503
一 为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提供原则504
二 为科学共同体的行为方式提供指南507
后记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