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花卉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花卉卷
  • 董玉琛,刘旭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2569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928页
  • 文件大小:248MB
  • 文件页数:992页
  • 主题词:作物-种质资源-简介-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简介-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花卉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中国作物的多样性1

一、中国历代的作物1

二、中国当代作物的多样性2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与进化4

一、作物起源的几种学说4

二、几个重要的世界作物起源中心9

三、与作物进化相关的基本理论11

四、与作物进化有关的性状演化13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15

一、作物的植物学分类及学名15

二、作物的用途分类18

三、作物的生理学、生态学分类18

四、作物品种的分类19

第四节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20

一、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20

二、遗传多样性的度量22

三、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实际应用25

四、用野生近缘植物拓展作物的遗传多样性27

第一章 花卉概述31

第一节 花卉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31

一、花卉的范畴31

二、花卉的分类31

三、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32

第二节 花卉业的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33

一、世界花卉业的概况33

二、中国花卉业的发展35

第三节 花卉的多样性38

一、种类的多样性39

二、生活型的多样性39

三、观赏性状的多样性39

四、栽培方式的多样性40

五、应用方式的多样性40

第四节 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的特点40

一、种类丰富40

二、观赏性状多彩42

三、抗逆性能突出43

四、花文化特长45

五、中国花卉的传播及其贡献45

第二章 梅花49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49

一、观赏价值49

二、世界分布与栽培50

三、中国分布与栽培50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52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52

二、生物学特性55

三、生态习性58

第三节 栽培起源及其品种演化60

一、栽培历史60

二、栽培起源与品种演化62

三、对外传播64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种质资源64

一、品种分类系统64

二、品种调查与国际登录66

三、变种与变型67

第五节 梅花近缘种68

一、杏亚属主要种68

二、李属其他种68

第六节 桃花69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69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70

三、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73

四、品种分类及种质资源76

五、桃花近缘种77

第七节 樱花78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78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79

三、栽培简史80

四、品种分类80

五、樱亚属主要种81

第八节 榆叶梅82

一、观赏价值82

二、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83

三、栽培简史83

四、品种分类及其变种83

五、近缘种84

第三章 牡丹87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87

一、观赏价值87

二、世界生产概况88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90

一、形态解剖特征90

二、生物学特性99

三、生态习性100

第三节 栽培发展史、起源演化及其传播101

一、栽培发展史101

二、品种起源与演化104

三、对外传播及发展108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品种资源110

一、品种分类110

二、品种资源114

第五节 牡丹近缘种117

第六节 芍药119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119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20

三、栽培起源及其品种演化122

四、品种分类123

五、芍药近缘种124

六、芍药与牡丹的杂交126

第四章 菊花129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129

一、观赏价值129

二、药用与食用价值131

三、分布与栽培132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34

一、形态特征134

二、生物学特性137

三、生态习性137

第三节 起源与演化138

一、栽培起源138

二、栽培历史及传播140

三、品种演化142

四、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142

第四节 品种资源与分类144

一、我国菊花品种资源144

二、品种分类145

第五节 菊属主要种149

一、菊属分类概述149

二、菊花主要野生近缘种150

第五章 兰花155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155

一、观赏价值与兰文化155

二、兰花产业化156

三、兰属植物的分布156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58

一、形态特征158

二、生物学特性163

三、生态习性164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传播165

一、栽培起源165

二、传播165

第四节 主要品种类群165

一、春兰165

二、蕙兰166

三、建兰167

四、墨兰168

五、寒兰169

六、大花蕙兰169

第五节 兰属主要种170

一、物种多样性170

二、兰属分类概述174

三、兰属主要种及其利用178

第六章 月季184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184

一、观赏价值184

二、世界分布与生产185

三、中国分布与生产186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87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187

二、生物学特性193

三、生态习性193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194

一、栽培起源与演化194

二、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199

第四节 现代月季的类群及品种分类200

一、现代月季的类群200

二、月季品种的园艺分类202

第五节 玫瑰203

一、经济价值与栽培概况203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203

三、品种分类及其种质资源205

第六节 蔷薇属主要种206

一、蔷薇属植物的演化与分类206

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208

三、月季重要的近缘种209

第七章 杜鹃花215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215

一、观赏价值215

二、世界分布与栽培216

三、中国分布与栽培216

第二节 形态多样性217

一、树型与叶片217

二、花序与花221

三、染色体226

第三节 生态类型及生物学特性226

一、生态类型226

二、生物学特性227

三、生态习性228

第四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229

一、栽培历史229

二、对外传播231

三、系统演化233

四、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234

第五节 品种分类及种质资源235

一、品种分类235

二、不同性状的种质资源237

第六节 杜鹃花属主要种238

一、杜鹃花属分类概述238

二、常见亚属及其代表种240

第八章 茶花246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246

一、观赏价值246

二、植物分布246

三、栽培概况247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247

一、形态特征247

二、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248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性状遗传248

一、栽培历史248

二、对外传播及其贡献249

三、起源演化250

四、主要性状遗传规律251

第四节 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253

一、品种分类253

二、山茶类主要品种254

三、滇山茶类主要品种255

四、茶梅类主要品种256

五、金花茶类品种257

第五节 山茶属主要种257

一、山茶属植物的分类257

二、山茶属主要种259

第九章 荷花262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262

一、观赏价值262

二、世界分布与栽培263

三、中国分布与栽培264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264

一、形态特征264

二、生物学特性268

三、生态习性270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品种演化271

一、栽培起源271

二、栽培历史及其传播272

三、品种演化274

四、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275

第四节 品种分类与种质资源276

一、品种分类276

二、不同性状的种质资源280

第五节 美洲黄莲282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282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282

三、栽培起源及其品种演化283

四、主要品种简介283

第十章 桂花285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285

一、观赏价值285

二、分布与栽培286

第二节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288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288

二、生物学特性及多样性291

三、生态习性293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品种演化293

一、栽培起源293

二、品种演化295

第四节 品种分类297

一、品种分类方法297

二、主要品种介绍298

三、桂花古树资源301

第五节 桂花近缘种301

一、木樨属主要种301

二、桂花种质资源303

第十一章 百合306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306

一、观赏价值306

二、分布与栽培状况307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309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309

二、生物学特性及其多样性310

三、生态习性311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312

一、栽培起源312

二、栽培历史、品种演化及其传播313

三、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316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种质资源316

一、品种分类316

二、不同性状的种质资源317

第五节 百合属主要种318

一、百合属分类概述318

二、国产百合特有种简介321

第六节 麝香百合323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323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323

三、栽培起源及品种324

四、品种分类324

第十二章 丁香326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326

一、观赏价值326

二、分布及生产概况327

第二节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328

一、形态特征328

二、生物学特性328

三、生态习性329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330

一、栽培起源330

二、品种演化331

三、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331

第四节 主要品种资源333

一、国外品种概况333

二、国内主栽品种333

第五节 丁香属主要种334

一、分类概述334

二、种及其变种(变型)336

第十三章 玉兰344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344

一、观赏价值344

二、分布与栽培345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345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345

二、生物学特性348

三、生态习性349

第三节 栽培历史与性状遗传349

一、栽培历史与传播349

二、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349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351

一、品种分类方法351

二、主要品种特征352

第五节 玉兰亚属主要种353

一、木兰属分类概述353

二、玉兰亚属分类概述354

三、主要栽培种及野生近缘种355

第六节 木兰亚属主要种359

一、木兰亚属概述359

二、主要栽培种及野生近缘种361

第十四章 蜡梅368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368

一、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368

二、分布与栽培369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369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369

二、生物学特性370

三、生态习性371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371

一、栽培历史371

二、栽培起源及品种演化372

三、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372

第四节 品种分类和主要品种372

一、品种分类372

二、优良品种简介373

第五节 蜡梅属主要种373

第十五章 紫薇376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376

一、观赏价值376

二、分布与栽培概况376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377

一、形态特征377

二、生长发育377

三、生态习性378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378

一、栽培起源及简史378

二、品种演化379

三、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379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380

一、品种分类系统380

二、主要品种简介381

第五节 紫薇近缘种382

一、紫薇属及分种检索382

二、紫薇主要近缘种384

第十六章 海棠387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387

一、观赏价值387

二、分布与栽培388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390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390

二、生物学特性及其多样性392

三、生态习性393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品种演化393

一、栽培起源393

二、垂丝海棠的品种演化395

第四节 品种分类与种质资源396

一、垂丝海棠的品种分类396

二、种质资源概述398

第五节 观赏海棠主要种类399

一、观赏海棠主要种分种检索表399

二、主要观赏海棠种类简介400

第十七章 香石竹404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404

一、观赏价值404

二、世界分布与栽培404

三、中国分布与栽培405

第二节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406

一、形态特征406

二、生物学特性407

三、生态习性407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408

一、栽培起源408

二、品种演化408

三、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408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409

一、品种分类409

二、主要品种411

第五节 石竹属主要种412

一、石竹属分类概述412

二、重要种类简介413

第六节 石竹414

一、观赏价值414

二、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414

三、主要变种414

第十八章 报春花416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416

一、观赏价值416

二、生产概况416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417

一、主要形态特征417

二、生物学特性417

三、生态习性418

第三节 栽培历史与传播418

一、栽培历史418

二、品种演化及其贡献419

第四节 主要类群419

一、温室盆花类419

二、露地宿根类421

第五节 报春花属主要种422

一、报春花属的分类422

二、植物分布424

三、有价值的野生种425

第十九章 石蒜427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分布427

一、观赏价值427

二、分布428

第二节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429

一、鳞茎与根429

二、叶429

三、花430

四、果实和种子431

五、染色体与花粉431

第三节 栽培历史与品种演化432

一、栽培历史432

二、品种演化433

三、多倍化与杂交亲和性433

第四节 石蒜属主要种434

一、石蒜属分类概述434

二、主要种简介436

第二十章 鸢尾441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441

一、观赏价值441

二、分布与栽培441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442

一、形态特征442

二、生物学特性442

第三节 栽培起源与性状遗传444

一、栽培历史444

二、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444

第四节 品种分类及种质资源444

一、品种分类444

二、不同性状的种质资源445

三、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446

第五节 主要栽培类群446

一、德国鸢尾446

二、花菖蒲447

三、西班牙鸢尾448

第六节 鸢尾属主要种448

一、鸢尾属分类概述448

二、鸢尾属主要种类简介449

第二十一章 郁金香459

第一节 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459

一、观赏价值459

二、分布与栽培460

第二节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460

一、形态特征及其多样性460

二、生物学特性及其多样性462

第三节 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463

一、栽培起源、历史及其传播463

二、品种演变464

三、主要性状及其遗传规律464

第四节 品种分类465

一、早花类465

二、中花类466

三、晚花类466

四、原种(植物学郁金香)468

第五节 郁金香近缘种468

一、郁金香属分类概述468

二、重要近缘种469

第六节 中国郁金香属植物471

一、分类概述471

二、国产的郁金香种473

第二十二章 一、二年生花卉478

第一节 概述478

第二节 金鱼草47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479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479

三、起源演化480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480

五、同属主要种483

第三节 翠菊483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483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483

三、起源演化484

四、主要品种485

第四节 风铃草48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486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487

三、主要品种488

四、同属主要种488

第五节 鸡冠花48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489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489

三、起源演化490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491

五、同属主要种492

第六节 向日葵492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492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492

三、起源演化493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494

五、同属主要种494

第七节 凤仙花495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495

三、起源演化496

四、主要类群及品种497

五、同属主要种500

第八节 大花牵牛50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0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501

三、起源演化501

四、主要品种502

五、同属主要种502

第九节 矮牵牛505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05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505

三、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506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介绍507

第十节 一串红50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09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509

三、起源演化510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510

五、同属主要种511

第十一节 瓜叶菊512

一、观赏价值及应用概况512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512

三、起源演化512

四、主要品种513

五、同属主要种513

第十二节 万寿菊514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14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514

三、起源演化515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515

五、同属主要种516

第十三节 三色堇51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17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518

三、起源演化与性状遗传518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介绍519

五、同属主要种520

第十四节 百日草52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20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521

三、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521

四、同属主要种522

第二十三章 宿根花卉525

第一节 概述525

一、概念与分类525

二、特点525

第二节 蜀葵52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26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26

三、起源演化526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527

五、同属主要种528

第三节 花烛528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28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29

三、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530

四、同属主要种530

第四节 耧斗菜531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31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31

三、主要栽培品种532

四、同属主要种532

第五节 荷兰菊534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34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34

三、主要品种535

四、同属主要种536

第六节 四季秋海棠53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37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37

三、起源演化539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539

五、球根秋海棠540

六、同属主要种541

第七节 铁线莲511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44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44

三、起源演化544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545

五、同属主要种546

第八节 君子兰54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47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48

三、起源演化549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549

五、同属主要种550

第九节 大花飞燕草55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50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51

三、起源演化551

四、分类及主要品种552

五、同属主要种552

第十节 倒挂金钟553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53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53

三、起源演化554

四、品种分类和主要品种554

五、同属主要种556

第十一节 大花龙胆55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57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57

三、品种分类558

四、同属主要种558

第十二节 非洲菊56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60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60

三、起源演化561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562

五、同属主要种563

第十三节 萱草563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63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63

三、起源演化564

四、品种分类564

五、同属主要种565

第十四节 玉簪56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66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66

三、起源演化567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种567

五、同属主要种568

第十五节 深波叶补血草56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69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69

三、起源演化569

四、主要品种570

五、同属主要种571

第十六节 睡莲572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72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72

三、起源演化573

四、同属主要种573

第十七节 天竺葵574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74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574

三、起源演化575

四、主要品种575

五、同属主要种576

第十八节 宿根福禄考57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76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77

三、起源演化577

四、主要品种578

五、同属主要种578

第十九节 桔梗57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79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79

三、起源演化580

四、主要品种580

第二十节 鹤望兰580

一、观赏价值与栽培概况580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581

三、起源演化581

四、主要品种582

五、同属主要种582

第二十四章 球根花卉584

第一节 概述584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584

二、形态特征和分类586

三、生物学特性588

第二节 欧洲银莲花588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88

二、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589

三、主要变种及杂交种590

四、同属主要种590

第三节 花叶芋592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92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592

三、起源演化593

四、品种分类594

五、同属主要种594

第四节 大花美人蕉595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595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595

三、起源演化596

四、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598

五、同属主要种599

第五节 仙客来60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00

二、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601

三、起源演化603

四、变种及品种分类603

五、同属主要种605

第六节 大丽花60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07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607

三、起源演化608

四、品种分类609

五、同属主要种611

第七节 唐菖蒲611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611

二、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612

三、起源演化613

四、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614

五、同属主要种615

第八节 朱顶红61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16

二、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616

三、起源演化617

四、品种分类618

五、同属主要种618

第九节 风信子61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19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19

三、起源演化620

四、品种分类及主要变种621

五、同属主要种621

第十节 中国水仙622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22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622

三、起源演化623

四、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625

五、同属主要种626

第十一节 花毛茛62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27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628

三、起源演化628

四、品种分类与主要品系629

五、同属主要种630

第十二节 马蹄莲63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30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631

三、起源演化632

四、品种分类及主要品种632

五、同属主要种633

第二十五章 观赏蕨类636

第一节 概述63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36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636

三、起源演化639

四、分类640

第二节 铁线蕨640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40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641

三、同属主要种641

第三节 铁角蕨643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43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643

三、同属主要种644

第四节 巢蕨645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45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646

三、变种与主要品种646

四、同属主要种646

第五节 肾蕨64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47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647

三、同属主要种648

第六节 鹿角蕨64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49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649

三、主要品种650

四、同属主要种650

第七节 凤尾草651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51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652

三、主要品种与变种652

四、同属主要种653

第八节 卷柏654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54

二、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655

三、同属主要种655

第二十六章 多浆植物657

第一节 概述65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57

二、形态多样性与生理特性660

三、分类664

四、分布666

第二节 芦荟666

一、经济价值与应用概况666

二、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667

三、起源演化668

四、同属主要种668

第三节 金琥669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669

二、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670

三、主要品种与变种670

四、同属主要种670

第四节 昙花671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671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671

三、同属主要种672

第五节 瑞云球672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672

二、主要品种673

三、同属主要种673

第六节 长寿花675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675

二、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675

三、主要品种675

四、同属主要种675

第七节 仙人掌676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76

二、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676

三、同属主要种677

第八节 八宝677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677

二、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677

三、主要品种678

四、同属主要种678

第九节 蟹爪679

一、分布、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679

二、主要品种680

第二十七章 兰科花卉681

第一节 概述681

一、特征681

二、分类681

三、分布683

四、生产概况683

第二节 卡特兰684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684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84

三、栽培起源及其品种演化685

四、主要品种与杂种686

五、同属主要种687

第三节 杓兰689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689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89

三、栽培起源及其品种演化690

四、主要品种691

五、同属主要种691

第四节 石斛兰698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698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99

三、栽培起源及品种演化700

四、品种分类701

五、同属主要种702

第五节 兜兰706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706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706

三、栽培起源及品种演化707

四、品种分类708

五、同属主要种708

第六节 蝴蝶兰710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710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711

三、栽培起源及品种演化711

四、品种分类712

五、同属主要种及杂交属712

第二十八章 木本花卉716

第一节 概述716

一、中国木本名花的层次716

二、木本花卉的分类717

三、中国木本花卉的特点718

第二节 米兰719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719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719

三、主要品种720

四、同属主要种720

第三节 羊蹄甲720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720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721

三、主要品种721

四、同属主要种721

第四节 叶子花722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722

二、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723

三、起源演化723

四、主要品种724

五、同属主要种724

第五节 夏蜡梅724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724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724

三、同属主要种725

第六节 紫荆726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726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727

三、起源演化727

四、主要品种和变型728

五、同属主要种728

第七节 贴梗海棠729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729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729

三、品种分类、主要品种与变种730

四、同属主要种730

第八节 瑞香731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731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731

三、栽培起源732

四、主要品种与变种732

五、同属主要种733

第九节 珙桐733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733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734

三、栽培起源736

四、同属主要种736

第十节 一品红737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737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737

三、起源演化738

四、主要品种738

五、同属主要种739

第十一节 连翘739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739

二、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740

三、主要品种和变种741

四、同属主要种741

第十二节 栀子741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741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742

三、起源演化743

四、主要品种、变型及变种744

第十三节 木槿744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745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745

三、起源演化746

四、主要品种和变种746

五、同属主要种747

第十四节 八仙花749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749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749

三、栽培起源750

四、品种分类及常见品种750

五、同属主要种751

第十五节 茉莉752

一、观赏价值与生产概况752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753

三、起源演化754

四、主要品种754

五、同属主要种755

第十六节 绣线菊756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756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757

三、起源演化758

四、同属主要种758

第十七节 荚蒾761

一、观赏价值与分布栽培761

二、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762

三、起源演化762

四、主要品种763

五、同属主要种763

第十八节 紫藤765

一、观赏价值与应用概况765

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与生态习性765

三、起源演化766

四、品种分类、主要品种及变种767

五、同属主要种768

附录 中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名录7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