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十大经典全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十大经典全录
  • 陈振相,宋贵美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04807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124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13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十大经典全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3

黄帝内经素问3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林忆等3

第一部 黄帝内经素问3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王冰5

卷第一7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7

四气调神太论篇第二8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0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11

卷第二13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3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16

阴阳别论篇第七17

卷第三18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18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19

五脏生成篇第十21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22

卷第四23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23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24

汤液醑醴论篇第十四25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26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26

卷第五28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28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30

卷第六32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32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36

卷第七38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38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39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41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42

卷第八42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42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44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45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47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48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49

卷第九50

热论篇第三十一50

刺热篇第三十二51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52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53

卷第十55

疟论篇第三十五55

刺疟篇第三十六57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59

咳论篇第三十八59

卷第十一60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60

腹中论篇第四十62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63

风论篇第四十二64

卷第十二64

痹论篇第四十三66

痿论篇第四十四67

厥论篇第四十五68

卷第十三69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69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70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72

脉解篇第四十九73

卷第十四74

刺要论篇第五十74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75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75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76

针解篇第五十四76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77

卷第十五78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78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79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80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81

卷第十六82

骨穴论篇第六十82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84

卷第十七85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85

卷第十八88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88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90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92

卷第十九93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93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95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97

卷第二十101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01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105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12

卷第二十一112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28

卷第二十二128

卷第二十三139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139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139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141

微四失论篇第七十八142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142

卷第二十四142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144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145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147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147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151

第二部 黄帝内经灵枢经161

卷之一161

九针十二原第一161

第二部161

黄帝内经灵枢经161

本输第二163

小针解第三166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168

根结第五172

卷之二172

寿夭刚柔第六174

官针第七176

本神第八177

终始第九178

经脉第十182

卷之三182

经别第十一189

经水第十二190

卷之四191

经筋第十三191

骨度第十四194

五十营第十五195

脉度第十七196

营气第十六196

营卫生会第十八197

四时气第十九198

卷之五200

五邪第二十200

寒热病第二十一200

癫狂病第二十二201

热病第二十三203

厥病第二十四204

病本第二十五205

杂病第二十六206

周痹第二十七207

口问第二十八208

卷之六210

师传第二十九210

决气第三十211

肠胃第三十一212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213

海论第三十三213

五乱第三十四214

胀论第三十五215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216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217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217

血络论第三十九219

阴阳清浊第四十219

卷之七220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220

病传第四十二221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222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223

外揣第四十五224

五变第四十六224

本脏第四十七226

卷之八229

禁服第四十八229

五色第四十九230

论勇第五十232

背腧第五十一233

卫气第五十二234

论痛第五十三235

天年第五十四235

逆顺第五十五236

五味第五十六236

卷之九237

水胀第五十七237

贼风第五十八238

卫风失常第五十九239

玉版第六十240

五禁第六十一241

动输第六十二242

五味论第六十三243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244

卷之十247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247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248

行针第六十七250

上膈第六十八250

忧患无言第六十九251

寒热第七十251

邪客第七十一252

通天第七十二254

卷之十一256

官能第七十三256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258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259

卫气行第七十六263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264

卷之十二266

九针论第七十八266

岁露论第七十九269

大惑论第八十271

痈疽第八十一272

第三部 神农本草经277

卷一277

上经277

神农本草经277

第三部277

玉石(上品)278

丹沙278

云母278

玉泉278

石钟乳278

涅石278

消石278

朴消278

滑石278

石胆278

空青278

曾青278

禹余粮278

太乙余粮278

白石英279

紫石英279

五色石脂279

白青279

扁青279

草(上品)279

昌蒲279

鞠华279

人参279

天门冬279

甘草279

干地黄279

术279

兔丝子279

牛膝280

充蔚子280

女萎280

防葵280

茈胡280

麦门冬280

独活280

车前子280

木香280

署豫280

薏苡仁280

泽泻280

远志280

龙胆280

细辛281

石斛281

巴戟天281

白英281

白蒿281

赤箭281

奄闾子281

析蓂子281

箸实281

赤、黑、青、白、黄、紫芝281

卷柏282

蓝实282

芎282

蘼芜282

黄连282

络石282

蒺藜子282

黄箸282

肉松容282

防风282

蒲黄282

香蒲282

续断282

漏芦282

营实283

天名精283

决明子283

丹参283

茜根283

飞谦283

五味子283

旋花283

兰草283

蛇床子283

地肤子283

景天283

因陈283

杜若283

沙参284

白兔藿284

徐长卿284

石龙刍284

薇衔284

云实284

王不留行284

升麻284

青蓑284

姑活284

别羁284

屈草284

淮木284

木(上品)284

牡桂284

菌桂285

松脂285

槐实285

枸杞285

柏实285

伏苓285

榆皮285

酸枣285

蔾木285

干漆285

五加皮285

蔓荆实285

辛夷285

桑上寄生285

杜仲286

女贞实286

木兰286

蕤核286

橘柚286

人286

发髭286

兽(上品)286

龙骨286

麝香286

牛黄286

熊脂286

白胶286

阿胶286

禽(上品)286

丹雄鸡286

雁肪287

虫鱼(上品)287

石蜜287

蜂子287

蜜蜡287

牡蛎287

龟甲287

桑蜱蛸287

海蛤287

文蛤287

蠡鱼287

鲤鱼胆287

果(上品)287

藕实茎287

大枣287

葡萄288

蓬?288

鸡头实288

米谷(上品)288

胡麻288

麻蓂288

茱(上品)288

冬葵子288

苋实288

瓜蒂288

瓜子288

苦菜288

卷二288

中经288

玉石(中品)289

雄黄289

石流黄289

雌黄289

水银289

凝水石290

阳起石290

孔公孽290

殷萆290

铁精落290

理石290

长石290

肤青290

草(中品)290

干姜290

?耳实290

葛根290

栝楼根290

慈石290

苦参290

石膏290

当归291

麻黄291

通草291

芍药291

蠡实291

瞿麦291

元参291

秦艽291

百合291

知母291

贝母291

白茞291

淫羊藿291

黄芩291

石龙芮292

茅根292

紫菀292

紫草292

败酱292

白鲜292

酸酱292

紫参292

藁本292

石韦292

萆薢292

白薇292

水萍292

狗脊292

王瓜292

地榆293

海藻293

泽兰293

防己293

歙冬花293

牡丹293

马先蒿293

积雪草293

女菀293

王孙293

蜀羊泉293

爵床293

假苏293

翘根293

木(中品)293

桑根白皮293

竹叶294

吴茱萸294

卮子294

芜荑294

枳实294

厚朴294

秦皮294

秦茮294

山茱萸294

紫葳294

猪苓294

白棘294

龙眼294

松萝294

卫矛295

合欢295

兽(中品)295

白马茎295

鹿萆295

牛角?295

?羊角295

牡狗阴茎295

羚羊角295

犀角295

禽(中品)295

燕屎295

天鼠屎295

虫鱼(中品)295

蝟皮295

露蜂房295

龟甲、鳖甲295

蟹296

柞蝉296

蛴螬296

乌贼鱼骨296

白僵蚕296

鱼甲296

樗鸡296

活蝓296

石龙子296

木虻296

蜚虻296

蜚廉296

?虫296

伏翼296

果(中品)296

梅实296

米谷(中品)297

大豆黄卷、赤小豆297

粟米297

黍米297

菜(中品)297

蓼实297

葱实297

薤297

水苏297

卷三297

下经297

玉石(下品)297

石灰298

?石298

铅丹298

粉锡、锡镜鼻298

代赭298

戎盐、大盐、卤盐298

白垩298

冬灰298

青琅玕298

附子299

乌头299

天雄299

半夏299

虎掌299

茑尾299

大黄299

亭历299

桔梗299

莨荡子299

草蒿299

旋复花299

藜芦299

草(下品)299

钩吻299

蛇全300

恒山300

蜀漆300

甘遂300

白敛300

青葙子300

瞿菌300

白芨300

大戟300

泽漆300

茵芋300

贯众300

荛花300

射干300

牙子300

商陆301

羊蹄301

萹蓄301

狼毒301

白头翁301

鬼臼301

羊桃301

女青301

连翘301

闾茹301

乌韭301

鹿藿301

蚤休301

羊蹄躅301

石长生301

陆英301

荩草302

牛萹302

夏枯草302

芜花302

木(下品)302

巴豆302

蜀茮302

皂荚302

柳花302

楝实302

郁李仁302

莽草302

雷丸302

桐叶302

梓白皮302

石南303

黄环303

溲疏303

鼠李303

药实根303

栾花303

蔓椒303

兽(下品)303

豚卵303

麋脂303

?鼠303

六畜毛蹄甲303

虫鱼(下品)303

蝦蟆303

马刀303

蛇蜕303

蚯蚓303

??303

蜈蚣303

水蛭304

班苗304

贝子304

石蚕304

雀甕304

蜣螂304

蝼蛄304

马陆304

地胆304

鼠妇304

荧火304

衣鱼304

木(下品)304

桃核仁304

杏核仁304

米谷(下品)305

腐婢305

菜(下品)305

苦瓠305

水?305

彼子305

第四部 黄帝八十一难经309

卷上309

一难 (论独取寸口)309

二难 (论脉有尺寸)309

三难 (论脉有太过,有不及)309

四难 (论脉有阴阳之法)309

黄帝八十一难经309

第四部309

五难(论脉有轻重)310

六难 (论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310

七难 (论王脉)310

八难 (论寸口脉平而死者)310

九难 (论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310

十难 (论一脉为十变者)310

十一难 (论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310

十二难 (论五脏脉,内外之绝,何以别之)311

十三难 (论色之与脉,当参相应)311

十四难 (论脉有损至)311

十五难 (论弦、钩、毛、石四时之脉)312

十六难 (论脉有三部九候)313

十七难 (论病者死生存亡可切脉尽知)313

十八难 (论脉三部,部有回经)313

十九难 (论脉有逆顺,男女有恒)314

二十难 (论脉有伏匿,阴阳相乘相伏)314

二十一难 (论形脉相应,以决生死)314

二十二难 (论脉有是动,有所生病)314

二十三难 (论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315

二十四难 (论手足三阴三阳气绝之脉)315

二十五难 (论十二经与五脏六腑对应关系)316

二十六难 (论十二经与十五络的对应关系)316

二十七难 (论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的关系)316

二十八难 (论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何起何继)316

二十九难 (论奇经之为病)316

卷下317

三十难 (论营气与卫气运行相随)317

三十一难 (论三焦者禀生始终治常之理)317

三十二难 (论心肺独在鬲上)317

三十三难 (论肝青象木,肺白象金)317

三十四难 (论五脏各有声色臭味)317

三十五难 (论五脏与六腑各有近远)318

三十六难 (论肾为脏,何有两者)318

三十七难 (论五脏之气通九窍)318

三十八难 (论脏惟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318

三十九难 (论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318

四十难 (论五脏所主)319

四十一难 (论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319

四十二难 (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319

四十三难 (论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320

四十四难 (论七冲门何在)320

四十五难 (论八会者何也?)320

四十六难 (论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320

四十七难 (论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320

四十八难 (论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320

四十九难 (论五经自病,五邪所伤)320

五十难 (论病邪之种类)321

五十一难 (论病有欲得,而知病位)321

五十二难 (论脏腑发病根本等否?)321

五十三难 (论七传者死,间传者生)321

五十四难 (论脏病难治,腑病易治)321

五十五难 (论积聚何以别之)322

五十六难 (论五脏之积)322

五十七难 (论泄)322

五十八难 (论伤寒有几?其脉如何?)322

五十九难 (论狂癫之病,何以别之?)323

六十难 (论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323

六十一难 (论望闻问切)323

六十二难 (论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323

六十三难 (论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始)323

六十四难 (论井荥合与阴阳五行之关系)323

六十五难 (论所出为井,所入为合)324

六十六难 (论十二经之原)324

六十七难 (论脏之募皆在阴,俞在阳)324

六十八难 (论井荥俞经合各有所主)324

六十九难 (论虚实补泻)324

七十难 (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324

七十一难 (论刺营卫之法)325

七十二难 (论调气之方)325

七十三难 (论气虚者,井穴刺法)325

七十四难 (论按季节对井荥俞经合的刺法)325

七十五难 (论五行生克的刺法)325

七十六难 (论补泻与取气)325

七十七难 (论上工治未病)325

七十八难 (论补泻刺法)326

八十难 (论针刺入与出)326

八十一难 (论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之害)326

七十九难 (论泻其子,补其母之刺法)326

第五部 伤寒论329

伤寒杂病论原序329

伤寒论329

第五部329

桂枝汤3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330

桂枝加葛根汤331

桂枝麻黄各半汤33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332

桂枝去芍药汤332

桂枝加附子汤332

桂枝二麻黄一汤333

白虎加人参汤333

桂枝二越婢一汤33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333

甘草干姜汤334

芍药甘草汤334

调胃承气汤334

四逆汤33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35

葛根汤335

葛根加半夏汤335

葛根黄芩黄?汤335

麻黄汤335

小柴胡汤336

大青龙汤336

小青龙汤336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37

干姜附子汤339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339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339

桂枝甘草汤33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39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340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40

芍药甘草附子汤340

茯苓四逆汤340

五苓散340

茯苓甘草汤341

栀子豉汤341

栀子甘草豉汤341

栀子生姜豉汤341

栀子厚朴汤341

真武汤342

栀子干姜汤342

小柴胡汤343

小建中汤344

大柴胡汤344

柴胡加芒硝汤344

桃核承气汤34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4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346

桂枝加桂汤346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346

抵当丸34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347

抵当汤347

大陷胸丸348

大陷胸汤348

小陷胸汤349

文蛤散349

五苓散349

白散349

柴胡桂枝汤350

柴胡桂枝干姜汤350

半夏泻心汤351

十枣汤351

大黄黄连泻心汤351

附子泻心汤352

生姜泻心汤352

甘草泻心汤352

赤石脂禹余粮汤352

旋复代赭汤353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353

桂枝人参汤353

瓜蒂散354

白虎加人参汤354

黄芩汤354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55

黄连汤355

桂枝附子汤355

去桂加白术汤355

甘草附子汤356

白虎汤356

炙甘草汤356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58

大承气汤358

小承气汤358

白虎汤360

栀子豉汤360

白虎加人参汤360

猪苓汤360

蜜煎方361

茵陈蒿汤361

吴茱萸汤362

麻子仁丸363

栀子蘖皮汤364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364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364

小柴胡汤364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365

桂枝加芍药汤365

桂枝加大黄汤365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66

麻黄细辛附子汤367

麻黄附子甘草汤367

黄连阿胶汤367

附子汤367

桃花汤367

猪肤汤368

甘草汤368

桔梗汤368

苦酒汤368

半夏散及汤368

白通汤369

白通加猪胆汁汤369

真武汤369

通脉四逆汤369

四逆散370

猪苓汤370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1

乌梅丸372

当归四逆汤372

茯苓甘草汤373

麻黄升麻汤373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73

通脉四逆汤374

白头翁汤374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75

四逆加人参汤375

五苓散376

理中丸376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76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377

烧裈散377

枳实栀子豉汤377

牡蛎泽泻散377

理中丸378

竹叶石膏汤378

第六部381

金匮要略方论381

第六部 金匮要略方论381

卷上38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381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383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386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389

中风历节病脉治并治第五390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393

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396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399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400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401

卷中405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405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407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411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413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417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419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421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426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427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428

卷下428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430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432

杂疗方第二十三435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438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443

第七部 中藏经451

华氏中藏经序451

第七部451

中藏经451

卷上452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452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452

生成论第三453

阳厥论第四454

阴厥论第五454

阴阳否格论第六455

寒热论第七455

虚实大要论第八456

上下不宁论第九456

脉要论第十457

五色脉论第十一457

脉病外内证诀论第十二457

生死要论第十三458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458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459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459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459

积聚症癃杂虫论第十八460

劳伤论第十九461

传尸论第二十461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462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462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463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463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465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466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467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468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470

卷中470

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470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472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472

论痹第三十三473

论气痹第三十四474

论血痹第三十五474

论肉痹第三十六474

论筋痹第三十七475

论骨痹第三十八475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475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476

论痈瘟疮肿第四十一476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477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478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479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480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480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481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483

察声色形证决死生第四十九485

卷下487

疗诸病药方六十八道487

附录500

药方三卷500

第八部 脉经519

脉经序519

第八部519

脉经519

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520

卷一520

平脉早晏法第二521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521

辨尺寸阴阳荥卫度数第四521

持脉轻重法第六522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522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522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523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523

平虚实第十524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525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525

迟疾短长杂脉第十三526

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527

卷二528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528

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528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530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534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八脉为病不在十二经,故以系此卷之末)537

卷三539

肝胆部第一539

心、小肠部第二540

脾胃部第三542

肺、大肠部第四544

肾、膀胱部第五545

卷四547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547

平杂病脉第二551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553

诊脉四时相反脉证第四554

诊损至脉第五555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558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558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562

卷五563

张仲景论脉第一563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563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565

扁鹊脉法第三565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568

卷六572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572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574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575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577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577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580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581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583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583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585

卷七586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586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586

病可发汗证第二589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591

病不可吐证第四593

病可吐证第五594

病不可下证第六594

病可下证第七597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600

病可温证第九604

病不可灸证第十605

病可灸证第十一605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606

病可刺证第十三606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608

病可水证第十五609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610

病可火证第十七611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611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613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614

热病十逆死日证第二十一615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615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616

热病损脉死日证第二十四616

卷八616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616

平痓湿暍脉证第二617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618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619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620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620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621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622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625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626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627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628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证第十三629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631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633

平痈肿肠痈金疮浸淫脉证第十六635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636

卷九636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637

平产后诸病郁胃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641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642

平郁胃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644

平咽中如有炙脔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645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645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646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646

卷十647

手检图二十一部647

第九部 黄帝针灸甲乙经655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 (晋) 皇甫谧655

第九部655

黄帝针灸甲乙经655

精神五藏论第一657

卷之一657

五藏变腧第二659

五藏六府官第四660

五藏六府阴阳表里第三660

五藏大小六府应候第五661

十二经水第七664

十二原第六664

四海第八665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666

营气第十668

营卫三焦第十一668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670

津液五别第十三671

奇邪血络第十四671

五色第十五672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674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678

卷之二678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683

奇经八脉第二687

脉度第三689

十二经标本第四689

经脉根结第五690

经筋第六691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694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696

卷之三696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696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697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697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698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698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698

背自第一椎两旁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699

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701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702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703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704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705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706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二十穴第十五706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707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707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708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708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709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710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711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髎凡十二穴第二十三711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712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713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713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714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715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716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717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718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718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719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720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六)穴第三十五721

经脉第一上723

卷之四723

经脉第一中725

经脉第一下728

病形脉诊第二上731

病形脉诊第二下733

三部九候第三735

卷之五736

针灸禁忌第一上736

针灸禁忌第一下739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740

缪刺第三743

针道第四746

针道终始第五748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751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752

卷之六753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753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755

五藏六府虚实大论第三756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759

阴阳清浊顺逆乱大论第四759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薏夜甚大论第六760

阴阳大论第七762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764

五味所宜五藏生病大论第九764

五藏传病大论第十767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769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770

卷之七771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771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774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778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781

阴裘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782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第四784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785

五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789

卷之八789

五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792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794

五藏六府胀第三797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藏第四799

肾风发风水面肘胕肿第五800

卷之九801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801

寒气客于五藏六府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802

邪在肺五藏六府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803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805

邪在心胆及诸藏府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806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807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807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809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812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812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癫疝遗溺癃第十一813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814

卷之十814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814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816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818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821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823

热在五藏发痿第四824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825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825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826

卷之十一826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826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829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829

足太阳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829

五气溢发消渴黄瘴第六830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831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832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833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833

欠哕唏振寒噫啑泣出太息?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837

卷之十二837

寒气客于厌发瘖不能言第二839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840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841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843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844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845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845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845

妇人杂病第十846

小儿杂病第十一847

卷第二(卷末缺)851

卷第一(佚)851

顺养851

黄帝内经太素851

第十部851

第十部 黄帝内经太素851

六气857

九气858

调食859

寿限864

卷第三(卷首缺)874

调阴阳874

阴阳杂说879

卷第五(卷首缺)889

阴阳合889

卷第四(佚)889

四海合893

十二水895

卷第六(卷首缺)903

五脏命分903

脏腑应候908

脏腑气液910

卷第七(佚)928

卷第八(卷首缺)928

经脉病解928

阳明脉解931

经脉之二932

经脉正别932

卷第九932

脉行同异935

经络别异939

十五络脉940

经脉皮部944

卷第十947

督脉947

带脉948

阴阳乔脉949

任脉950

冲脉952

经脉标本954

阴阳维脉954

经脉根结957

卷第十一960

本输960

变输968

腑病合输970

气穴972

气府978

骨空982

卷第十二(卷首缺)984

营卫气984

营卫气行987

营五十周991

卫五十周993

经筋996

卷第十三996

骨度1002

肠度1004

脉度1007

卷第十四(卷首缺)1008

诊候之一1008

四时脉形1013

真脏脉形1016

四时脉诊1018

人迎脉口诊1021

卷第十五1032

色脉诊1032

色脉尺诊1037

尺诊1039

尺寸诊1040

五脏脉诊1046

卷第十六(佚)1058

卷第十七(卷首缺,只余卷尾,篇目亦缺)1058

证候1058

卷第十八(佚)1060

卷第十九1060

设方1060

知古今1060

知要道1061

知方地1063

知形志所宜1064

知视由1066

知针石1067

知汤药1074

知官能1075

卷第二十(佚)1080

卷第二十一(佚)1080

卷第二十二1080

九针之二1080

刺法1080

九针所主1084

三刺1085

三变刺1089

五刺1090

五脏刺1091

五节刺1092

五邪刺1095

十二制(亡)1098

卷第二十三1098

九针之三1098

量缪刺1098

量气刺1104

量顺刺1105

疽痈逆顺刺1106

量络刺1108

杂刺1109

天忌1113

卷第二十四1113

本神论1115

真邪补泻1117

虚实补泻1121

虚实所生1125

卷第二十五1130

伤寒1130

热病诀1130

热病说1133

五脏热病1138

五脏痿1141

疟解1144

三疟1146

十二疟1148

卷第二十六1152

寒热厥1152

经脉厥1154

寒热相移1156

厥头痛1158

厥心痛1160

寒热杂说1161

痈疽1166

虫痈1170

寒热瘰疬1171

灸寒热法1172

七邪1173

卷第二十七1173

十二邪1176

邪客1180

邪中1182

邪传1184

卷第二十八1189

诸风数类1189

诸风状论1191

诸风杂论1192

九宫八风1193

三虚三实1196

八正风候1198

痹论1199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1204

气论1204

津液1205

水论1206

胀论1208

风水论1213

咳论1214

卷第三十1216

重身病1216

温暑病1217

四时之变1217

伏梁病1218

息积病1218

热痛1219

脾瘅消渴1219

胆瘅1220

头齿痛1220

颔痛1220

项痛1221

喉痹嗌干1221

目痛1222

耳聋1222

疹筋1223

喜怒1223

衄血1223

血枯1224

热烦1224

身寒1224

肉烁1225

卧息喘逆1225

少气1226

气逆满1227

疗哕1227

腰痛1227

髀疾1229

痿厥1230

癃泄1230

膝痛1230

如蛊如妲病1231

癫疾1231

惊狂1232

厥逆1233

厥死1234

阳厥1234

风逆1235

风痉1235

酒风1236

经解1236

身度1237

经络虚实1237

刺疟节度1238

禁极虚1238

顺时1238

刺腹满数1239

刺霍乱数1240

刺痫惊数1240

刺腋痈数1240

病解1241

久逆生病1241

六腑生病1242

肠胃生病1242

经输所疗1242

附篇1243

遗文12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