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向发达的选择 中国县区域的工业化商品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吕庄,李铭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907672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走向发达的选择 中国县区域的工业化商品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县区域经济1
1.1 县区域经济与县行政区划1
1.2 现阶段中国县情与工业化商品化4
1.3 县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9
1.4 研究县区域经济的方法12
第一篇 工业化、商品化与农业现代化17
第二章 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的历史考察17
2.1 旧中国的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状况17
2.2 新中国的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进程21
2.3 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进程缓慢的根源24
2.4 实现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的基本前提26
第三章 县区域的工业化30
3.1 实现工业化的意义及标志30
3.2 县区域工业化的约束条件33
3.3 县区域工业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38
3.4 县区域工业的微观机制与宏观管理41
第四章 县区域经济的商品化44
4.1 走商品化道路的必然性44
4.2 县区域经济商品化的目标和思路48
4.3 培育和建立市场体系50
4.4 走专业化、联合化和城镇化的道路54
第五章 县区域农业的现代化58
5.1 农业现代化的标志58
5.2 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途径61
5.3 农业现代化与县区域的工业化商品化63
5.4 现阶段县区域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68
第六章 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中的产业对策73
6.1 构筑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的互利机制73
6.2 县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78
6.3 县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对策81
第二篇 人力·资金·土地·体制83
第七章 人力技术开发与人口控制83
7.1 提高人力素质与教育结构83
7.2 人才技术开发与科技体制89
7.3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96
第八章 资金筹集与运用100
8.1 县区域的投资主体与资金积累100
8.2 县级财政体制与资金筹集运用102
8.3 县区域的银行与资金市场105
8.4 农户投资的选择与引导109
第九章 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112
9.1 县区域的土地制度与土地管理制度112
9.2 土地合理利用及管理116
9.3 搞活土地使用权的途径118
第十章 县区域经济体制改革121
10.1 县区域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121
10.2 县区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28
10.3 县政府职能的转换与强化132
10.4 县区域综合改革的协调配套136
第三篇 小城镇·城乡关系·外部环境139
第十一章 县区域的小城镇发展139
11.1 县区域小城镇发展现状139
11.2 发展小城镇与工业化商品化142
11.3 发展小城镇与城市化144
11.4 企业群落与小城镇布点147
第十二章 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中的城乡关系152
12.1 城市在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52
12.2 县城经济与县区域经济154
12.3 大中城市与县区域经济158
12.4 市管县体制与县区域经济发展162
第十三章 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的外部环境166
13.1 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开拓166
13.2 横向联合的渠道与政策170
13.3 观念转变与文化氛围173
13.4 宏观政策的相对稳定176
第四篇 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178
第十四章 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战略178
14.1 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的内涵178
14.2 传统战略与旧体制下的经济格局181
14.3 工业化商品化的启动与困境183
14.4 实现县区域工业化商品化的战略思路187
第十五章 国外农村工业化商品化模式借鉴193
15.1 发达国家的农村工业化商品化过程193
15.2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工业化商品化的模式200
15.3 国外农村工业化商品化不同道路的启示205
第十六章 国内不同类型县的工业化商品化模式208
16.1 研究和借鉴不同类型县发展模式的意义208
16.2 依托城市,带动集体工业发展的模式211
16.3 依托市场,带动家庭工业发展的模式215
16.4 依托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的模式218
16.5 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模式222
第五篇 凤翔县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模式225
第十七章 总体发展的优化模式225
17.1 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225
17.2 发展模式的总体构想245
17.3 实施新发展模式的战略措施257
第十八章 大农业发展的优化模式278
18.1 大农业现状278
18.2 大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290
18.3 实现农业结构变革的基本条件298
第十九章 工业与乡镇企业发展的优化模式304
19.1 工业的特点与现状304
19.2 工业发展的优劣势和条件308
19.3 工业发展战略312
19.4 行业发展对策315
第二十章 流通与交通发展的优化模式318
20.1 搞活商业、供销和集市贸易318
20.2 完善生产资料流通323
20.3 大力发展外贸出口325
20.4 全社会办交通327
第二十一章 人才开发与技术进步的优化模式332
21.1 人才与技术的基础与优势332
21.2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335
21.3 人才与技术开发的战略模式338
附录:345
一 “凤翔县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模式研究”评审意见345
二 “凤翔县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模式研究”评审委员会委员名单346
三 “凤翔县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模式研究”课题组和凤翔县参加研究的负责人名单348
后记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