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论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继编著(陕西师范大学政治与经济学院)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303378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理论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什么是社会学1
(一) 社会学的产生1
(二) 社会学的形成5
(三) 社会学的发展8
(四) 社会学的定义10
二、社会学的科学价值11
(一) 社会学的科学性11
(二) 社会学的科学职能14
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8
(一) 社会调查方法19
(二) 统计分析方法25
第一编 社会要素31
第一章 自然环境31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含义31
(一) 环境的概念31
(二) 自然环境的结构33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作用40
(一) 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40
(二) 自然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41
(三) 自然环境能够通过生产而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41
(四) 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类型的社会文化42
第三节 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肃清“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影响43
(一)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错误观点43
(二) 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什么是错误的45
(三) 只有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6
第二章 人48
第一节 个人及其与社会的关系48
(一) 什么是个人48
(二)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54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56
(一) 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56
(二) 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58
(三)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61
第三节 个人存在的形式--社会角色66
(一) 什么是社会角色67
(二) 社会角色的类型68
(三) 角色调适71
第三章 社会文化73
第一节 文化的基本涵义73
(一) 文化的定义73
(二) 文化的特征75
(一) 文化的结构77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与分类77
(二) 文化分类81
第三节 文化的社会功能82
(一) 文化的主要功能82
(二)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86
第二编 社会形式91
第四章 社会群体91
第一节 群体概述91
(一) 什么是社会群体91
(二) 社会群体产生的基本原因92
(三) 社会群体的分类93
(一) 基本社会群体的涵义94
第二节 基本社会群体94
(二) 基本社会群体的特征96
(三) 基本社会群体的功能98
(四) 基本社会群体的发展趋势99
第三节 家庭101
(一) 家庭的起源和本质101
(二) 家庭的主要功能102
(三) 家庭结构105
(四) 家庭的发展趋势107
(一) 社会组织的涵义110
第五章 社会组织110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110
(二) 社会组织的特征112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分类114
(一) 社会组织的构成114
(二) 社会组织的结构和体系116
(三) 社会组织的分类118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与管理121
(一) 社会组织的目标121
(二) 现代社会组织管理122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127
第六章 社区127
(一) 构成社区的主要因素128
(二) 社区效率129
(三) 社区发展131
第二节 农村社区132
(一) 农村社区的产生132
(二) 农村社区形成的途径134
(三) 农村社区的演变形式135
(四) 农村社区的特点139
(一) 城市社区的类型和特点140
第三节 城市社区140
(二)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144
(三)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150
第三编 社会运行155
第七章 人的需要155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人的需要155
(一) 人的需要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始终156
(二) 研究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158
(一) 需要的基本要素160
第二节 需要概述160
(二) 需要的一般特点161
(三) 需要的分类163
第三节 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实现165
(一) 人的需要的产生165
(二) 人的需要的实现167
第四节 人的需要的历史发展趋势169
(一)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有机统一169
(二) 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统一170
(三) 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统一171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交往173
(一) 社会交往的定义173
第八章 社会交往173
(二) 社会交往的分类175
(三) 社会交往的结构176
(四) 社会交往的功能179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沟通180
(一) 言语沟通181
(二) 非言语沟通182
第三节 社会交往中的相互作用187
(一) 暗示与模仿188
(二) 竞争与合作191
(三) 冲突与调适196
(一) 什么是社会交往中的相互知觉199
第四节 社会交往中的相互知觉199
(二) 相互知觉的社会障碍200
(三) 相互知觉的心理障碍201
第九章 社会变迁204
第一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比较204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科学论断204
(二) 关于几种社会变迁理论的评介207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内容与原因212
(一) 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212
(二) 社会变迁的基本原因219
(一) 社会变迁的类型221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类型和特点221
(二) 社会变迁的特点224
第四编 社会治理229
第十章 社会问题229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229
(一) 社会问题的概念229
(二) 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231
第二节 我国目前的主要社会问题233
(一) 人口问题233
(二) 社会治安问题236
(三) 不正之风问题238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社会问题预测241
(一) 预测社会问题的必要性241
(二) 21世纪的主要社会问题242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246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控制246
(一) 社会控制的一般涵义246
(二) 社会控制的实质248
(三) 社会控制的分类与基本方式249
第二节 社会规范控制252
(一) 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基本标准252
(二) 风俗习惯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254
(三) 道德、宗教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255
(四) 法律、制度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257
第三节 社会舆论控制259
(一) 社会舆论的来源及形成259
(二) 社会舆论的特点260
(三) 社会舆论在社会控制中的具体作用261
第四节 犯罪与社会控制263
(一) 犯罪行为263
(二) 对产生犯罪行为原因的分析264
(二) 我国对犯罪行为的社会控制269
(一) 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270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270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70
(二) 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过程272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与资金来源275
(一) 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275
(二)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277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与改革方向279
(一) 我国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79
(二)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281
后记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