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纲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史纲要](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1154628.jpg)
- 翦伯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1023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46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史学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1
第一节 从原始群到氏族制的出现1
北京人1
丁村人和河套人2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3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4
仰韶文化4
龙山文化6
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7
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文化8
第三节 古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原始社会8
第二章 奴隶社会11
第一节 夏 奴隶制国家的形成11
夏人活动的主要地区11
夏王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12
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13
夏代的社会经济14
夏代的灭亡14
第二节 商 奴隶社会的发展及其崩溃15
一、商的兴起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15
商的先世15
汤灭夏和商王朝的建立16
盘庚迁殷16
武丁时期的商王国17
二、商的经济和阶级结构17
农业17
手工业和商业19
奴隶主贵族和奴隶20
三、商的政治制度21
官僚机构和分封贵族21
军队和刑法22
商和诸方国的关系23
四、商的衰亡23
商奴隶制国家的崩溃23
五、商朝的文化艺术25
天文和历法25
文字25
宗教迷信25
雕塑艺术 乐舞26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27
第一节 西周 中国封建领主制社会27
一、周族的兴起和西周封建王朝的建立27
周族早期的历史27
武王伐纣29
管蔡以武庚叛30
周初大分封31
周初的重要封国32
册封33
二、西周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34
土地所有制34
阶级关系35
井田制与地租形态36
农业 手工业 商业37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39
官制39
兵制41
刑罚41
四、周和其他各族的关系42
周和东夷、淮夷的关系42
周和楚、吴的关系43
周和西北、东北各族的关系44
五、西周的衰亡45
第二节 春秋 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发展和地主经济的萌芽48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48
周东迁和诸侯的强大48
齐桓公的霸业49
晋文公的霸业50
秦霸西戎51
楚庄王的霸业51
鞍之战和鄢陵之战52
晋悼公复霸53
向戌弭兵53
吴的强大和攻陷楚之郢都54
吴伐越和越灭吴54
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关系55
二、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56
领主与农奴56
田制和税制的变化58
工商业的发展58
三、西周、春秋的文化59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59
《尚书》《春秋》《诗经》60
第三节 战国 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61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61
铁器的广泛使用61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62
水利工程的兴修63
手工业的发展63
商业交换的发展65
阶级和阶级关系67
二、各国的变法和君主集权的形成69
魏、楚、齐、韩的政治改革69
秦商鞅变法70
官制和兵制72
三、七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73
战争规模的扩大73
魏的强盛和徐州相王75
秦的对外进攻和疆土的扩大75
齐宣壬伐燕和燕破齐76
楚的削弱77
赵的向北发展和长平之战77
秦灭六国78
四、各少数族79
五、战国的文化80
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80
诸子的学说和思想81
散文和诗歌85
第四章 秦汉 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和封建统一国家形成、确立时期87
第一节 秦 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形成87
一、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和巩固统一的活动87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87
防止封建割据的措施 焚书坑儒90
整齐制度91
对匈奴和对越人的战争92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93
秦代的急政93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95
楚汉之战96
第二节 西汉时期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确立98
一、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98
汉高祖稳定封建秩序的措施98
“文景之治”100
削弱王国势力102
对匈奴的和亲和对南越的安抚104
二、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106
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展106
手工业的发展108
商业的发屉110
三、西汉社会各阶级的状况111
地主阶级112
农民阶级113
商人116
奴婢117
四、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巩固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18
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119
实行察举制度 建立太学120
削弱丞相权力121
加强中央军力122
设置刺史124
任酷吏,严刑法124
统一货币126
莞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127
算缗和告缗128
五、边境各民族西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129
越人129
匈奴130
西域诸国133
羌137
西南各族138
乌桓 鲜卑140
六、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141
汉武帝末年的农民暴动141
昭、宣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43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144
王莽改制146
七、绿林、赤眉大起义150
绿林军150
赤眉军152
农民起义失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153
第三节 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的扩张和统一国家走向瓦解154
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势力的扩张154
生产的发展 南方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154
光武帝对豪强地主武装的安抚和斗争159
大地主的田庄161
二、封建专制体制的完备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63
封建专制体制的完备163
外戚、宦官的黑暗统治166
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形成 世家大族的出现168
清议和党锢169
三、边境各民族东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172
南匈奴 北匈奴172
西域诸国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174
乌桓 鲜卑 东北各族177
羌 东汉王朝同羌人的战争179
南方各蛮族180
西南各族181
四、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和黄巾大起义182
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182
黄巾大起义183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187
一、哲学和宗教187
从提倡黄老到独尊儒术187
董仲舒的思想190
经学和谶纬192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195
佛教和道教197
二、史学、文学、艺术199
史学199
文学202
绘画和雕刻205
乐舞和角抵206
三、自然科学207
天文历算207
农学209
医学210
纸的发明211
化学的起源212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各民族,封建割据和南方封建经济发展时期213
第一节 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213
一、封建割据势力混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13
董卓之乱和封建割据势力混战213
曹操统一中原215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216
二、魏国的政治和经济217
屯田制和士家制217
“唯才是举”和九品中正制220
经济的恢复222
世家大放势力的重起和司马氏代魏224
三、蜀国的政治和经济226
蜀国地主阶级各集团的矛盾和南中之战226
蜀国的经济228
蜀魏战争和蜀的灭亡229
四、吴国的政治和经济230
孙吴的兴起及其与山越的斗争230
三吴经济的发展231
江南大族的兴起233
南北的军事形势和晋灭吴234
五、从西晋统一到八王之乱236
占田制236
统治集团的腐朽238
八王之乱239
六、西、北边疆各族的内迁240
匈奴240
羯241
鲜卑慕容部242
鲜卑拓跋部242
氐羌243
巴243
各族逐渐封建化的趋势244
七、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大起义246
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248
一、十六国时期各族贵族的封建割据248
汉 前赵 后赵248
前燕 前秦250
淝水战后北方的形势和北魏统一北方251
二、北魏前期(386—451年)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253
北魏前期的民族压迫和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253
北魏统治者对汉族地主的笼络258
三、北方社会各阶级的状况259
地主和荫户 宗主督护制259
封建国家的各种依附户261
自耕农民262
奴隶263
四、北魏中期(452—499年)的阶级斗争和孝文帝的改革264
北魏中期阶级斗争的形势264
吏治的改革265
三长制 均田制266
迁都洛阳和改革鲜卑旧俗268
五、北魏后期(500—534年)的社会经济271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271
手工业和商业的恢复和发展272
寺院经济273
六、六镇、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大起义275
北魏统治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275
六镇、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大起义276
七、北齐、北周的短期对峙。隋统一南北279
东魏 北齐279
西魏 北周282
隋统一南北283
八、北朝的边境各族284
柔然284
高车286
高句丽287
库莫奚契丹287
吐谷浑287
西域诸国288
突厥289
第三节 东晋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290
一、东晋的统治和南北战争290
东晋的建立290
北方人民的南迁292
祖逖和桓温的“北伐”293
淝水之战295
二、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296
豪强大族统治下南方农民生活的痛苦296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298
三、南朝的政治300
朱的政治和南北战争300
齐的统治和寿阳、南阳入魏302
粱武帝的统治和侯景之乱303
陈代南方内地豪强的割据和隋灭陈304
土族与寒人势力的消长305
四、南方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状况308
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困苦308
大地主的田庄和奴客310
寺院经济313
手工业的发展315
商业的发展316
五、南方各民族317
蛮317
僚318
俚 越 爨319
南方各民族的融合319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321
一、玄学和宗教321
魏晋玄学321
佛教的发展326
范缜及其光辉的哲学著作《神灭论》331
道教的发展332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335
史学 地理学335
文学337
绘画 雕塑 书法341
乐舞和戏剧345
三、自然科学346
算学和历法346
医学347
农学348
第六章 隋唐。封建经济向上发展和统一国家的重建时期349
第一节 隋朝。统一国家的再建349
一、南北统一前后的新局面349
巩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349
巩固中央集仅的政治措施351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52
营建东京和大运河的开凿353
二、隋与边疆各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354
突厥354
吐谷浑 西域355
流求355
对高丽的战争356
三、隋末农民大起义357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57
农民大起义358
第二节 唐前期中央集汉政治制度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繁荣360
一、唐王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360
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完成360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362
二、唐初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366
均田令和租庸调法366
“贞观之治”369
唐初与边疆各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370
三、徽到开元初年的政治发展373
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提拔普通地主的政策373
政局的混乱和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376
四、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379
农业379
私手工业380
官手工业382
城、市、商业和交通384
五、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军与形势386
土地兼并的发展386
开元中年的政治、经济措施387
天宝年间社会矛盾的发展390
开元、天宝时期唐与边疆各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391
六、唐前期的边疆各族392
突厥392
回鹘394
天山南北各族395
吐蕃396
吐谷浑398
西南各族399
奚契丹400
第三节 唐后期的政治经济401
一、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401
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401
淮浙地区的农民起义403
二、两税法的实行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04
财赋制度的整理和两税法的实行404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06
三、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411
唐王朝对藩镇的战争411
宦官的专权413
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斗争414
牛李党争415
四、唐朝晚年的农民起义416
唐朝晚年阶级矛盾的激化416
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419
庞勋领导的徐泗地区农民起义420
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421
五、边疆各族424
回鹘424
吐蕃425
南诏426
奚 契丹427
渤海428
室韦429
第四节 隋唐文化430
一、哲学和宗教430
佛教430
道教433
祆教 景教 摩尼教 伊斯兰教433
哲学434
二、史学和地理学437
史学437
地志和地图439
三、文学440
唐诗440
古文运动和古文444
传奇小说445
俗讲和变文446
四、艺术447
雕塑447
绘画448
莫高窟艺术449
书法450
乐舞451
五、科学技术452
天文历算452
医学453
建筑454
印刷术455
第五节 唐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456
唐代中国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往456
唐代中国与南亚各国的文化交往458
唐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