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 下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蓝瑛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09910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741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 下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卷 两次大战期间的社会主义政治学说3
第十六章 列宁(1917-1924)3
第一节 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
俄国条件下的过渡4
用改良方法建设社会主义8
国家资本主义9
巩固地团结中农11
第二节 苏维埃国家15
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国形式16
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18
联邦制国家23
无产阶级专政发展过程27
第三节 党和国家机关的改革30
执政党建设31
反对官僚主义38
完善监督制度42
文化革命45
第四节 世界革命49
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50
和平共处53
民族殖民地革命56
第十七章 斯大林(1924-1945)60
第一节 一国社会主义62
苏联建设的指导方针63
“自上而下的革命”66
斯大林与列宁70
第二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75
“结合内部的矛盾”76
“道义上政治上的一致”80
阶级斗争尖锐化83
第三节 国家学说90
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91
无产阶级专政体系95
国家职能99
第四节 国际战略103
世界革命进程104
利用帝国主义矛盾106
打击中间力量109
中国革命问题112
第十八章 联共(布)党内反对派117
第一节 托洛茨基(1929年前)119
“不断革命”论120
“官僚阶层”论128
中国革命论133
第二节 布哈林135
工农结合之路137
“长入社会主义”142
“新的官吏国家”148
第三节 季诺维也夫 加米涅夫151
一国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152
新经济政策的两重性154
无产阶级国家的蜕化危险156
中国共产党不应成为国民党的附属品157
第四节 奥新斯基 萨普龙诺夫159
民主从上层开始161
委员制163
地方自主权164
扩大工会的权力166
第五节 施略普尼柯夫 柯伦泰167
国家工会化170
马哈伊斯基主义171
领导机关工人化173
第十九章 共产国际及其代表人物175
第一节 共产国际176
《共产国际纲领》176
“布尔什维克化”179
“第三时期”180
策略转变182
第二节 季米特洛夫186
尊重各国党的自主权188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0
干部问题194
第三节 葛兰西195
工厂委员会196
“阵地战”战略198
“领导权”思想200
群众性政党203
第四节 卢卡奇和柯尔施206
卢卡奇:阶级意识207
民主专政208
柯尔施:实践社会主义209
总体革命211
第五节 福斯特212
批判“美国例外论”213
反对白劳德主义214
第六节 马里亚特吉218
印第安美洲社会主义219
农民是革命主力军221
第二十章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23
第一节 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224
李大钊:社会主义新路225
陈独秀:建立劳动阶级专政228
毛泽东:根本改造中国230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233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233
工农武装割据238
以农村为中心240
农村向城市转移245
第三节 革命统一战线246
联合民族资产阶级246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253
第四节 人民革命战争256
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257
兵民是胜利之本259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260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262
第五节 人民民主政权264
农民革命政权265
工农民主专政267
抗日民主政权269
人民民主专政274
第六节 革命政党建设276
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277
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282
通过整风端正党风283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287
第七节 机会主义者:陈独秀 王明288
陈独秀(1927年后):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289
以“国民会议”为中心290
空谈无产阶级社会革命290
王明:“进攻路线”292
“以城市为中心”294
“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通过统一战线”295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297
第一节 社会民主主义者298
考茨基(1917年后):“专政意味着取消民主”298
知识分子与阶级301
苏维埃社会是一个新的阶级社会303
拉斯基:“同意革命”论305
“计划化民主”论307
第二节 整体社会主义者309
鲍威尔:“阶级力量均势”论311
“社会力量因素”论313
“防御性暴力”论314
“职能民主”论315
“民族文化自治”论316
伦纳:民族文化自治318
法律制度的社会职能320
“国家将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杠杆”321
第三节 托洛茨基(1929年后)323
“过渡社会”论323
“政治革命”论325
帝国主义战争论329
世界革命党331
第四卷 二次战后的社会主义政治学说337
第二十二章 毛泽东、邓小平和中国(社会主义时期)337
新民主主义国家339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339
人民代表大会343
合作化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345
和平改造资产阶级349
第二节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53
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353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58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362
以阶级斗争为纲362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366
大民主的方法369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7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70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7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376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380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83
第五节 政治体制改革386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386
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389
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制392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394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397
第六节 国际政治理论397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399
独立自主40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01
正确处理兄弟党关系404
第二十三章 苏联的代表人物406
第一节 斯大林(1945-1953)407
向共产主义过渡407
社会主义变革的特点409
两个对立的阵营411
第二节 赫鲁晓夫412
批判个人崇拜413
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416
全民国家、全民党417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421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423
发达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424
人的新的历史性共同体427
“社会主义大家庭论”429
第四节 戈尔巴乔夫430
更新社会主义431
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434
公开性原则436
整体世界论438
第二十四章 铁托 卡德尔442
第一节 工人阶级自己解放自己445
劳动解放445
自由生产者联合体447
社会所有制449
第二节 国家职能与国家消亡452
社会主义国家是日益消亡的国家452
自治是国家消亡的一种形式454
国家消亡首先从经济职能开始456
第三节 自治民主制459
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459
直接民主和代表团制460
自治利益多元主义462
自治联邦制与民族问题464
第四节 南共联盟466
引导作用466
党非国家化469
共盟是社盟的核心470
第五节 国际政治理论471
不结盟471
国际共运的非中心论474
社会主义世界进程论476
第二十五章 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人物478
第一节 卡达尔479
联盟政策480
阶级和阶级斗争483
执政党的民主485
第二节 哥穆尔卡487
三党合作的国家领导权488
工人自治489
社会主义同宗教共存491
第三节 日夫科夫492
祖国阵线492
社会--国家和国家--社会原则494
党政关系496
第四节 霍查498
阶级斗争是主要动力498
修正主义是主要危险500
第五节 金日成502
全社会主体思想化503
过渡时期505
联邦制508
第二十六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者510
第一节 陶里亚蒂 贝林格512
陶里亚蒂:结构改革论513
新的历史集团515
新型的工人阶级群众党517
“多中心”论518
贝林格:民主和社会主义革新519
多党制和轮流执政521
从“历史性妥办”到“民主替代”521
欧洲左翼联盟522
第二节 马歇523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524
大多数人民的政权526
社会联盟和左翼联盟527
第三节 卡里略529
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具有两重性530
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历史性概念532
劳动力量和文化力量联盟534
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535
革命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536
第四节 官本显治 不破哲三536
“多数人革命”论538
工人阶级政权539
议会民主制的国家体制541
第二十七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者543
第一节 社会党国际543
在自由、公正基础上实现人权544
国家是超阶级的正义力量545
议会民主制的和平改良道路546
多元主义的结构体系547
第二节 克罗斯兰551
管理是国家的主要职能552
经理阶层带来革命性变化553
资本主义已经变形554
社会福利和社会平等555
第三节 密特朗556
与旧结构决裂就是革命558
建立地方自治管理的政治机构559
左翼联盟一民主替代560
自由社会主义561
和平共处的前提是力量均势563
第四节 勃兰特564
国家是人民的“权利共同体”565
民主作为国家和生活的一般准则565
新东方政策567
和平与发展是超越各大洲和集团界限的道路568
第五节 汉森 卡尔松 帕尔梅569
汉森:国家即人民之家570
福利社会主义571
民主与妥协571
人民党573
卡尔松:职能社会主义574
法律和政策是职能社会化的武器575
两种社会制度有“趋同性”577
帕尔梅:改良主义是改造社会最重要的工具579
经济民主是改良的最后阶段581
基金社会主义582
第六节 日本社会党584
社会主义协会:一次革命论585
反垄断国民战线586
阶级群众政党587
批判社会党国际588
社会主义理论中心:社会变革论589
从参加、介入到自治589
开放的国民的党590
第二十八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他社会主义者592
第一节 托洛茨基主义者592
战后第四国际593
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论598
双重政权论599
过渡社会论601
无产阶级多党制602
革命制止战争604
帕布洛:殖民地革命605
由外围向中心推进607
农民是主力军607
工人自治608
波萨达斯:先发制人的核战争610
革命输出论611
平等社会主义612
和平共处是取消世界革命614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615
马尔库塞:对一体化社会的批判616
对革命力量的分析618
对社会主义的论述620
萨特:对“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批评621
“自由社会主义”622
阿尔杜塞: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626
“马克思主义的危机”628
普兰查斯:由结构决定阶段630
国家的相对自主权633
第二十九章 发展中国家的共产主义者636
第一节 亚洲637
印度共产党:印度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639
武装斗争和议会道路641
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权645
艾地:“纳沙贡”为核心的民族统一战线648
群众性的党649
第二节 非洲651
卡布拉尔:社会发展动力是生产力651
返回原始652
阶级自杀论653
党要实现社会心理解放655
穆加贝:从民族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657
民族团结、种族和解和稳定白人659
为一党制创造条件661
恩古瓦比:民族民主人民革命663
革命、民主、人民政权664
先锋党665
第三节 拉丁美洲666
格瓦拉:游击中心论667
大陆革命论669
一次革命论670
庞佩约:委内瑞拉革命671
民主的、多元的、人民自治的社会主义673
第三十章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社会主义者677
第一节 亚洲679
尼赫鲁:以社会主义“外衣”推进民族主义680
民主的中间道路681
用宪法解决阶级冲突682
奈温:佛教社会主义684
避免贫富悬殊防止阶级对抗685
军人领导的一党专政686
第二节 西亚北非688
阿弗拉克:阿拉伯民族统一688
建立自由民主制度689
阿拉伯社会主义690
纳赛尔:建立自由制度692
埃及式社会主义692
实现阿拉伯、非洲和伊斯兰统一694
卡扎菲:社会主义民众国695
伊斯兰社会主义696
阿拉伯统一697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698
恩克鲁玛:恢复村社制组织原则699
良知主义700
非洲社会阶级观的转变701
尼雷尔:村社制传统704
乌贾马社会主义705
“人人皆兄弟”707
桑戈尔:黑人精神709
生产力+社会主义+非洲特性710
多党和对话712
第四节 拉丁美洲713
阿连德:通过选举表决方式的一种造反714
多党、多阶级联盟715
自由是对人道主义的尊重717
阿亚:帝国主义是拉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719
中等阶级是领导力量720
印第安美洲主义721
伯纳姆:消灭特权和机会均等722
合作社会主义723
政府从属于党,权力集中于领袖725
结束语:面临21世纪的思考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