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 系统科学纵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 系统科学纵览
  • 魏宏森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ISBN:7540815430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64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6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 系统科学纵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系统论1

第一节 从系统思想到系统观的进化1

一、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1

二、近代系统观的形成8

三、 唯物辩证法中的系统观11

第二节 贝塔朗菲与一般系统论13

一、 贝塔朗菲与一般系统论的创立13

二、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内容22

一、广义系统论——综合学科的再综合58

第三节 广、义系统论以及其基本原理58

二、广义系统论的基本原理61

第四节 系统论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72

一、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思72

二、认识对象的改变要求思维方式的变革76

三、系统思维方式的产生是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78

四、改革开放需要系统思维方式84

第二章 控制论90

第一节 控制论的产生与发展90

第二节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95

一、控制、行为、目的、信息96

二、控制论系统97

三、反馈与反馈控制99

四、控制论的主要方法101

五、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及特点103

第三节 理论控制论106

一、经典控制论106

二、现代控制论115

三、大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127

四、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32

第四节 应用控制论133

一、工程控制论134

二、生物控制论135

三、社会控制论139

四、经济控制论142

第三章 信息科学147

第一节 定义147

第二节 逻辑152

第三节 原理163

一、信息的概念与度量理论164

二、信息的获取原理173

三、信息的传递原理177

四、信息的再生原理184

五、信息的调节原理189

六、信息的组织原理和认知原理195

第四节 意义201

一、科学意义201

二、技术意义203

三、社会意义204

第一节 产生背景208

第四章 耗散结构208

一、科学发展中的矛盾209

二、近平衡区的工作214

第二节 基本概念218

一、典型实验218

二、基本概念224

三、产生耗散结构的条件229

第三节 数学方法232

一、反应扩散方程233

二、主(Master)方程243

第四节 应用259

一、我国城镇人口空间分布260

二、教育经济系统267

三、应用的一般特点273

第五节 耗散结构的新发展278

第五章 协同学287

第一节 协同学的建立和发展287

一、典型现象290

二、协同学的建立与发展294

一、基本概念296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原理296

二、协同学的基本原理302

第三节 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323

一、社会及管理324

二、对哲学的贡献338

第四节 协同学的新方向344

第六章 超循环论353

第一节 引论353

一、生命是什么353

二、生命是怎样起源的355

一、循环358

第二节 超循环概念358

二、反应循环359

三、催化循环361

四、超循环362

五、超循环进化原理364

第三节 超循环和分子自组织369

一、大分子自组织369

三、超循环的必要性378

四、关于模型的讨论382

五、生命起源过程396

第四节 超循环论的进展和意义400

一、超循环论的进展和反响400

二、其他领域中的例子403

三、超循环论的科学和哲学思想407

一、突变现象及突变论的发展413

第七章 突变论413

第一节 引论413

二、突变论的研究对象418

第二节 突变理论420

一、突变机构420

二、一些基本概念428

三、结构稳定性432

四、托姆的七种初等突变433

五、确定度434

六、开折435

七、初等突变的几何图形436

八、非初等突变理论简介440

第三节 突变理论的应用445

一、在物理科学中的应用446

二、在医学中的应用459

三、在生物学中的应用464

四、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467

五、发展中的突变论470

第四节 突变论的哲学反思472

第八章 混沌480

第一节 混沌研究的历史480

第二节 混沌理论487

一、混沌产生的数学模型487

二、奇怪吸引子503

三、研究混沌的数值方法——功率谱和彭加勒映象508

四、混沌程度的刻划——李亚普诺矢指数、维数和熵514

五、研究混沌的解析方法525

六、混沌理论进展与方向531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混沌现象537

一、自然科学中的混沌运动538

二、混沌——健康的标志吗541

三、经济混沌现象543

第四节 混沌的哲学思考545

一、决定论与非决定论546

二、非线性、混沌及自组织551

三、意义及作用555

一、中国的海岸线557

第九章 分形562

第一节 引论562

一、分形概念的缘起562

二、分形概念及理论的基本内容564

三、分形概念的发展565

第二节 经典的分形结构567

二、科赫曲线及皮亚诺曲线569

三、康托尔集合571

第三节 分形的物理模型572

一、扩散限制的凝聚模型572

二、拉普拉斯场控制的生长576

第四节 分形的唯象摸型580

一、多标度分形理论581

二、多标度分形的热力学模型590

三、多标度分形的动力学行为597

第五节 真实系统中的分形结构603

一、陶瓷形成过程中的分形603

二、材料表面的分形605

三、材料断裂中的分形608

四、超导薄膜中的分形610

五、生物大分子及分子光谱的分形611

六、天与地的分形617

第六节 生物系统和自然噪声619

一、生物学系统619

二、自然噪声626

第七节 通向分形的道路及分形的哲学633

二、选择择的动力学6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