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类远古的活迹 对残存在近现代中华大地的原始公社研究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官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39620X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219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类远古的活迹 对残存在近现代中华大地的原始公社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母系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的残存及其非常规演变1
一 纳西族:从母系亲族的原始共产制经济到个体家庭经济2
(一)子女共有和财产共有相结合的“一度”2
(二)从“一度”原始共产制经济到个体家庭经济的跳跃和障碍8
二 拉祜族:从母系家庭的原始共产制经济到个体家庭经济13
(一)从母系亲族到母系家庭的自然过渡和“底页”经济的二元化特征13
(二)从母系“底页”和双系“底页”的原始共产制经济到个体家庭经济的直接过渡17
第二章 从父系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到个体家庭经济的渐次分解21
一 独龙族、德昂族和苦聪人:从农业型的父系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到个体家庭经济22
(一)农业型的父系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22
(二)“火塘”经济的初步成长和各“火塘”轮流做饭制的出现26
(三)“火塘”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和各“火塘”轮流做饭制的被废除29
(四)初生的个体家庭经济在向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的回归反复中逐步站稳脚跟32
(五)向形态完备的个体家庭经济继续成长35
二 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从狩猎型的父系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到个体家庭经济36
(一)游猎为生的父系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37
(二)“仙人柱”经济的初步成长和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的局部分解41
(三)“仙人柱”所有制的确立和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的解体46
第三章 土地制度从原始公有到私有的多种途径53
一 独龙族和怒族:原始土地公有制的形成和多种类型53
二 苦聪人、独龙族、怒族和景颇族:通过号占转为私有56
三 布朗族和佤族:通过分配转为私有61
四 独龙族、怒族和傈僳族:通过伙有共耕转为私有65
(一)伙有共耕制的特点66
(二)伙有共耕组内的矛盾69
(三)从伙有共耕到私有自耕的演变71
五 怒族、佤族、景颇族和布朗族:通过买卖转为私有75
(一)土地买卖的萌发及其形态的日趋完备75
(二)土地买卖对实现土地私有制的作用77
第四章 从原始平等互助到多种剥削关系的交错演化83
一 独龙族、怒族、傈僳族、布朗族、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苦聪人:商品交换的发展以及商业利润和高利贷的出现84
(一)低下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和民族之间的交换关系84
(二)从相互赠送到商品交换和商业利润90
(三)从无偿调剂到有息借贷和高利贷101
二 佤族、独龙族、傈僳族、珞巴族、景颇族和僜人:从养子到奴隶以及家长奴隶制的发展和中断109
(一)养子和奴隶的区别110
(二)养子和奴隶的分化113
(三)家庭奴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其所受的剥削117
(四)家长奴隶制的发展和中断120
三 怒族、傈僳族、佤族、布朗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从原始协作和无偿借用到雇佣劳动和租佃(赁)关系127
(一)从原始协作到雇佣劳动128
(二)从无偿借地和合种到租佃关系133
(三)渔猎经济中的租赁关系和雇佣劳动138
一 特权占有和特权剥削的出现及其基本特征142
第五章 特权占有和特权剥削的出现和扩展以及公职人员从社会公仆到社会主人的多层次蜕变142
二 独龙族、僜人、拉祜族和黎族:家族公社及其解体过程中的特权占有和特权剥削145
(一)家长特权的初步表现以及特权占有和特权剥削的萌发145
(二)家长特权的增长以及特权占有和特权剥削的发展148
(三)“合亩”中的家庭公社残余和“亩头”的特权占有和特权剥削154
三 布朗族、景颇族和佤族:农村公社及其解体过程中的特权占有和特权剥削162
(一)政治权力的加强与特权占有和特权剥削的扩展162
(二)村寨头人和家族长对使用土地的特权以及村寨头人的特权苛派165
(三)“山官”特权的增长和农村公社中封建性剥削关系的产生170
(四)部落之间的武力征服和领主封建制的初步形成181
代结语:试论社会变革中的模糊质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习札记187
附录:刀耕火种的特点及其向锄、犁耕作的发展198
材料来源211
后记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