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燕乐三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整理研究室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10093·677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608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6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燕乐三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燕乐三书前言1
燕乐考原3
燕乐考原序3
卷一5
总论5
卷二30
宫声七调30
卷三44
商声七调44
角声七调59
卷四59
卷五69
羽声七调69
卷六83
后论83
表99
附:与阮伯元侍郎书111
燕乐考原跋113
隋唐燕乐调研究117
序117
原作者序118
卷首插图119
前言123
第一章 隋代前后的调的意义之变迁126
第二章 隋代之龟茲乐调128
第一节 隋代之胡俗乐调128
第二节 苏祗婆七调129
第三节 苏祗婆七调之原调131
第四节 苏祗婆五旦之新释136
第五节 苏祗婆七调名之原语145
第六节 苏调婆调即龟兹调乃唐代燕乐调之源148
第七节 苏祗婆调与伊朗乐调的关系之有无149
第二节 郑译琵琶八十四调152
第三章 龟茲乐调的影响之片影152
第一节 中国乐调观念之变更152
第三节 应声与勾字153
第四章 唐代之燕乐156
第一节 狭义的燕乐156
第二节 法曲157
第三节 清商158
第四节 道调159
第五节 立、坐部伎159
第六节 散乐160
第五章 燕乐二十八调161
145 第五弦恰为徵弦163
第一节 唐之五律169
第六章 燕乐调之律169
第二节 骠国乐调之律170
第三节 古律175
第四节 俗律(燕律)177
第五节 黄钟宫与正宫177
第六节 正律(小尺律)179
第七节 清商律180
第八节 燕乐与五律之关系181
第九节 唐燕乐二十八调图186
第七章 唐乐调之后继者187
第一节 燕乐二十八调之流转187
第二节 日本所传的唐乐调187
第八章 燕乐调与琵琶调之关系189
第九章 结论195
附论199
一 唐燕乐之调式199
二 唐代律尺质疑205
三 龟兹部之乐器乐曲208
四 骠国乐器之律213
五 述《唐会要》天宝乐曲216
六 日本十二律224
七 正仓院藏阮咸及近代中国琵琶之柱制比较227
八 日本所传琵琶调弦法228
九 乐调起毕之律232
十 日本乐调之实例234
附录 印度古乐用语(梵语)解240
燕乐探微251
叙251
燕乐调251
1 燕乐的性质与内容261
2 汉代燕乐的大概262
3 燕乐内容的分析及其远源264
4 唐燕乐和燕乐调的速写265
5 七部乐 九部乐 十部乐266
6 立、坐部伎与燕乐268
7 十部乐的来历及内容269
8 隋唐时外族乐传入中国之时代简表(表一)279
清乐281
9 清商乐的起源及其流传情形281
10 北朝也有清商乐282
11 爱好音乐的两位后主283
13 清商乐的鸟瞰285
12 隋代的清商285
14 相和歌与吴歌西曲288
15 唐初的清乐曲290
16 清乐消失的原由291
17 清乐四十四曲的分类研究292
18 清乐的调 平、清、瑟三调为清商、清角、下徵294
19 清乐所用的乐器(表二)299
法曲300
20 法曲出自清商而始于隋300
21 法曲与清乐的消长301
22 从乐调和流传方面来观察法部303
23 法曲中又有道曲、佛曲的成分304
24 道调法曲非道调宫法曲辩305
25 法曲之初即佛曲309
26 五调法曲的研究311
27 可以考见的法曲313
28 二十五法曲考略317
29 二十五法曲分类研究340
30 清乐与法曲、燕乐、西凉、龟兹各部乐乐器及歌舞人比较表(表三)341
31 二十五法曲所属之官调346
32 为法曲下一结论349
琵琶352
33 直项琵琶352
34 曲项琵琶355
35 废拨用手始于五弦359
36 曲项琵琶手弹的开始时期361
37 曲项的物理作用366
印度乐律浅说368
38 燕乐调的研究国人责无旁贷368
39 苏祗婆琵琶调369
40 龟兹音乐源于印度370
41 印度音阶及其律371
42 印度七调碑上的音阶372
43 印度音乐吠陀中的音阶373
44 苏祗婆调与印度乐调的比勘373
45 般赡调即Pancama调375
46 《隋书》中声名与调名的次序不符376
47 向文中有可商榷者一377
48 向文中有可商榷者二379
49 向文中有可商榷者三380
50 附论日本的两种旋法382
51 释“旦”383
下徵调386
52 下徵调考略386
53 下徵调的远源389
54 苏祗婆调是ni调,即是下徵调393
55 日本所传的唐乐之实例亦可证实396
56 再论下徵调的种种及徵调法398
57 隋代清乐亦用徵调音阶404
58 应声即大吕、即a,即勾字说406
59 印度琵琶调的西来说408
旋宫乐与转调乐409
60 固定音阶与随调音阶409
61 琵琶上亦可证明用随调音阶411
62 音阶的复古412
63 中国固有的调不止官调一种418
64 清商与旋宫乐的废兴420
65 五哑钟是镈钟及其来历422
调名424
66 “均调名”与“律调名”424
67 “之调式”与“为调式”425
68 “内调”与“外调”429
隋唐间的几种尺律432
69 清商律432
70 北周玉尺律433
71 北周铁尺律(隋名调钟律水尺)434
72 隋万宝常水尺律436
73 郑译调附考437
74 毛爽梁表尺律438
75 唐初祖孝孙定乐未改律439
76 张文收律的确定440
77 林书的歧路亡羊和削足适履441
78 张文收律同于玉尺律443
79 记载欠明的魏廷陵律444
80 殷盈孙修乐未改律445
81 下徵调不怎么低447
82 隋唐间各种尺律比较表(表四)448
宋律概貌450
83 王朴律(周世宋显德六年959)450
84 和岘律(建隆中960-962)451
85 李照律(仁宗景祐二年1035)452
86 阮逸、胡瑗律(仁宗皇祐五年1053)453
87 杨杰、刘几律(神宗元丰五年1082)454
88 范镇律(哲宗元祐三年1088)454
89 魏汉津律(徽宗崇宁三年1104)454
90 宋教坊乐前律(神宗熙宁九年1076之前)455
91 宋教坊乐后律(神宗熙宁九年1076)455
92 唐宋尺律表(表五)456
乐律乐调上的几个问题458
93 《隋志》中两点疑问的假释458
94 隋代钟磬编悬之制460
95 事实上无可旋官462
96 蔡元定的《燕乐原辨》463
146 道调宫调弦法的扩张464
97 雅乐律上的几点事实466
98 唐代尺律无雅俗之分469
角调之谜(一)472
99 角无正、闰,所谓“闰角”者谬也472
100 《乐髓新经》中的角调474
101 《梦溪笔谈》中的角调477
二十八调482
102 二十八调是琵琶调482
103 《燕乐考原》与《乐律表微》483
104 《声律通考》与《隋唐燕乐调研究》483
105 《乐府杂录》与《琵琶录》484
106 《新唐书·礼乐志》485
107 《乐髓新经》等几种宋人著作(表六)486
108 各书的编次中心(表七)488
109 《梦溪笔谈》“布在十一律”之说的证明490
110 苏祗婆琵琶的七调五均492
111 所以为此七均的原由(两种七均)494
二十八调的种种研究496
112 “金风调”的研究及二十八调的时代问题496
113 从时号上观察(兼论林钟角)499
114 从文献上取证502
115 从曲名中辩认504
116 从均调上分析(兼论《乐府杂录》中之太簇角调应为太簇羽调)505
117 从尺律上考订509
118 从落调上审查(一)514
119 从落调上审查(二)(表八、九、十)516
120 二十八调研究的总结和余论521
121 律虽不同而落调则一523
122 乞食调的研讨524
123 陈旸《乐书》“胡曲调”与“李唐乐府曲调”的研究527
124 《乐书》“曲调”匡谬530
125 《声律通考》与《中乐寻源》的调弦法532
琵琶调弦法532
126 日本传自唐代的五种调弦法533
127 鳞次法则534
128 龟兹琵琶四弦四柱535
129 原则性基本的调弦法535
130 转调的限制537
131 日本所传调弦法上的律538
132 越调调弦法540
133 平调、大食调调弦法541
134 双调调弦法542
135 黄钟调调弦法543
136 般涉调调弦法(日名盘涉调)544
137 经济原则545
138 调弦法中的几点法则546
139 调弦法中应有一基本的总式547
140 道调宫调弦法的还原548
141 原是阿拉伯琵琶的基本式552
142 一弦一旦通盘传调的法则553
143 《乐府杂录》四声七运概释(表十一甲)555
114 调弦法究竟有多少(表十一乙)559
五弦弹徵调的秘密563
147 “商角同用,官逐羽音”之谜566
148 忽视了前三字以致成为打不破的谜568
149 贺序、元诗的索解569
150 无异一柄秘钥570
角调之谜(二)572
151 论角调兼论徵调572
152 徵、角二调来自清乐574
153 证明宋代无角调575
154 角调来源的探讨577
155 林、凌二氏对于角调的见解578
156 “心目俱乱”的角调580
俗谱字584
157 也许北朝也有之(附论合字配下徵林钟以为黄钟)584
158 唐宋谱字配律不同587
159 宋代无高五律的尺律588
160 正体谱字与草体谱字590
161 草体谱字又称半字谱592
162 俗谱字来源略论595
163 敦煌谱与日本所传的唐谱596
骠国之两头笛599
164 一笛备二均声599
165 疑是定音器602
后叙604
燕乐三书后记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