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宏观与开放视角下的金融风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廖君沛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6090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宏观与开放视角下的金融风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金融风险的形成、累积与金融危机的产生3
第一章 金融风险生成的微观来源3
1.1 微观经济运行与金融风险的发生3
1.1.1 企业商品价值实现的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3
1.1.2 企业财务结构的变化及其风险4
1.1.3 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7
1.1.4 企业普遍性财务风险的形成9
1.2 软预算约束与企业风险的强化12
1.2.1 软预算约束的产生12
1.2.2 软预算约束下企业风险的强化18
1.3 企业风险的传染21
1.3.1 传染渠道——信用链21
1.3.2 传染方式——资产负债表传染28
1.3.3 传染机制39
1.4 微观经济滋生金融风险的实例40
1.4.1 东亚特殊的体制背景40
1.4.2 东亚危机发生前日本、韩国的银企关系问题与债务融资高风险41
第二章 货币资本独立运行中金融风险的形成与扩大52
2.1 信息的不完全性、非对称性与金融风险的孕育52
2.1.1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52
2.1.2 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挤兑53
2.1.3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55
2.1.4 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56
2.1.5 信息不完全性与非对称性影响的模型分析57
2.2 银行的特殊功能与金融风险的扩张62
2.2.1 银行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功能与金融风险的扩张62
2.2.2 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与金融风险的扩张64
2.2.3 金融演变中银行信用创造风险的进一步扩大65
2.2.4 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问题66
2.2.5 银行信贷风险扩张的影响67
2.2.6 我国的银行风险69
2.2.7 我国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72
2.3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77
2.3.1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与经营风险的形成77
2.3.2 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上升的影响79
2.3.3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80
2.4 资本市场风险87
2.4.1 资本市场中的虚拟资本、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形成87
2.4.2 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与金融风险的形成93
2.4.3 金融投机与金融风险94
2.4.4 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的形成95
2.5 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风险的扩展101
2.5.1 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101
2.5.2 金融衍生工具、表外业务与金融风险的扩展102
2.5.3 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监管的挑战及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106
2.5.4 金融资产证券化加剧金融风险107
2.5.5 表外业务导致金融风险的扩张109
2.6 我国金融风险的特殊性110
2.6.1 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体制转轨的制度性特征110
2.6.2 我国金融风险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问题的深刻反映112
2.6.3 我国金融风险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重大调整和融资结构改变滞后的产物113
2.6.4 金融监管不健全、效率低,埋藏着金融风险失控的祸根118
2.6.5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机制分散、转移金融风险的功能很不足119
第三章 社会总资本运行过程中金融风险的累积121
3.1 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内在矛盾与宏观金融风险的形成121
3.1.1 社会总产品实现形态及其矛盾的演化121
3.1.2 宏观金融风险123
3.2 通货紧缩、信贷紧缩与金融风险126
3.2.1 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其对金融风险形成的作用126
3.2.2 信贷紧缩的产生及其对金融风险加剧的作用131
3.2.3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货紧缩、信贷萎缩的影响132
3.3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137
3.3.1 货币政策的运用与金融风险137
3.3.2 财政政策的运用与金融风险140
3.3.3 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与金融风险146
3.4 产业结构转换与金融风险150
3.4.1 结构矛盾与总量矛盾的关系150
3.4.2 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失误与金融风险151
3.4.3 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与金融风险155
3.4.4 我国产业结构转换中的金融风险158
第四章 全球资本运行中一国金融风险的形成162
4.1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162
4.1.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62
4.1.2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165
4.1.3 金融一体化167
4.2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机制170
4.2.1 全球资本运行中的资本流动170
4.2.2 各国利率差异的形成171
4.2.3 各国利率变动及其差异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172
4.3 国际资本流动的汇率机制172
4.3.1 各国汇率的变动173
4.3.2 汇率变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173
4.3.3 贸易赤字对汇率变动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174
4.3.4 通胀、利率、汇率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175
4.4 国际资本流动中投机资本的作用178
4.4.1 投机的激发与作用机制178
4.4.2 外汇市场中投机资本冲击的影响179
4.4.3 资本市场中投机资本冲击的影响179
4.5 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支付与一国金融风险的形成180
4.5.1 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180
4.5.2 外汇结算风险183
第五章 金融危机的形成185
5.1 系统性风险到危机的发展185
5.1.1 系统性风险的进一步阐释185
5.1.2 系统性风险的传导路径186
5.2 金融危机的标志和类型187
5.2.1 系统性风险发展到金融危机的标志187
5.2.2 金融危机的类型188
5.3 金融危机的历史实例188
5.3.1 18世纪初的法国金融危机188
5.3.2 1825年英国金融危机189
5.3.3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191
5.3.4 1982年智利与墨西哥金融危机192
5.3.5 1990年—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195
5.3.6 1994年—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7
5.3.7 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199
5.4 金融危机根源的辨析201
5.4.1 外部冲击202
5.4.2 金融系统内在的不稳定性204
5.4.3 新兴市场国家金融系统的脆弱性206
5.4.4 泡沫经济209
5.4.5 实际经济基本要素的缺陷212
5.4.6 投机冲击221
5.4.7 分析金融危机根源方法论的一些问题223
下篇 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与金融危机管理247
第六章 金融风险防范的微观基础——健全微观经济主体的构造247
6.1 工商企业的改造——亚洲、拉美国家的启示247
6.1.1 构造金融风险防范的微观基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47
6.1.2 韩国企业的改造248
6.1.3 日本企业的改造251
6.1.4 拉美企业的改造254
6.1.5 亚洲、拉美国家企业改造经验的借鉴256
6.2 金融企业的改革——拉美、亚洲国家的启示257
6.2.1 拉美国家的金融企业改革257
6.2.2 亚洲国家的金融企业改革262
6.2.3 拉美和亚洲国家金融企业改革的启示271
6.3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274
6.3.1 调整企业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275
6.3.2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健全与经营机制的转换276
6.3.3 企业与银行关系的调整281
6.4 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285
6.4.1 推进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的改革285
6.4.2 保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有效运作,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率289
6.4.3 完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94
6.4.4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297
第七章 金融监管的健全306
7.1 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内容306
7.1.1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发展306
7.1.2 金融监管的内容311
7.2 金融机构内部监管313
7.2.1 关于内部控制314
7.2.2 经营环节风险管理314
7.2.3 资产负债管理316
7.2.4 内部审计318
7.2.5 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319
7.3 金融机构外部监管322
7.3.1 资本充足率标准322
7.3.2 信息披露制度323
7.3.3 外部审计325
7.3.4 外部评级325
7.3.5 最后的救助326
7.4 最终贷款者机制328
7.4.1 银行恐慌的控制328
7.4.2 最终贷款者机制的实行328
7.4.3 道德风险及其解决办法329
7.5 证券市场监管333
7.5.1 证券市场监管的原因333
7.5.2 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与监管的体制模式334
7.5.3 证券产品市场的准入、退出及发行监管335
7.5.4 证券交易监管336
7.5.5 交易行为的严格规范338
7.5.6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防范339
7.6 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340
7.6.1 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本流动的效应340
7.6.2 资本流入、流出监管341
7.6.3 资本市场开放和货币自由兑换342
7.7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344
7.7.1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发展344
7.7.2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中所面临的问题346
7.7.3 改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方向和途径348
7.7.4 加强我国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主要思路350
第八章 防范金融风险的宏观经济政策352
8.1 保持经济稳定的财政金融政策352
8.1.1 保持经济稳定的财政金融政策的国际经验352
8.1.2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行及其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355
8.1.3 我国稳健货币政策与从紧货币政策的提出与实施363
8.2 扩大最终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372
8.2.1 社会总资本运行内在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372
8.2.2 体制矛盾的处理是我国扩大需求以防范严重金融风险和危机的根本立足点373
8.2.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376
8.3 汇率制度、汇率政策与金融风险的防范378
8.3.1 汇率的决定与变动379
8.3.2 汇率制度的选择384
8.3.3 我国汇率制度的调整392
8.3.4 汇率政策的运用与金融风险的防范402
8.4 国际资本流动的调节414
8.4.1 关于国际资本流动调节的理论争议414
8.4.2 各国国际资本流动调节的演变417
8.4.3 我国资本流动调节的改进426
第九章 金融危机管理430
9.1 金融危机预测430
9.2 金融危机管理的汇率政策435
9.2.1 金融危机管理的政策体系435
9.2.2 金融危机管理中汇率政策的实施436
9.3 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438
9.4 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财政政策440
9.5 债务重组与流动性短缺的缓解441
9.6 金融危机管理中的银行重构447
9.7 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资本流出控制450
第十章 金融风险测量与危机预警模型455
10.1 金融风险管理模型455
10.1.1 市场风险模型455
10.1.2 信用风险模型460
10.1.3 金融风险管理模型在中国466
10.2 金融预警模型468
10.2.1 金融预警模型的基本思想468
10.2.2 金融预警模型的几种形式468
10.2.3 金融预警模型在中国的应用470
10.2.4 金融预警模型的评价和发展方向474
主要参考文献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