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1217413.jpg)
- 谢花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588211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5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14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15
参考文献17
第2章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21
2.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理论21
2.2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机理41
2.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基本程序与内容53
参考文献62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65
3.1 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法65
3.2 价值模型法69
3.3 生态经济价值核算法84
3.4 生态安全评价法88
3.5 情景分析法94
3.6 模型模拟法99
参考文献105
第4章 福建省建宁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109
4.1 引言109
4.2 研究区概况110
4.3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分析114
4.4 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123
参考文献145
第5章 福建省建宁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147
5.1 建宁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益分析147
5.2 现行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主要成效156
5.3 现行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主要问题158
第6章 基于协调度评价法的福建省建宁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160
6.1 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160
6.2 建宁县生态建设目标与土地利用平衡发展的要求166
6.3 建宁县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178
6.4 建宁县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分析180
6.5 建宁县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187
参考文献192
第7章 基于价值模型法的福建省建宁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193
7.1 建宁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193
7.2 指标体系的建立196
7.3 确定指标权重197
7.4 无量纲化指标值198
7.5 加权求和评价结果及分析199
7.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及其评价结果分析200
7.7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减缓措施202
第8章 基于生态安全和GIS的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04
8.1 引言204
8.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205
8.3 结果与分析209
8.4 结论与讨论212
参考文献213
第9章 情景分析和模型模拟法在辽东湾滨海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用214
9.1 引言214
9.2 基于情景分析和模型模拟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框架215
9.3 案例区应用217
9.4 结语226
参考文献226
第10章 基于景观结构和空间统计学的江西省兴国县土地利用格局生态风险评价228
10.1 研究区概况229
10.2 研究方法229
10.3 数据来源及处理234
10.4 结果与分析235
10.5 结论242
参考文献243
第11章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其他几个相关问题探讨246
11.1 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空间差异性问题246
11.2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问题248
11.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252
11.4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框架255
11.5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展望257
参考文献258
后记260
图1-1 技术路线16
图2-1 “土地利用—环境效应—体制响应”反馈环44
图2-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56
图2-3 战略环境影响发生及方式59
图3-1 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流程90
图3-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流程98
图3-3 地理元胞自动机概念模型102
图3-4 LEDESS模型的系统结构104
图4-1 建宁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示意116
图4-2 建宁县1996~2005年各类用地面积变化117
图4-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技术路线122
图4-4 生态足迹模型指标评价体系133
图4-5 建宁县1997~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计算汇总140
图4-6 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比较分析142
图4-7 建宁县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占用指数143
图6-1 土地利用的库兹尼茨曲线179
图8-1 翁牛特旗地理位置示意206
图8-2 翁牛特旗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207
图8-3 翁牛特旗土地利用规划前后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210
图9-1 基于情景分析和模型模拟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框架216
图9-2 现状及各情景方案导致的不同等级生态经济指数面积的比较221
图10-1 兴国县生态风险指数的Moran'I对粒度变化的响应235
图10-2 兴国县1994年生态风险度局的部空间自相关236
图10-3 兴国县2005年生态风险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237
图10-4 兴国县1994~2005年生态风险度变化的局部空间自相关237
图10-5 兴国县1994年和2005年生态风险指数面积239
图10-6 兴国县1994年和2005年等方向变异曲线(a)和各向异性函数曲线(b)241
图10-7 兴国县1994年和2005年生态风险指数的kriging插值242
表2-1 绍兴市郊乡镇企业附近土壤中铬和酚的含量45
表2-2 福建省各种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类型的土壤侵蚀率46
表2-3 冬季NDVI与春季气候变化的相关系数50
表2-4 冬季NDVI与夏季气候变化的相关系数51
表2-5 春季NDVI与夏季气候变化的相关系数51
表3-1 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66
表3-2 县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72
表3-3 土地利于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78
表3-4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分类85
表3-5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86
表3-6 土壤侵蚀安全性的指标及分级标准91
表3-7 土地沙漠化安全性分级指标及分级标准92
表3-8 土地石漠化安全性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93
表3-9 生境安全性分级指标及赋值94
表4-1 建宁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115
表4-2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118
表4-3 土地利用程度分级赋值119
表4-4 土地利用面积百分比、综合指数、综合指数变化量与程度变化率121
表4-5 生态足迹测度中的均衡因子说明128
表4-6 建宁县2005年生态足迹生物资源部分135
表4-7 建宁县2005年生态足迹能源账户部分136
表4-8 建宁县2005年生态足迹汇总136
表4-9 建宁县2005年生态承载力账户137
表4-10 建宁县2005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比较137
表4-11 建宁县1997~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计算汇总140
表4-12 建宁县1997~200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汇总141
表5-1 建宁县1996~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148
表5-2 建宁县1996~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48
表5-3 建宁县1997~2005年农业生产力水平统计149
表5-4 建宁县1997~2005年农用地经济效益评价指标150
表5-5 建宁县1997~2004年第二、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统计151
表5-6 建宁县1996~2005年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151
表5-7 建宁县1997~2005年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指标154
表5-8 建宁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指标与福建其他市县对照154
表6-1 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162
表6-2 建宁县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值及其权重163
表6-3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其判断标准164
表6-4 2005年建宁县土地利用状况综合评价结果165
表6-5 建宁县生态分区175
表7-1 建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2006~2020年)(初步方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94
表7-2 建宁县2005~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94
表7-3 建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值196
表7-4 建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组合权重198
表7-5 指标无量纲化标准值198
表7-6 综合评价结果199
表7-7 建宁县各类土地单位面积年度生态服务价值量201
表7-8 建宁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分类面积201
表7-9 建宁县2005年与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201
表8-1 翁牛特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208
表8-2 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的分级标准209
表8-3 翁牛特旗土地利用规划前后的生态安全状况对比210
表9-1 依据生境斑块质量等级对斑块生态效益指数(Ec)赋值219
表9-2 辽河三角洲湿地各类经济斑块的投入产出比较(依照1991年可比价)219
表9-3 不同类型地表覆盖物类型的经济效益指数赋值220
表9-4 各情景方案不同等级斑块生态经济效益指数(EE)等级所占面积的百分比221
表9-5 不同等级EE、Ec和En构成及其相关生境类型描述221
表9-6 各情景方案导致的区域生态经济效应及其比较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