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行政全书 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教育行政全书 2
  • 江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 ISBN:788413219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008页
  • 文件大小:151MB
  • 文件页数:5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行政全书 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教育行政理论篇3

第一章 教育行政学及其研究方法3

第一节 行政与教育行政的关系3

一、行政的内涵3

二、教育行政的内涵5

第二节 教育行政学研究的对象、含义与方法11

一、行政和教育行政的相互关系11

二、教育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14

三、教育行政学的特点17

四、学习和研究教育行政学的重要意义18

五、教育行政学研究的方法20

第三节 教育行政学的体系与发展21

一、教育行政学的研究对象21

二、教育行政学的体系23

三、教育行政学的发展历程30

第四节 教育行政的内涵与研究方法39

一、教育行政的涵义39

二、教育行政的主要内容41

三、教育行政的主要研究方法43

第二章 教育行政体制与创新体制46

第一节 教育行政体制的内涵46

一、教育行政体制的涵义46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种类49

第二节 教育行政的发展探析54

一、国外教育行政的发展54

二、我国教育行政的发展59

第三节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65

一、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65

二、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69

第三章 教育行政的目的71

第一节 教育行政目的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向71

一、要从国家行政目的和教育行政目的的关系方面分析71

二、要从教育目的和教育行政目的的关系方面分析73

三、要从行政活动的自身要求和教育行政目的的关系方面分析74

第二节 教育行政目的的特性和功能75

一、教育行政目的的主要特性75

二、教育行政目的的主要作用77

第四章 国家管理教育的主要职能与方式80

第一节 国家管理教育的主要职能80

一、重视国家管理教育的职能是世界各国的共识80

二、国家管理教育职能的主要类型81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教育的职能83

第二节 国家管理教育的主要原则及其方法85

一、国家管理教育原则的涵义85

二、我国国家管理教育的主要原则86

第三节 国家管理教育的主要方法94

一、国家管理教育方法的内涵94

二、我国国家管理教育的主要方法95

第五章 教育行政管理思想——学校管理新理念103

第一节 教育行政思想及其领导103

一、教育思想的内涵103

二、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105

三、必须进行教育思想的领导112

第二节 教育行政管理思想的文化114

一、教育行政管理思想的内涵114

二、现代教育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115

三、教育行政管理思想现代化的历程119

第六章 教育行政环境121

第一节 教育行政环境的涵义121

一、教育行政环境的主要涵义121

二、教育行政环境的主要内容122

三、教育行政环境的理论根据126

第二节 教育行政环境与教育行政管理的关系128

一、社会环境与教育行政管理128

二、文化环境与教育行政管理133

三、自然环境与教育行政管理136

四、国际环境与教育行政管理140

第三节 我国现代教育行政环境的发展趋势和探讨142

第二篇 教育行政组织篇159

第七章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159

第一节 教育行政体制及其体制改革途径159

一、教育体制的涵义159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63

第二节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职责177

一、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内涵177

二、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职责178

第八章 教育行政组织形式——组织新模式的探析184

第一节 组织与教育行政组织的关系184

一、组织184

二、行政组织185

三、教育行政组织187

第二节 教育行政组织形式189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189

二、教育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192

第三节 教育行政组织设置的依据193

一、依法组建和按需设立194

二、完整统一和合理分权196

三、精简机构和事权对应199

四、适应变革和自我完善202

第四节 中国现代教育行政组织的变革与创新205

一、组织变革与创新的理论205

二、组织变革与创新的内容、策略和程序207

三、中国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的方向212

第九章 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学校正常运转的润滑剂217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关管理的内涵217

一、教育行政机关管理的涵义217

二、教育行政机关管理的主要内容218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方法与管理技巧225

一、会议管理225

二、公文和档案管理226

三、行政经费管理227

四、后勤服务管理228

五、接待、信访和印章管理229

第三节 教育行政机关现代化管理及其模式230

一、教育行政机关管理现代化的内涵230

二、教育行政机关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230

第十章 教育规划——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石234

第一节 教育规划的意义与特征234

一、教育规划的涵义234

二、教育规划的任务235

第二节 教育规划的程序236

一、规划组织形式的确定236

二、规划工作程序的建立236

三、教育规划资料库的建立237

四、规划参数的确定,数学模型的建立237

五、规划草案的拟订238

六、评估论证238

七、决策实施238

第三节 教育规划的种类与方法239

一、教育规划的类型与内容239

二、制定教育规划的基本方法242

第四节 教育规划的编制与调整策略246

一、教育规划的编制246

二、教育规划的调整策略248

第五节 教育规划的实施249

一、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措施249

二、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执行251

三、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经验总结252

第三篇 教育行政实施篇255

第十一章 教育行政领导艺术255

第一节 教育行政领导的含义255

一、领导素质理论256

二、领导行为论259

三、领导情境论261

第二节 行政领导者的职责264

一、行政领导者的内涵264

二、教育行政职位、职权与职责265

三、教育行政领导者的种类268

四、行政领导的方式和运用模式270

第三节 领导体制的类型与优劣探析271

一、个人专权制271

二、个人负责制272

三、集体负责制274

四、分权负责制276

五、领导体制类型连续统277

第四节 教育行政领导班子结构与优化278

一、教育行政领导班子结构的内涵278

二、教育行政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组合279

三、教育行政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282

第五节 教育行政领导的职责283

一、行政领导的职位283

二、行政领导的职权285

三、行政领导的职责286

第十二章 教育行政沟通与行政协调艺术288

第一节 行政沟通实战技巧288

一、教育行政沟通的内含和目的288

二、教育行政沟通的类型和方式290

三、教育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克服措施293

第二节 教育行政协调296

一、教育行政协调的涵义与作用296

二、教育行政协调的类型及其机制298

三、有效沟通:教育行政协调的前提条件301

四、教育行政协调的方法302

第十三章 教育行政咨询304

第一节 教育行政咨询的内涵304

一、教育行政咨询的含义304

二、教育行政咨询的意义304

三、教育行政咨询的特性305

四、教育行政咨询的种类306

第二节 教育行政咨询的步骤与方法307

一、教育行政咨询的程序307

二、教育行政咨询的方法308

第三节 教育行政咨询的构建309

一、教育行政咨询机构及组织形式309

二、教育行政咨询人员310

第四节 教育行政领导方法和艺术312

一、教育行政领导方式312

二、教育行政领导方法314

三、教育行政领导艺术317

第十四章 教育行政战略决策——学校成功管理的钥匙326

第一节 教育行政决策的内涵326

一、决策326

二、行政决策327

三、行政决策与政策328

第二节 教育行政决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329

一、行政决策的相关因素330

二、行政决策的特征331

三、行政决策地位和作用332

第三节 教育行政决策的程序334

一、决策问题的确定334

二、决策方案的拟订336

三、方案的评价337

四、决策方案的选择338

第四节 教育行政决策方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344

一、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内涵344

二、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345

三、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主要途径347

第五节 教育行政决策的程序350

一、影响行政决策的相关因素350

二、教育行政决策的程序351

三、行政决策的方式354

第六节 教育行政决策体制与创新体制357

一、建立民主化科学化行政决策体制的意义357

二、建立民主化科学化行政决策体制的途径359

第七节 教育行政决策的执行362

一、行政执行的基本原则362

二、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364

三、行政执行绩效的评估指标367

第十五章 教育行政监督——学校成功管理的保证371

第一节 教育行政监督的内涵371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与分类371

二、行政监督的功能和原则373

三、行政监督的地位、作用和意义376

四、行政监督的方法与具体措施377

第二节 教育行政监督的职能380

一、监督的职能380

二、监督的种类384

第三节 教育监督的方式390

一、法治性原则390

二、客观性原则391

三、可行性原则393

四、效用性原则394

五、激励性原则395

六、本章小结396

第四节 教育行政监督的过程397

一、行政监督标准的制定397

二、行政监督的实施过程398

三、行政监督结果的处置401

第五节 教育行政监督的内容402

一、对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402

二、对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政策进行监督403

三、对行政行为的效益进行监督403

四、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的情况进行监督404

五、对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监督404

第六节 教育行政督导的机构与人员的优化配置405

一、教育行政督导机构405

二、教育督导人员407

第十六章 教育行政信息——学校成功管理的信息渠道410

第一节 教育行政信息及其管理410

一、行政信息的内涵和特征410

二、行政管理过程与行政信息处理过程的相互关系412

三、行政信息与行政职能的实现方式413

第二节 教育行政信息收集、整理与管理414

一、教育行政信息的处理技巧414

二、教育行政信息的沟通艺术416

三、教育行政信息的充分利用419

四、教育行政信息系统和信息人员的培训421

第十七章 电子学校与电子政务——学校成功管理的硬件支撑423

第一节 学校办公自动化向电子政务的跃进423

一、办公自动化时期424

二、政府上网时期426

三、电子政务创建时期427

第二节 电子学校的地位和作用429

一、电子政府的内涵429

二、电子政府的角色定位与现实政府的关系434

三、电子政务构建主要的内容436

第三节 电子学校构建中政府应承担的职责439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族自主的信息品牌440

二、促进全国各地区可持续性协调发展441

三、建立与国际管理接轨的电子政府和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和管理的标准化标准442

四、开发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整合政府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442

五、营造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控制网上信息环境,占领网上政治和舆论阵地443

六、重视和加强软环境建设,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443

七、保证网上行政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安定,维护国家安全444

第十八章 教育行政公共关系树立现代化学校的良好公关形象445

第一节 教育行政公共关系的内涵445

一、教育行政公共关系的内含445

二、教育行政公共关系的构成条件446

第二节 教育行政公共关系的职能453

一、行政公共关系应遵守的原则453

二、行政公共关系的主意职能455

第三节 教育行政公共关系的实施457

一、教育行政公共关系的实施条件457

二、行政公共关系的实施程序460

第四节 教育行政公共关系的构建461

一、健全相关机制461

二、改进人员工作风462

三、应对时代变革463

四、机构构建463

第十九章 教育行政权力465

第一节 教育行政权力的含义465

一、行政权力的内含465

二、行政权力的类型467

三、行政权力的构建469

第二节 教育行政权力的优化配置471

一、行政权力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优化配置471

二、行政体系内部的权力分配体系473

三、行政授权途径474

第三节 教育行政权力的行使与职责476

一、行政权力的基础476

二、行政权力运作的效能478

三、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479

第四节 现代教育行政权力体制及其运作模式480

一、我国行政权力构成481

二、我国行政权力运作过程中应考虑的相关因素483

三、增强行政能力485

第二十章 教育行政法制依法治校488

第一节 教育行政法制的含义488

一、行政法制的内含与特征488

二、行政法制起源与类型489

三、行政法制的地位、功用与原则491

第二节 教育行政立法493

一、行政立法的内含与特征494

二、行政立法的类型500

三、行政立法的主客体与形式503

四、行政立法权504

五、行政立法权的运用原则与步骤507

六、行政立法监督机制514

第三节 教育行政执法与行政法制监督520

一、行政执法520

二、行政法制监督机制522

第二十一章 教育行政责任525

第一节 教育行政责任的内涵525

一、行政责任的内涵526

二、行政责任的重要社会意义528

三、行政责任的历史变革530

第二节 教育行政责任的范围538

一、行政责任的基本特性538

二、行政责任的内在实施条件与具体措施541

三、行政责任的构成要素544

第三节 教育行政责任的界定548

一、行政责任的主体548

二、行政责任界定的依据550

三、行政责任的追究机制552

第二十二章 教育行政执行557

第一节 教育行政执行的类型和方法557

一、教育行政执行的类型557

二、教育行政执行的方法558

第二节 教育行政执行的环节与过程562

一、教育行政执行环节562

二、教育行政执行过程566

第三节 教育行政执行评估573

一、行政执行评估的作用573

二、行政执行评估的基本内容573

三、行政执行评估的方法574

第四节 我国教育行政执行的缺陷与对策576

一、我国行政执行的问题576

二、我国行政执行问题的对策580

第二十三章 教育行政道德582

第一节 行政道德的特征与功能582

一、行政道德的内涵582

二、行政道德的功用584

三、行政道德的基本原则586

第二节 行政道德体系与方式588

一、行政道德内容的探析588

二、行政道德的行为规范591

第三节 转型时期的行政道德建设594

一、行政道德失范及其原因探析594

二、行政道德的管理机制与技巧598

三、行政道德立法体系599

四、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性602

五、行政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与途径604

第二十四章 教育行政控制610

第一节 教育行政控制的涵义与功能610

一、行政控制的特征610

二、行政控制的功用611

第二节 教育行政控制的过程612

一、控制标准的确立613

二、实施有效监控机制614

三、衡量工作成效615

四、控制过程615

五、采取有效校正措施618

第三节 教育行政控制的方法619

一、预测控制619

二、规范控制619

三、闭环控制620

四、开环控制620

五、指令控制621

第二十五章 教育行政文化艺术622

第一节 教育行政文化的构成、特点与功能622

一、教育行政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质622

二、行政文化的构成要素与特点627

三、行政文化的功能632

第二节 教育行政文化的功用634

一、行政文化的效应634

二、行政文化的地位与功用637

第三节 教育行政文化的层次、分类及其主要内容639

一、行政文化的层次639

二、行政文化的类型与内容642

第四节 教育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因素643

一、行政文化对行政领导的影响因素643

二、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的影响因素645

三、行政文化对行政行为的影响因素647

第二十六章 教育行政伦理650

第一节 教育行政伦理的结构及其作用650

一、行政伦理研究的基本理论模型650

二、公务员的自身品德652

三、行政职业道德体系655

四、行政组织层面的伦理体系659

五、公共政策伦理机制662

第二节 教育行政伦理制度化规范化666

一、行政伦理失范及其原因探析666

二、行政伦理的管理机制670

三、行政伦理立法体系672

第二十七章 教育人事行政675

第一节 教育人事行政的涵义与作用675

一、教育人事行政的涵义675

二、教育人事行政的地位与作用676

第二节 学校人事行政规划与合理配置678

第三节 学校人员资格的条件要求680

第四节 教育人事招聘与选拔681

一、人员招聘681

二、人员选拔程序685

第五节 教师聘任688

一、教师职务类别689

二、教师职务职责690

三、教师职务条件690

四、教师职务评审691

五、教职工续聘与解聘691

六、教师辞聘692

七、教师任用制度692

八、各国教师任用制度比较分析694

九、我国的教师任用制度700

第六节 教育人员培训与发展709

第七节 教育人员绩效评估712

一、教育评价目标713

二、教育评价内容713

三、教育评价标准713

四、教育评价方式714

五、教育评价方法714

六、评价应注意的问题715

第八节 教育人员薪酬与激励716

一、教育人员的薪酬716

二、教育薪酬制度719

三、教师的激励729

第九节 教育行政人事对教职工的管理753

一、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管理753

二、学校教职工队伍管理759

三、学校校长的管理769

第十节 案例分析778

第二十八章 教育财务行政786

第一节 教育财务行政的涵义786

一、教育财务行政的内涵786

二、教育财务行政的主要任务788

三、教育财务行政的原则789

四、加强教育财务行政队伍的建设791

第二节 教育经费与教育财务行政792

一、教育经费的内涵792

二、我国的教育经费793

第三节 教育财务行政制度799

一、预算制度的含义799

二、会计制度的含义800

三、决算制度体系802

四、审计制度体系803

第四节 教育行政经费的管理机制805

一、国外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805

二、我国教育事业经费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807

第五节 教育财务行政的主要活动内容及实施方式810

一、增加教育经费来源渠道810

二、实施合理的经费分配817

三、严格财务管理823

四、设置专门机构,加快财务人员建设827

第二十九章 教育行政经费筹集829

第一节 实行教育收费的法律依据829

一、教育投资的产出性829

二、教育成本与分担体系831

第二节 学杂费政策及其收费标准837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837

二、非义务教育的学费839

第三节 教育收费管理的规范化841

一、高等学校收费的管理机制841

二、义务教育阶段收费的管理机制843

第四节 家庭教育支出及其构成847

一、居民家庭收入支出的范围847

二、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构成探析854

三、教育支出及其构成探析864

四、居民家庭教育投入的经济可行性控析870

第五节 社会捐集资的格局与分析884

一、社会捐集资机制884

二、社会捐集资的政策探析889

第六节 教育经费的多渠道筹措机别892

一、教育财政面临的困境892

二、教育多渠道筹资机制896

三、教育多渠道筹资的理论依据902

第三十章 教育物材行政912

第一节 教育物材与教育物材行政的关系912

一、教育物材行政的基本内容912

二、教育物材行政的内含与作用915

第二节 校舍的建设与管理技巧916

一、制定校舍建设计划916

二、确定校舍标准919

三、校舍建设的流程928

四、统筹校舍建设资金931

五、校舍使用与维修管理932

第三节 学校设备的优化配置与创新管理934

一、教学设备的标准和要求934

二、教学设备管理的内容939

三、教学设备购置管理940

四、教学设备日常管理944

五、设备更新与转让管理946

第四节 学校资产管理组织949

一、学校资产管理组织的历程949

二、学校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952

三、学校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的构成955

第三十一章 课程行政——学校办学宗旨的体现957

第一节 课程行政的体制构成958

一、中央集权型课程行政体制959

二、分权型课程行政体制959

三、我国的课程行政体制960

四、课程行政体制的发展趋势962

第二节 课程行政的主要内容963

一、课程计划963

二、课程标准969

三、教科书的编写970

第三节 课程安排的实施973

一、课程实施的意义973

二、课程安排的实施975

第四节 案例分析976

一、我们如何构建德育管理体系976

二、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人才980

第三十二章 教育评价——学校发展的动力助推器982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含义和作用982

一、教育行政评价工作的内涵982

二、教育行政评价工作的主要作用984

第二节 教育评价模式与分类986

一、教育评价的模式986

二、教育评价的类型990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对象993

一、教育评价工作的对象993

二、教育评价工作的内容994

第四节 教育评价的依据999

一、有效依据999

二、可信性原则1000

第五节 教育评价的程序和方法1002

一、教育评价工作的过程和环节1002

二、教育评价活动中的评价方法1005

第三十三章 教育行政的绩效1009

第一节 教育行政效率评价1009

一、行政效率的涵义1009

二、行政效率的测定方法1013

三、行政效率的提高1016

第二节 教育行政效益1020

一、教育行政效益的意义1020

二、教育行政效益的主要内容1020

三、教育行政效率与效益的统一1022

第三节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1024

一、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1024

二、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1026

三、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1028

第四节 教育行政绩效与行政方法1032

一、行政方法对行政绩效的影响因素1032

二、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1034

三、现代信息技术1040

第三十四章 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管理1045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与配置1045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1045

二、教育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的必要性1046

三、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1048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配置1051

一、教育科学研究机构1052

二、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合理配置1057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八项改革创新1059

一、“抓住两头,放开中间”1060

二、成立“国家教育审议会”1062

三、创办“中国教育网络大学院”1066

四、端正官尊民卑的办学思想1068

五、新设中国教育发展银行1075

六、促进政·产·学三结合1076

七、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1079

八、创建国民终身学习体系1082

第四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工作1085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1085

二、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内容1087

第五节 案例分析1091

一、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推动学校全面发展1091

二、成功之路1094

第三十五章 教育统计1101

第一节 教育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1101

一、教育统计工作的界定1101

二、教育统计工作的功能1102

第二节 教育统计工作的主要依据1104

一、真实性的依据1104

二、有效性的依据1105

三、及时性的依据1106

四、多用性的依据1107

五、时代性的依据1108

六、可行性的依据1108

第三节 教育统计工作的实施过程1109

一、教育统计设计1109

二、教育统计调查1112

三、教育统计分析1115

第四节 教育统计工作的实战管理1124

一、建立和健全教育统计组织管理系统1124

二、加强教育统计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1125

三、研究和完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1126

四、加速计算手段现代化的进程1127

五、教育统计工作的作用1127

第五节 案例分析1128

第三十六章 教育行政改革创新——学校管理的不竭动力1132

第一节 教育行政改革的内涵1132

一、教育行政改革的含义1132

二、教育行政改革的原因1134

三、行政改革的类型1138

第二节 行政改革创新的过程与方法1139

一、行政组织变革的理论模式1140

二、行政改革过程的探析1142

三、改革动因与改革目标1148

第三节 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流方向1150

一、组织结构方面的改革1151

二、职能方面的改革1153

三、体制方面的改革11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