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1220024.jpg)
- 王春兰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8549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大城市-城市人口-人口地理-政治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问题提出1
1.1.1 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面临困境1
1.1.2 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局限性分析2
1.1.3 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迎来转折点3
1.1.4 本文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4
1.2 相关概念辨析5
1.2.1 “冲突”概念辨析5
1.2.2 “博弈”概念辨析7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7
1.3.1 研究内容7
1.3.2 研究方法8
1.3.3 创新之处9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11
2.1 城市政治相关研究11
2.1.1 冲突理论主要观点回顾11
2.1.2 城市政治与利益博弈相关研究14
2.2 大城市人口迁居研究18
2.2.1 国外相关研究18
2.2.2 国内相关研究20
2.3 大城市人口空间格局变动研究22
2.3.1 国外相关研究22
2.3.2 国内相关研究24
2.4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动力机制研究25
2.4.1 国外相关研究25
2.4.2 国内相关研究29
2.5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所引发问题相关研究31
2.5.1 国外相关研究31
2.5.2 国内相关研究34
2.6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研究的评价34
第3章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时代背景36
3.1 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嬗变36
3.1.1 改革开放之前相对均衡静止的利益格局36
3.1.2 改革开放以后加剧的利益分化过程37
3.1.3 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博弈38
3.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转变38
3.2.1 1950——197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及其负面影响39
3.2.2 1980——1990年代“唯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39
3.2.3 21世纪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与经济建设并举”40
3.3 全球化浪潮及其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41
3.3.1 “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41
3.3.2 全球城市体系发育与城市竞争42
3.3.3 全球化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43
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人口空间格局转变45
3.4.1 中国人口朝东部地区集聚态势45
3.4.2 东部地区人口朝少数省市集中态势46
3.4.3 东部少数大城市人口集聚态势47
第4章 大城市若干主要利益主体行为的分析50
4.1 “利益”相关概念辨析50
4.1.1 “利益”的内涵与特征50
4.1.2 利益主体的界定及其特征51
4.1.3 利益群体与利益集团51
4.1.4 利益的层次性53
4.1.5 利益关系、利益冲突与妥协机制53
4.2 政府行为的分析54
4.2.1 “政府行为”的界定54
4.2.2 政府行为的公共利益指向55
4.2.3 政府行为的非公共利益指向56
4.2.4 政府“比较利益人”58
4.3 商业利益群体行为的分析58
4.3.1 商业利益群体的界定及其特征58
4.3.2 有关“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辨析60
4.3.3 商业利益群体利润最大化目标指向与非道德因素61
4.4 民众行为的分析62
4.4.1 大城市社会分层62
4.4.2 民众“自利人”64
第5章 上海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博弈68
5.1 “城市化”相关概念辨析68
5.1.1 “城市化”概念辨析68
5.1.2 大城市内部城市化发展的地域差异69
5.2 19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化发展概况70
5.2.1 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社会背景70
5.2.2 城市化历史沿革71
5.2.3 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72
5.2.4 郊区城市化发展78
5.3 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间的冲突与博弈83
5.3.1 冲突与博弈的基础——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关系83
5.3.2 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85
5.3.3 政府主导策略:迎合86
5.3.4 商业利益群体策略:“理性回应”89
5.4 政府与民众间的冲突与博弈90
5.4.1 利益冲突与博弈的基础——政府居支配地位的依赖关系91
5.4.2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冲突92
5.4.3 政府策略:“柔性手段”与“强制手段”并存97
5.4.4 民众主导策略:“顺从”与“有限抗争”100
5.5 开发商与民众间的冲突与博弈105
5.5.1 利益冲突与博弈的基础:开发商主导下互不信任的关系105
5.5.2 开发商与民众之间的冲突106
5.5.3 开发商策略:“强势出击、随机应变”109
5.5.4 民众策略:“被迫适应”与“有限抗争”111
第6章 上海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微观过程与宏观表征114
6.1 中心城区人口迁居分析114
6.1.1 卢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概况114
6.1.2 卢湾区人口迁居流量、流向及迁居原因115
6.1.3 卢湾区迁出人口结构特征118
6.1.4 卢湾区迁入人口结构特征125
6.2 近郊区人口迁居分析132
6.2.1 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概况132
6.2.2 浦东新区人口迁居流量、流向及迁居原因133
6.2.3 浦东新区迁出人口结构特征135
6.2.4 浦东新区迁入人口结构特征139
6.3 远郊区人口迁居分析143
6.3.1 远郊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43
6.3.2 金山区人口迁居流量、流向与原因143
6.3.3 远郊区迁出人口结构特征147
6.3.4 金山区迁入人口结构特征150
6.4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宏观表征154
6.4.1 中心城整体人口密度下降态势154
6.4.2 中心城局部人口空间变动与人口郊区化整体趋势相背155
6.4.3 近郊区人口急剧增长态势156
6.4.4 近郊区人口增长的空间不均衡性157
6.4.5 远郊区人口总量缓慢增长与分散分布状况158
6.4.6 流动人口郊区化的特殊表现161
6.4.7 人口郊区化二元结构特征162
第7章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165
7.1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内在机理165
7.1.1 生态竞争基本机制的作用165
7.1.2 政府、商业利益群体的行为对生态竞争与淘汰的强化作用174
7.1.3 特定地方文化对生态竞争与淘汰的加强作用175
7.1.4 个人特征与家庭状况对生态竞争的有限影响175
7.2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动力剖析176
7.2.1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城市更新中的不均衡博弈176
7.2.2 中心城区局部人口密度反弹:城市更新合作博弈与政府角色错位178
7.2.3 近郊人口不均衡增长:政府与资本支配的郊区开发180
7.2.4 流动人口郊区化特殊性:现代服务业资本附带作用与政府缺位186
7.2.5 人口郊区化二元结构:民众应对“增长联盟”策略的差异191
7.3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综合解释模型196
7.3.1 大城市各利益主体地位与作用196
7.3.2 大城市各利益主体行为范式198
7.3.3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综合解释模型200
第8章 问题思考与政策启示204
8.1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204
8.1.1 “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提出的背景204
8.1.2 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对实践的指导意义206
8.1.3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城乡统筹发展思路不相适应207
8.2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思考208
8.2.1 转型期构建干群关系的重要性208
8.2.2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要求不相适应208
8.3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考211
8.3.1 “宜居城市”的概念211
8.3.2 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要求211
8.3.3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郊区失业212
8.3.4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城市交通拥堵213
8.3.5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再思考114
8.4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郊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215
8.4.1 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差异215
8.4.2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郊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之间不相适应216
8.5 政策启示217
8.5.1 加快大城市发展理念转型217
8.5.2 加强对大城市人口分布与移动政策重要性与敏感性的认识218
8.5.3 新时期应转变大城市人:口优化布局思路218
第9章 结论与展望221
9.1 主要结论221
9.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226
9.3 未来研究展望227
参考文献229
后记244
表2.1.1 城市政体的类型16
表2.3.1 美国大都市增长县的类型及主要特征23
表3.4.1 中国各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45
表3.4.2 中国东部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47
表3.4.3 1982—2005年上海人口数及其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48
表5.2.1 1995—2000年期间中心城区拆迁情况73
表5.2.2 2001—2005年期间中心城区拆迁情况74
表5.2.3 1990年代以来中心城区高层房屋面积变动77
表5.5.1 上海沿线12个样本区域住房价格及其梯度差109
表6.1.1 1995—2005年卢湾区人口迁入原因构成116
表6.1.2 1995—2005年卢湾区迁入家庭户住房来源构成及变化117
表6.1.3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出人口与总人口文化构成差异121
表6.1.4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出人口与总人口婚姻状况差异122
表6.1.5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出人口与总人口职业构成差异124
表6.1.6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入人口与总人口婚姻状况差异130
表6.1.7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入人口与总人口主要生活来源对比131
表6.1.8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入人口与总人口职业构成对比132
表6.2.1 1998—2005年浦东新区户籍人口迁移状况133
表6.2.2 1995—2000年浦东新区各类社区人口的来源构成134
表6.2.3 1995—2000年期间浦东新区迁出到卢湾区人口的职业构成138
表6.2.4 1995—2000年浦东新区迁入人口与总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对比140
表6.2.5 按城乡和户口状况分的浦东新区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141
表6.2.6 1995—2000年浦东新区迁入人口职业构成142
表6.3.1 1995—2000年上海市内跨区县迁居人口比例及迁移率144
表6.3.2 1990—2006年金山区各来源地迁入人口不同类型社区的分布情况145
表6.3.3 1995—2000年期间远郊区迁出到卢湾区人口的年龄结构147
表6.3.4 1995—2000年期间远郊区迁出到卢湾区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148
表6.3.5 1995—2000年期间远郊区迁出到卢湾区人口的婚姻状况149
表6.3.6 1995—2000年期间远郊区迁出到卢湾区人口的职业结构150
表6.3.7 金山区的区外迁入人口年龄结构151
表6.3.8 金山区的区外迁入人口文化程度结构151
表6.3.9 金山区的区外迁入人口工作状况152
表6.3.10 金山区的区内迁居人口年龄结构152
表6.3.11 金山区的区内迁居人口文化程度构成153
表6.3.12 金山区的区内迁居人口工作状况153
表6.4.1 1990—2005年期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变化154
表6.4.2 1990—2000年上海中心城区街道户籍人口变化155
表6.4.3 1982—2000年期间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化157
表6.4.4 2000—2005年期间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化157
表6.4.5 2000—2004年金山区户籍人口分布变化160
表6.4.6 城市发展阶段中的人口变化161
表7.2.1 2000—2005年卢湾区常住人口职业结构变化188
表7.2.2 浦东新区各类职业从业人员每天工作时间193
图1.3.1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技术路线图8
图2.1.1 利益冲突与博弈的五个阶段14
图3.3.1 全球城市等级体系42
图3.4.1 1978—2005年期间中国各省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45
图3.4.2 1978—2005年中国东部各省市人口占本区域总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46
图3.4.3 1988—2005年上海市外来人口规模变动48
图5.2.1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旧城改造重点区域74
图5.2.2 世博会场址规划区红线范围示意图75
图5.2.3 1990—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各类非居住房屋面积构成及变化78
图5.2.4 上海重点发展产业基地与“一城九镇”80
图5.2.5 1976—2005年上海市郊区征地情况83
图5.3.1 高楼林立的上海中心城区91
图5.4.1 上海市武定路(昌化路口)的“钉子户”104
图6.1.1 1995—2005年卢湾区各年份新增居住房屋面积117
图6.1.2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出人口的分年龄迁出模式118
图6.1.3 2000—2005年卢湾区各类文化程度人群的分年龄迁出模式120
图6.1.4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出人口文化程度构成120
图6.1.5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出人口婚姻状况构成121
图6.1.6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出人口就业状况123
图6.1.7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出人口职业构成123
图6.1.8 2000—2005年卢湾区市内迁入人口的来源地空间分布125
图6.1.9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入人口在四个街道的分布情况126
图6.1.10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入人口性别年龄结构127
图6.1.11 2000—2005年卢湾市内与市外迁入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对比128
图6.1.12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入人口文化程度构成128
图6.1.13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入人口的婚姻状况129
图6.1.14 2000—2005年卢湾区迁入人口就业状况130
图6.2.1 1995—2000年浦东新区人口迁出到卢湾区的原因构成135
图6.2.2 1995—2000年期间浦东新区迁出到卢湾区人口的年龄结构136
图6.2.3 1995—2000年期间浦东新区迁出到卢湾区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137
图6.2.4 1995—2000年期间浦东新区迁出到卢湾区人口的婚姻状况138
图6.2.5 1995—2005年浦东新区年内新建住房面积142
图6.3.1 1995—2000年金山区人口迁出到卢湾区的原因构成146
图6.3.2 1995—2000年远郊区人口迁出到卢湾区的原因构成146
图6.3.3 金山区人口迁入原因构成146
图6.4.1 2000—2005年卢湾区分街道人口分布变动156
图6.4.2 1990年上海市分街道(镇)人口分布158
图6.4.3 2000年上海市分街道(镇)人口分布158
图6.4.4 2001—2006年金山各街道(镇)外来常住人口增长160
图6.4.5 2000—2003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密度变化162
图6.4.6 2000—2005年户籍常住人口变化率163
图6.4.7 2000—2005年外来常住人口变化率163
图6.4.8 2000—2005年上海各区域常住户籍和外来人口增量163
图7.1.1 生态系统的“态势”变化规律166
图7.1.2 1996年常规公交站点分布168
图7.1.3 2005年常规公交站点分布168
图7.1.4 1996—2005年常规公交站点密度增加与区位半径关系169
图7.1.5 2002年上海市各区县零售业、餐饮业单位密度170
图7.1.6 1998—2002年上海市各区县零售业、餐饮业网点密度变化171
图7.1.7 上海中心城区绿地空间格局171
图7.1.8 上海市1996—2001年三类产业基本单位密度变化的区位差异172
图7.2.1 城市更新的不均衡博弈及其对人口空间演变的影响177
图7.2.2 上海市苏州河边的高密度小区——“中远两湾城”178
图7.2.3 城市更新合作博弈中政府的角色错位及其对人口空间演变的影响179
图7.2.4 上海中心城区动迁与再开发实景180
图7.2.5 增长联盟支配的城市规划建设及其对人口空间演变的影响181
图7.2.6 上海近期规划的大型居住区182
图7.2.7 100万平方米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分布183
图7.2.8 300万平方米中低价房基地分布图183
图7.2.9 上海现代工业园区184
图7.2.10 浦东新区1990年人口分布栅格图185
图7.2.11 浦东新区2000年人口分布栅格图185
图7.2.12 2000年卢湾区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户口登记地情况188
图7.2.13 2005年卢湾区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户口登记地情况188
图7.2.14 2000—2005年期间卢湾区迁入人口住房建成时期构成189
图7.2.15 现代服务业资本附带作用、政府缺位与流动人口郊区化的特殊表现191
图7.2.16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通勤交通方式构成对比193
图7.2.17 上海市流动人口职业构成193
图7.2.18 民众对抗策略的差异与人口郊区化二元结构195
图7.3.1 城市政府行为范式198
图7.3.2 商业利益群体的行为范式199
图7.3.3 各社会阶层的行为范式200
图7.3.4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综合解释模型201
图8.2.1 中心城区公共绿地旁的高价公寓A209
图8.2.2 中心城区公共绿地旁的高价公寓B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