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湖北改革开放30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湖北改革开放30年
  •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605714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55页
  • 文件大小:168MB
  • 文件页数:677页
  • 主题词:改革开放-成就-湖北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湖北改革开放30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综述篇1

一、湖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4

二、湖北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4

(一)湖北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5

(二)湖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8

(三)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9

(四)湖北城乡改革中市场取向的探索10

(五)湖北对外开放的起步11

(六)湖北政治体制的初步改革11

(七)湖北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发展12

三、湖北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4

(一)湖北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确定15

(二)湖北农村改革的突破18

(三)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展开19

(四)湖北对外开放的扩大27

(五)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28

(六)湖北科教体制改革32

(七)加强党组织的建设34

(八)湖北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37

四、湖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43

(一)湖北加快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43

(二)湖北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46

(三)湖北所有制结构的优化49

(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宏观管理体制改革49

(五)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的全面发展50

(六)发展外向型经济51

(七)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53

(八)抓住机遇,加快发展56

(九)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加强57

(十)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64

(十一)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67

五、湖北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68

(一)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69

(二)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加快促进农村发展71

(三)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74

(四)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开放77

(五)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78

(六)坚持“一主三化”指导方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81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83

(八)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6

(九)扎实推进和谐湖北建设89

(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93

六、湖北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96

(一)湖北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96

(二)湖北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102

武汉篇107

一、武汉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09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109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111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113

二、武汉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13

(一)武汉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113

(二)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117

(三)开放开发的逐步展开与城市建设的发展118

(四)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119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121

三、武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122

(一)邓小平在武昌的重要谈话与武汉加快改革开放步伐122

(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23

(三)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26

(四)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128

(五)城郊型农业经济的形成130

(六)实施科教立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31

(七)1998年的抗洪斗争134

(八)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35

四、武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137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37

(二)扩大开放与加强合作交流141

(三)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143

(四)武汉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145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先进文化建设147

(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49

五、武汉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151

(一)武汉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151

(二)武汉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158

黄石篇163

一、黄石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65

二、黄石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66

三、黄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168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与部署169

(二)以多种方式实现国有企业改制重组169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完善170

(四)将国有企业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171

四、黄石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172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72

(二)工业经济突飞猛进172

(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72

(四)市场贸易繁荣173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73

(六)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73

(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74

五、黄石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174

襄樊篇177

一、襄樊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80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180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兴起和曲折发展181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城市经济的初步改革182

(四)加强党的建设183

(五)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184

二、襄樊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84

(一)地市合并和襄樊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确立184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185

(三)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进一步展开186

(四)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87

(五)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188

(六)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和名城建设189

三、襄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189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189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191

(三)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全面发展192

(四)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93

(五)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贯彻和“三讲”教育的开展194

(六)“九五”计划的完成和跨世纪宏伟蓝图的绘制194

四、襄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195

(一)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发展195

(二)实施四大战略,推动经济发展196

(三)掀起环境保护整治行动198

(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199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200

五、襄樊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201

荆州篇205

一、荆州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07

(一)荆州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207

(二)荆州改革开放的起步209

(三)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214

二、荆州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216

(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展开216

(二)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220

(三)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223

三、荆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226

(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226

(二)荆州沙市合并,荆州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230

(三)荆州人民抵御1998年的大洪水233

(四)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235

四、荆州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236

(一)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237

(二)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全面振兴荆州经济240

(三)打造文化荆州品牌,建设文化强市242

(四)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荆州244

五、荆州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246

宜昌篇249

一、宜昌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51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251

(二)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前进252

(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252

(四)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254

(五)对外开放的起步254

(六)支援和服务葛洲坝工程建设255

(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55

(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加强256

二、宜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257

(一)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定257

(二)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257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展开259

(四)对外开放的扩大261

(五)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263

(六)科教体制改革的深入264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开展266

(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266

(九)党的建设的加强267

(十)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69

三、宜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270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贯彻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的兴起27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271

(三)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73

(四)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75

(五)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76

(六)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278

(七)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279

(八)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281

四、宜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282

(一)宜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推进282

(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83

(三)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实现第三次振兴285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加强286

(五)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287

(六)和谐宜昌建设的稳步推进288

(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90

五、宜昌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291

十堰篇297

一、十堰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300

(一)改革开放前夕的十堰300

(二)拨乱反正301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302

二、十堰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303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303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305

三、十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306

(一)调整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措施306

(二)农业农村扶贫攻坚309

(三)企业抓大放小309

(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311

四、十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312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堰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315

(二)大力实施“五城”战略,着力打造“三张名片”319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327

五、十堰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330

孝感篇337

一、孝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339

(一)孝感地区工作重点转移339

(二)全面拨乱反正340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340

二、孝感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治理整顿的进行343

(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343

(二)孝感经济跃上新台阶347

(三)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349

(四)治理整顿,深化改革352

三、孝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53

(一)孝感加快改革开放步伐353

(二)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加强358

(三)第二次创业战略的提出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361

四、孝感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365

(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365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孝感366

五、孝感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369

荆门篇373

一、荆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376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开展376

(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377

(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377

(四)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发展377

二、荆门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378

(一)农村改革的突破378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380

(三)对外开放的扩大380

(四)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381

(五)科教体制改革382

(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83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384

(八)加强党的建设385

(九)国民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387

三、荆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387

(一)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与荆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388

(二)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和多种经济成分蓬勃发展389

(三)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的全面发展391

(四)发展外向型经济393

(五)坚持科教兴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94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395

(七)推进党的建设396

(八)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397

四、荆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397

(一)工业强市建设397

(二)农业强市建设400

(三)积极打造旅游强市,开展旅游设施建设402

(四)大力开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402

(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403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04

(七)扎实推进和谐荆门建设405

(八)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406

五、荆门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408

鄂州篇411

一、鄂州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414

(一)拨乱反正414

(二)调整国民经济414

(三)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415

(四)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和改革派购制度416

(五)打造外向型经济的基础416

二、鄂州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417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417

(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418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419

(四)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421

(五)对外开放的扩大422

(六)治理整顿与制订十年发展规划423

(七)科教体制改革425

(八)城市文明建设426

(九)民主法制建设427

(十)加强党的建设427

三、鄂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428

(一)调整发展规划,加大改革力度429

(二)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外向型经济430

(三)改革城镇住房制度430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31

(五)“八五”计划的提前完成431

(六)确立工业立市战略432

(七)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433

(八)“三讲”与“三个代表”教育工作434

(九)“九五”计划的圆满完成435

四、鄂州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435

(一)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435

(二)不断推进以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436

(三)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436

(四)国有企业“两改”的全面实施437

(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438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融入武汉城市圈439

(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439

(八)全面推进党的建设440

五、鄂州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基本经验440

(一)改革开放的成就440

(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441

黄冈篇445

一、黄冈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447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和工作重点的转移447

(二)真理标准讨论的“补课”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449

(三)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450

(四)包产到户的兴起和农村改革的突破451

(五)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的初步探索与调整452

二、黄冈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453

(一)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制订与确立454

(二)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乡镇企业454

(三)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展开456

(四)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环境457

(五)在国家支持下搞好扶贫开发458

(六)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459

三、黄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460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学习贯彻与黄冈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461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稳步推进与多种经济成分的蓬勃发展462

(三)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全面发展464

(四)扶贫攻坚与整体脱贫465

(五)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466

四、黄冈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468

(一)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468

(二)招商引资,兴工强市470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和谐黄冈建设472

(四)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474

五、黄冈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475

咸宁篇477

一、咸宁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480

(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480

(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481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时期483

(四)建市十年的大发展时期485

二、咸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489

三、咸宁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和体会492

随州篇495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497

二、坚持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498

三、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对外开放不断扩大503

四、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发展战略不断深化505

五、坚持以优势优先为主线,区域发展初显特色509

六、坚持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各项事业全面发展514

七、随州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516

恩施篇519

一、恩施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521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521

(二)农村改革,探索山区发展之路524

(三)狠抓特色工业,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525

二、恩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526

(一)推进民族自治,鄂西自治州的成立526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526

(三)扩大宣传,推进全州对外开放528

(四)整党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528

(五)治理整顿,深化改革529

(六)扶贫工作的开展530

三、恩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531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531

(二)大力推进“二次创业”532

(三)个私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534

(四)恩施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535

(五)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536

四、恩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537

(一)新农村建设的“恩施模式”537

(二)“三大建设”战略的实施538

(三)和谐恩施建设540

(四)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建设541

五、恩施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542

仙桃篇545

一、仙桃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547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547

(二)农村改革的起步和社队企业的发展548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549

(四)对外开放的起步549

(五)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549

(六)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发展550

二、仙桃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550

(一)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制定550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551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展开552

(四)行政体制改革和撤县设市554

(五)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554

(六)科教体制改革555

(七)“六五”和“七五”计划的完成555

(八)开放强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进入全国“百强”县(市)556

三、仙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557

(一)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与仙桃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557

(二)加快农村改革步伐558

(三)加快城市改革步伐559

(四)发展外向型经济561

(五)深化党政机关改革和仙桃列为省直管市561

(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561

(七)仙桃成为湖北首强县市,提前成为小康县市562

四、仙桃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562

(一)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562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564

(三)城市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565

(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稳妥推进567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68

五、仙桃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569

潜江篇571

一、潜江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573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573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初步改革574

(三)新时期之初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576

二、潜江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576

(一)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制定576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577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577

(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578

(五)政治体制改革579

(六)精神文明建设579

(七)“六五”和“七五”计划的完成580

(八)改革进程中的波折580

(九)经受1991年特大洪灾的考验581

(十)抓紧党的建设,完善党的领导581

三、潜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582

(一)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与新思路的确立582

(二)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全面发展583

(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和多种经济成分蓬勃发展585

(四)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586

(五)发展外向型经济587

(六)坚持科教兴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587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88

(八)机构改革588

(九)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588

四、潜江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589

(一)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590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591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92

(四)塑造文明城市新形象592

(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593

(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94

五、潜江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594

天门篇599

一、天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601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601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和乡镇企业的崛起602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工交商贸企业的改革起步603

(四)文化教育出现崭新局面604

二、天门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604

(一)开展农村第二步改革605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605

(三)行政体制改革与天门撤县建市606

(四)治理整顿经济秩序,保持政治稳定607

三、天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607

(一)江泽民视察天门与农业产业化发展607

(二)深化企业体制改革609

(三)开放开发与第二次创业的提出610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611

(五)治理经济环境,减轻农民负担612

四、天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614

(一)深入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614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617

(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620

(四)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社会和谐建设622

五、天门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624

神农架篇627

一、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起步629

(一)全面进行拨乱反正629

(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631

二、神农架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632

(一)神农架林区建设方针的调整632

(二)神农架林区农村改革的发展633

(三)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634

(四)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637

(五)旅游业的正式起步638

(六)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展开638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638

(八)加强党的建设639

三、神农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641

(一)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641

(二)二次创业的起步641

(三)抢抓机遇带来的加速发展643

(四)党的建设和纪检工作的全面加强645

(五)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648

(六)保护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648

四、神农架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649

(一)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生态地位不断提升649

(二)结构调整稳步实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650

(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650

(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651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652

五、神农架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653

后记6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