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教育学
  • 李兴仁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8538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教育学-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

第一节 教育和教育发展1

一、教育的概念1

二、教育的发展2

第二节 教育学和教育学的发展11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况11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12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20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0

二、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21

三、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21

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22

附录22

第二章 教育功能25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25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25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26

三、教育多种功能之间的关系27

四、教育功能的实现28

五、教育功能的发展29

第二节 教育的育人功能30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30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31

三、教育育人功能的表现35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39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39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41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42

附录45

第三章 教育目的48

第一节 概述48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48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50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52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53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55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55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57

三、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58

第三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60

一、德育60

二、智育60

三、体育63

四、美育65

五、劳动技术教育68

六、各组成部分的辩证关系69

附录70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72

第一节 教师72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73

二、教师的职业责任74

三、教师的职业特点79

四、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83

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85

第二节 学生87

一、正确的学生观87

二、学生的基本权利91

三、学生的基本义务93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94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94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94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96

附录97

第五章 课程100

第一节 概述100

一、课程的概念100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01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103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109

一、课程计划109

二、教学大纲113

三、教科书114

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改革117

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117

二、当代国外中小学课程改革121

附录126

第六章 课堂教学原理128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发展129

一、教学的概念129

二、教学理论的发展132

三、现代教学理念137

第二节 教学过程139

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矛盾关系139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征141

三、教学过程的阶段143

第三节 教学原则147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147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48

三、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148

四、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149

五、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149

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150

七、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150

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151

附录151

第七章 课堂教学活动154

第一节 课堂教学准备155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55

二、学生及教材分析160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162

四、教案编写164

第二节 课堂教学行为策略166

一、课堂呈示行为策略166

二、课堂对话行为策略168

三、课堂指导行为策略170

四、课堂强化行为策略172

五、课堂管理行为策略174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评价178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179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和发展趋势180

三、学生评价的策略182

附录186

第八章 德育188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188

一、德育的意义188

二、德育的任务190

三、德育的内容192

第二节 德育理论概述194

一、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简介194

二、德育过程的理论196

第三节 德育原则201

一、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202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203

三、知行统一的原则204

四、正面引导的原则205

五、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206

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07

七、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208

八、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209

第四节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210

一、德育的途径210

二、德育的方法212

附录218

第九章 学习理论与学法指导222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222

一、什么是学习222

二、学习理论及其历史发展224

三、学习的特征229

四、学习的功能230

五、学习的规律232

六、学习的类型233

七、学习的过程234

第二节 学习方法236

一、学习方法的实质237

二、具有模式意义的学习方法238

第三节 学法指导244

一、什么是学法指导244

二、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244

三、学法指导的过程247

四、学法指导的方式247

五、中小学主要学习方法的指导249

附录257

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260

第一节 班级管理260

一、班级、班级管理及其分类260

二、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过程262

三、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原则264

第二节 班集体的建设266

一、班集体及其特征266

二、班集体的影响力及其育人功能268

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274

四、班集体的培养和建设275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279

一、班主任的职责、职能和角色279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核心地位281

三、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284

附录286

第十一章 教育评价289

第一节 概述289

一、教育评价的含义和作用290

二、教育评价的类型292

三、发展性评价294

第二节 学生评价297

一、对学生的日常检查297

二、纸笔测验301

三、表现性评价304

第三节 教师评价306

一、教师评价的内容306

二、教师评价的原则309

三、教师评价的方法311

附录313

第十二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316

第一节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意义317

一、教师即研究者317

二、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318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319

四、增进学校活力320

第二节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方式321

一、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问题321

二、研究的主要方式——行动研究323

第三节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方法328

一、课堂观察研究328

二、实验研究332

三、调查研究333

附录338

参考答案3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