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 巫建华,刘帅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5849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大地构造学-概论;大地构造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大地构造学1

一、大地构造学的含义1

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

三、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2

四、大地构造学的研究简史3

第二节 区域大地构造学4

一、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内容和研究意义5

二、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5

三、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简史7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关系10

思考题10

第二章 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11

第一节 地球的起源11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4

一、地壳16

二、地幔20

三、地核24

四、岩石圈26

五、地球分层现象的主要假说27

第三节 地球的非对称性27

一、地球南、北非对称性的证据27

二、地球东、西非对称性的证据29

三、地球非对称性的动力学解释30

第四节 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32

一、地球韵律性变动的分级32

二、地球构造活动长韵律的证据34

三、地球构造活动长韵律的成因解释38

思考题38

第三章 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假说39

第一节 地球收缩说39

第二节 地球膨胀说40

第三节 地球脉动说41

第四节 地球自转说42

第五节 重力分异说和重力作用说44

第六节 地幔分异与对流说45

第七节 涌流构造说45

第八节 层块构造热涌说46

第九节 热点-地幔柱说47

第十节 星际作用说51

思考题55

第四章 地槽地台说56

第一节 地槽、地台的基本概念56

一、地槽的概念56

二、地台的概念57

第二节 地槽、地台的基本特征58

一、地槽的主要特征59

二、地台的主要特征61

第三节 地槽、地台的内部构造63

一、地槽的内部构造单元划分63

二、地台的内部构造单元划分64

第四节 地槽、地台的发展65

一、地槽的发展模式65

二、地台的发展阶段66

第五节 与地槽、地台有关的名词概念67

第六节 对地槽地台说的评价70

思考题70

第五章 板块构造说71

第一节 大陆漂移说71

一、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论点71

二、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72

第二节 海底扩张说76

一、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76

二、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证据76

第三节 板块构造说81

一、板块构造说的基本论点81

二、板块的划分及其边界类型81

三、威尔逊旋回87

四、板块俯冲和板块碰撞88

五、大陆边缘和火山弧90

六、板块构造说对地槽、地台的解释92

七、板块构造说在大陆遇到的主要问题92

第四节 始板块构造和古板块构造95

一、始板块构造和古板块构造体制95

二、始板块构造和古板块构造的研究方法97

思考题99

第六章 地幔柱构造说101

第一节 地幔柱构造101

一、热地幔柱和冷地幔柱的概念102

二、地幔柱构造体系及其特征105

三、地幔柱构造的多级演化107

第二节 地幔柱构造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关系109

第三节 地史时期的地幔柱111

第四节 白垩纪中期超地幔柱的地质效应113

一、地磁正极性超时113

二、全球洋壳增生率陡增115

三、古温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115

四、黑色页岩沉积和全球石油资源剧增115

五、生物群体灭绝116

思考题116

第七章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派简介117

第一节 地质力学117

一、构造要素与地块118

二、构造体系118

三、构造级序与复合119

四、岩石性质和应力场121

五、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122

第二节 多旋回构造说124

一、多旋回构造的基本特征124

二、多旋回构造的空间分布规律125

三、多旋回构造的原因125

第三节 断块构造说126

一、断裂体系127

二、断块128

三、断裂与断块作用129

四、断块构造运动的驱动力130

第四节 地洼构造说131

一、地洼区132

二、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律132

三、地幔蠕动说133

第五节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134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的组成134

二、波浪状镶嵌构造的特征137

三、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137

思考题138

第八章 沉积盆地及其构造特征139

第一节 基本概念139

一、沉积盆地的概念139

二、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139

三、盆地的分类140

第二节 主要盆地类型及特征141

一、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141

二、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146

三、走滑断裂构造环境的盆地150

四、克拉通构造环境的盆地153

第三节 盆地基本构造样式154

一、张性构造样式154

二、挤压构造样式155

三、反转构造样式159

四、扭动构造样式160

思考题161

第九章 造山带及其构造特征162

第一节 基本概念162

一、造山作用、造山带的含义162

二、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163

三、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164

四、全球造山带的分布165

五、造山带的类型167

第二节 俯冲造山带及其特征168

一、基本组成168

二、主要类型和特征169

第三节 碰撞造山带及其特征174

一、基本组成174

二、主要类型和特征174

第四节 陆内(板内)造山带及其特征178

一、主要特征178

二、主要类型180

三、动力学机制180

四、主要构造样式及其特征182

思考题185

第十章 中国的构造阶段186

第一节 超级大陆和构造大阶段186

一、超级大陆的研究概况186

二、构造大阶段的划分190

三、中国构造大阶段划分的启示191

第二节 构造阶段的划分与命名193

一、构造阶段的划分193

二、构造阶段的命名194

第三节 构造事件的研究方法197

一、构造层的概念197

二、构造事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98

思考题200

第十一章 中国的大地构造格局201

第一节 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201

一、地势的四级阶梯201

二、地貌的东西差异202

三、山川的多向展布203

四、自然地理的十字形格局203

第二节 深层构造的轮廓与特征204

一、深层构造轮廓204

二、稳定陆块深层构造特征206

三、活动带的深层构造特征206

四、深层构造的结构特征207

第三节 断裂系统及其特征209

一、古亚洲断裂系统209

二、特提斯断裂系统209

三、华夏-滨太平洋断裂系统209

四、贺兰-康滇断裂系统211

第四节 大地构造位置与板块构造格局211

一、大地构造位置211

二、板块构造格局213

思考题220

第十二章 中国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221

第一节 太古宙—古元古代构造演化221

一、始太古代—中太古代的构造演化222

二、新太古代的构造演化224

三、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227

第二节 中元古代—三叠纪构造演化231

一、中元古代—青白口纪的构造演化232

二、南华纪—早寒武世的构造演化237

三、中寒武世—早泥盆世的构造演化238

四、中泥盆世—早二叠世的构造演化240

五、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的构造演化241

第三节 侏罗纪—第四纪构造演化242

一、特提斯构造域的构造演化242

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形成演化243

第四节 构造动力体系的联合与复合245

一、构造动力体系的联合245

二、构造动力体系的复合245

思考题246

第十三章 中国大陆构造的变形特征247

第一节 构造变形、构造体系和构造应力场247

一、构造变形247

二、构造体系248

三、构造应力场248

第二节 中国大陆的构造体系249

一、印支构造体系249

二、燕山构造体系250

三、四川构造体系252

四、华北构造体系254

五、喜马拉雅构造体系256

六、新构造体系259

第三节 中国板内构造变形的影响因素及动力学机制261

一、影响因素261

二、动力学机制263

思考题265

第十四章 中国的造山带266

第一节 中国造山带的分布和主要特征266

一、造山带的分布266

二、主要特征267

第二节 天山-兴蒙造山系的形成269

一、天山造山带的形成270

二、其他造山带的形成273

第三节 大-秦-祁-阿-昆造山系的形成275

一、西昆仑造山带的形成275

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277

三、其他造山带的形成279

第四节 青藏-滇西造山系的形成281

第五节 华夏-西太平洋造山系的形成284

思考题286

第十五章 中国的沉积盆地287

第一节 沉积盆地的类型和主要特征287

一、沉积盆地的类型287

二、沉积盆地的主要特征288

第二节 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盆地特征290

一、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291

二、南华纪—三叠纪291

三、侏罗纪—第四纪292

第三节 代表性沉积盆地的特征294

一、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294

二、准噶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301

三、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306

四、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311

五、渤海湾新生代裂谷盆地313

思考题316

主要参考文献3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