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1283209.jpg)
- 汪基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883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33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246页
- 主题词: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一研究的缘起1
二研究的目标与意义1
(一)研究目标1
(二)研究意义2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3
四已有研究成果述评3
五几个概念的界定5
第一章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历程11
一目前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阶段划分的几种观点11
(一)“六阶段说”11
(二)“三阶段说”13
(三)“四阶段说”13
(四)“2×3”框架模型(“两条线索、三个阶段”模型)15
二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阶段的划分15
(一)电化教育学的萌芽16
(二)电化教育学的草创17
(三)中国特色电化教育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22
(四)教育技术学的多元化27
(五)教育技术学的中国化与本土化29
第二章 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论题与主要观点33
一教育技术的名称、定义与本质33
(一)名称33
(二)教育技术的本质与定义38
二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定位与学科性质48
(一)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48
(二)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的定位53
(三)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的学科性质58
三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61
四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63
五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69
(一)理论基础70
(二)基本理论和理论体系72
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75
第三章 教育技术的名称与内涵80
一电化教育的内涵80
二教育技术的内涵83
(一)技术的内涵83
(二)教育技术的内涵95
三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105
(一)教育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关系105
(二)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107
四对教育技术名称与概念问题的反思109
(一)有无必要更名109
(二)为什么在概念下定义尚难以取得共识112
(三)如何看待教育技术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116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119
一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119
(一)学科研究对象与学科分类119
(二)对几种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观的分析122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的确定128
二教育技术学的定位与学科性质140
(一)教育技术学的定位140
(二)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142
三对学科研究对象与性质问题的反思148
(一)如何看待“根据问题找方法”和“拿技术找问题”148
(二)教育技术学科存在合法性的依据到底是什么150
(三)如何看待教育技术定位于“技术”,而教育技术学姓“教”153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154
一逻辑起点的内涵与意义154
(一)逻辑起点的内涵与质的规定性154
(二)逻辑起点与研究起点的区别156
(三)探寻逻辑起点的目的——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158
二对我国现有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观的梳理与评析159
(一)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教育(教学、学习)起点论159
(二)借助媒体的学习(教学)起点论161
(三)借助技术的教育(知识经验共享)起点论163
(四)“如何教育”起点论或“教育教学问题”起点论164
(五)“教育和技术的双重结构”起点论166
(六)“传播”和“教育信息的传播”起点论167
(七)“教育软技术创新”起点论167
(八)“设计和促进人的生命成长”起点论168
(九)“教与学的活动及关系”起点论169
三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探寻171
四对逻辑起点问题的反思174
(一)有无唯一的逻辑起点174
(二)能否取得共识176
第六章 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初探178
一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178
(一)理论依据178
(二)实践基础181
二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体系的原则183
(一)民族性原则183
(二)开放性原则185
(三)现代媒体原则186
(四)系统性原则186
(五)组织性原则187
(六)“大电教”原则188
三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科的框架188
(一)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88
(二)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191
(三)教育技术学的框架192
四对构建学科体系问题的反思200
(一)有无必要用AECT’94定义来重构我国的教育技术学200
(二)如何看待“媒体中心”与“系统方法”201
(三)如何看待“我们建造了大厦,大厦又塑造了我们”206
研究结论与建议209
一研究结论209
二建议212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13
附录215
参考文献219
后记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