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港湾生态综合评价方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港湾生态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黄秀清,刘莲,蔡燕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21000351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69页
  • 文件大小:214MB
  • 文件页数:687页
  • 主题词:港湾-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宁波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港湾生态综合评价方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项目由来1

1.2 研究概况2

1.3 主要海洋生态问题及现有评价技术的不足4

1.4 资料来源6

1.4.1 海域环境调查6

1.4.2 污染源调查与估算17

1.5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19

1.5.1 研究范围19

1.5.2 主要研究内容20

参考文献22

第2章 自然环境、开发活动及社会经济状况23

2.1 自然环境24

2.1.1 地形地貌24

2.1.2 气候特征26

2.1.3 海洋水文27

2.1.4 波浪27

2.1.5 生态环境质量28

2.1.6 海洋自然资源28

2.1.7 海洋生态灾害30

2.2 社会经济及海洋开发活动31

2.2.1 行政区划31

2.2.2 社会经济状况32

2.2.3 海洋开发活动33

2.3 小结41

第3章 海域水动力特征43

3.1 实测水文特征43

3.1.1 潮汐43

3.1.2 潮流45

3.1.3 余流49

3.1.4 波浪52

3.2 水动力数值模拟52

3.2.1 水动力模型建立52

3.2.2 纳潮量的计算与分析61

3.2.3 水体交换能力数值计算与分析61

3.3 小结67

参考文献68

第4章 海域环境状况69

4.1 调查内容69

4.1.1 调查站位69

4.1.2 调查项目70

4.1.3 调查时间和频率71

4.2 水质状况71

4.2.1 水质大面站调查结果与评价71

4.2.2 主要水质要素平面分布特征73

4.2.3 水质变化趋势83

4.2.4 水质连续测站调查结果86

4.3 沉积物质量现状97

4.3.1 沉积物要素浓度97

4.3.2 典型沉积物要素平面分布99

4.3.3 沉积物变化趋势104

4.4 生物质量监测106

4.4.1 监测结果106

4.4.2 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109

4.4.3 海水的富集状况110

4.5 小结113

4.5.1 水质113

4.5.2 沉积物114

4.5.3 生物质量114

参考文献115

第5章 海洋生物生态状况116

5.1 叶绿素a116

5.1.1 含量分布116

5.1.2 周日连续变化117

5.1.3 历年变化趋势117

5.2 浮游植物118

5.2.1 种类组成118

5.2.2 数量平面分布122

5.2.3 优势种127

5.2.4 生态类型130

5.2.5 生物多样性132

5.2.6 历年变化趋势137

5.3 浮游动物138

5.3.1 种类组成138

5.3.2 密度及生物量分布142

5.3.3 优势种及其分布146

5.3.4 生态类型151

5.3.5 周日连续变化152

5.3.6 生物多样性152

5.3.7 历年变化趋势153

5.4 大型底栖生物156

5.4.1 种类组成156

5.4.2 密度和生物量159

5.4.3 优势种及生态类群161

5.4.4 生物多样性163

5.4.5 历年变化趋势164

5.5 潮间带生物165

5.5.1 种类组成166

5.5.2 栖息密度和生物量174

5.5.3 生物群落结构175

5.5.4 生物多样性176

5.6 小结178

参考文献180

第6章 象山港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及减排技术示范181

6.1 污染源调查与估算181

6.1.1 海区及汇水区划分181

6.1.2 调查与估算结果183

6.2 海域环境容量估算214

6.2.1 技术路线及环境容量计算因子的选择214

6.2.2 海域污染物动力扩散数值研究216

6.2.3 海域控制点设置及水质控制目标的确定230

6.2.4 CODMn环境容量估算232

6.2.5 无机氮削减量估算235

6.2.6 活性磷酸盐削减量估算241

6.3 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容量分配247

6.3.1 总氮、总磷优化分配技术路线247

6.3.2 总氮、总磷容量削减基础信息资料248

6.3.3 分配权重计算250

6.3.4 削减量分配结果257

6.3.5 近期优化分配方案的确定269

6.3.6 沿岸各区(县、市)近期总量控制方案271

6.4 减排技术研究272

6.4.1 初始源强确定273

6.4.2 响应系数场计算280

6.4.3 入海口减排权重分配286

6.4.4 入海口减排量分配289

6.4.5 减排量分配结果小结293

6.5 减排考核示范应用293

6.5.1 污染物排放通量294

6.5.3 总量减排结果299

6.6 小结302

参考文献305

第7章 港湾生态监测方法研究307

7.1 监测站位优化307

7.1.1 优化前站位307

7.1.2 站位优化方法309

7.2 监测指标优化331

7.2.1 海洋水文332

7.2.2 水环境336

7.2.3 沉积环境341

7.2.4 指示生物345

7.2.5 生物生态350

7.2.6 监测指标体系359

7.3 监测时间和频率优化359

7.3.1 海洋水文359

7.3.2 水环境360

7.3.3 沉积环境366

7.3.4 生物生态366

7.3.5 海岸带373

7.3.6 监测时间和频率374

7.4 同步化处理374

7.4.1 计算方法375

7.4.2 数值试验375

7.4.3 监测数据同步化377

7.5 小结398

7.5.1 监测站位优化398

7.5.2 监测指标优化399

7.5.3 监测频率优化399

7.5.4 数据同步化处理400

参考文献400

第8章 基于环境基准的港湾水质评价方法402

8.1 研究现状402

8.1.1 水质基准的概念及国外研究进展402

8.1.2 水质基准确定方法研究进展405

8.1.3 评价方法研究进展405

8.2 材料与方法407

8.2.1 数据来源407

8.2.2 数据处理方法407

8.3 水质基准的确定408

8.3.1 基准年408

8.3.2 基准值409

8.4 评价标准研究411

8.4.1 评价指标的确定411

8.4.2 评价等级的确定413

8.5 评价结果414

8.5.1 评价单元的划分414

8.5.2 评价结果414

8.6 与其他港湾基准值比较420

8.6.1 数据来源420

8.6.2 数据处理方法422

8.6.3 基准值的确定423

8.6.4 与乐清湾基准值的比较425

8.7 与现行的水质评价结果比较425

8.8 小结426

参考文献427

第9章 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429

9.1 生态环境分区429

9.1.1 分区指标设置429

9.1.2 分区结果430

9.2 生态环境状况分区分类评价462

9.2.1 指标体系462

9.2.2 评价等级划分462

9.2.3 港湾环境评价方法和标准463

9.2.4 评价结果464

9.3 海岸带生态评价466

9.3.1 评价单元的划分466

9.3.2 海岸带评价指标体系467

9.3.3 海岸带调查结果470

9.3.4 海岸带综合评价473

9.4 海岸带—港湾生态综合评价475

9.4.1 港湾生态综合评价方法475

9.4.2 海岸带—港湾生态综合评价方法475

9.4.3 海岸带—港湾生态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477

9.4.4 与港湾生态综合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480

9.5 小结481

参考文献482

第10章 主要开发活动(功能区)及生态灾害综合评价483

10.1 海水增养殖区综合评价——以西沪港网箱养殖区为例483

10.1.1 海水增养殖区海洋环境状况484

10.1.2 西沪港海水增养殖区评价指标体系492

10.1.3 综合评价方法及结果497

10.2 入海河流污染物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504

10.2.1 监测内容和方法505

10.2.2 入海通量估算507

10.2.3 入海河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评价507

10.3 大桥建设工程综合评价527

10.3.1 大桥及接线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因子筛选527

10.3.2 综合评价方法及结果538

10.4 滨海电厂开发活动综合评价541

10.4.1 电厂海洋环境影响因子筛选541

10.4.2 综合评价方法及结果560

10.5 围填海开发活动综合评价563

10.5.1 围填海开发活动海洋环境影响因子筛选564

10.5.2 评价体系建立568

10.6 外来物种(大米草)灾害综合评价570

10.6.1 西沪港大米草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571

10.6.2 大米草生态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574

10.7 小结577

参考文献578

第11章 海洋生态功能区划研究582

11.1 研究技术方法583

11.2 海洋生态功能分类584

11.2.1 供给功能585

11.2.2 调节功能587

11.2.3 文化功能592

11.2.4 支持功能594

11.2.5 海洋生态功能分类研究结果596

11.2.6 象山港海洋生态功能类型597

11.3 海洋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598

11.3.1 水产品提供(人工)598

11.3.2 水质净化600

11.3.3 海岸侵蚀防护601

11.3.4 泄洪603

11.3.5 自然景观606

11.3.6 生物物种多样性607

11.3.7 生物繁育场607

11.3.8 土地储备608

11.3.9 港航交通609

11.4 主导生态功能评价610

11.5 与相关法规的衔接614

11.5.1 与海洋功能区划的衔接614

11.5.2 与其他规划的衔接615

11.6 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定615

11.7 海洋生态功能区控制指标615

11.7.1 水产品提供(人工)生态功能区615

11.7.2 水质净化生态功能区616

11.7.3 海岸侵蚀防护生态功能区616

11.7.4 泄洪生态功能区616

11.7.5 自然景观生态功能区616

11.7.6 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区616

11.7.7 生物繁育场生态功能区617

11.7.8 土地储备生态功能区617

11.7.9 港航交通生态功能区617

11.8 小结617

参考文献618

第12章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研究622

12.1 海洋生态红线研究进展622

12.1.1 生态红线内涵622

12.1.2 生态红线相关领域研究进展624

12.1.3 生态红线划定方法研究627

12.1.4 生态红线管控措施628

12.1.5 生态红线管理机制629

12.2 海洋生态红线区指标体系研究630

12.2.1 海洋生态敏感性研究指标体系630

12.2.2 海洋生态脆弱性研究指标体系633

12.2.3 海洋生态重要性指标研究635

12.2.4 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643

12.3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方法研究644

12.3.1 划定方法644

12.3.2 方法与过程646

12.4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管控措施660

12.4.1 禁止开发区661

12.4.2 限制开发区661

12.5 小结663

参考文献663

第13章 结论与展望665

13.1 结论665

13.2 展望6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