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系统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系统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1319743.jpg)
- 刘新全著 著
- 出版社: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63832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系统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立论缘起2
二、文献综述4
(一)国外研究综述4
(二)国内研究综述9
三、研究意义16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9
(一)研究思路19
(二)研究方法19
五、创新与不足23
(一)创新之处23
(二)研究缺陷与不足24
第一章 立论基础与知识依据25
一、立论基础25
(一)“现实的人”,人的现实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26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29
(三)现实生存的“现代”境遇及其对接受主体与接受行为的规定36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41
(一)生活决定意识41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4
(三)需要是人的“内在规定性”47
(四)“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4
(五)“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合力57
三、相关学科知识借鉴60
(一)特殊的“受众”: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契合61
(二)主客体双重建构:接受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契合64
(三)框架约束:行为科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规定68
(四)本质一致性:社会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研究的启示71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内涵界定与发生机制78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内涵界定78
(一)行为与接受行为78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发生依据80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定义83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特征84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发生的行为机制87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内部发生机制88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外部机制97
(三)互相依存、协同影响:内外部机制的辩证关系103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要素及其评估106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要素106
(一)有效前提:需要与诱因的契合106
(二)有效发动:生成接受动机111
(三)有效衍化:从认知、情感到意志、信仰113
(四)有效调整:结果回馈与行为反应125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行为—过程”评估方法127
(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评估方法的评析128
(二)接受行为的过程性与“行为—过程”评估方法132
三、“行为—过程”评估方法下的接受有效性评估结果136
(一)前提:内在需要旺盛与有效诱因不足136
(二)动机:求成求才中的功利色彩138
(三)认知:丰富的知识性认知与相对模糊的价值性认知141
(四)情感:感性认同正向与理性基础不足143
(五)意志—践行:有效转化不足145
(六)结果:信以为“真”与信以为“值”的纠结147
四、症结与致因分析150
(一)症结所在150
(二)致因判断151
第四章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外部因素分析155
一、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方式155
(一)环境影响:结构及其作用方式155
(二)教育影响:结构及其作用方式157
二、社会环境影响的具体分析162
(一)社会经济环境因素162
(二)政治环境因素168
(三)文化环境分析174
三、教育因素影响的具体分析187
(一)教育者因素191
(二)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分析203
第五章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内部因素分析212
一、接受者主体性发展212
(一)主体性生成的基础性要素:个体生理与心理发展212
(二)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阶段性特征214
(三)主体性的阶段性转化不畅甚至断裂220
二、接受主体之需要:现实性与功利性222
(一)接受主体需要的现实性222
(二)满足需要途径的功利性224
三、接受主体非理性因素的影响226
(一)情感:旺盛与敏感并存226
(二)意志:低自觉与高依赖228
(三)价值取向的偏移229
四、接受主体的能力232
(一)求知欲强,有敏锐的认知能力,然分析鉴别能力弱232
(二)获取与验证信息能力强大,但过度依赖即时搜索与网络234
(三)实践能力不足235
结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有效性的探索237
一、主体自觉:接受主体的自为与超越238
(一)思想政治素质“状态差距”及其影响的自我确认238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价值的自我确认239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定向241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监控243
(五)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自我超越244
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与功能提升245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245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251
三、社会环境优化255
(一)增强人民获得感的经济环境256
(二)廉洁与回应性的政治环境258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63
参考文献266
后记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