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1949-1991中国近现代经济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1949-1991中国近现代经济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1344057.jpg)
- 赵德馨著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55660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41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史-1949~1991-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1949-1991中国近现代经济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八章 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的形成1
一、基本依据2
二、经济形态2
三、发展目标与发展前途3
四、根本方针与主要矛盾4
五、运行机制5
第二节 工作重心的转移7
一、工作重心和中心任务的转移7
二、转移的过程各地不同8
第三节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定10
一、国营经济的建立10
二、平抑物价与国营经济在竞争中夺取市场领导权13
三、统一财政经济工作16
第四节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8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18
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财政经济工作方针的调整19
三、“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发展战略20
第五节 两次调整工商业和“五反”斗争21
一、物价陡降与第一次调整工商业21
二、“五反”运动和第二次调整工商业24
第六节 农村的土地改革29
一、把减租减息作为土地改革的过渡性步骤29
二、制定《土地法》30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民主改革31
四、工作经验与历史意义32
第七节 城市的民主改革35
一、改造旧城市为新型城市的一个步骤35
二、两类企业与重点行业36
三、成效与经验38
第八节 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与重点建设38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38
二、“边抗、边稳、边建”方针下的重点建设40
第九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恢复42
一、几种经济成分的变化42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49
结语54
第九章 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改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与将市场经济体制改造为计划经济体制(1953—1956)56
第一节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56
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56
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63
第二节 粮棉油的统购统销与多种物资的统购派购65
一、市场紧张状况及其原因65
二、艰难的决策66
三、两重作用68
第三节 将个体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制70
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的中农化趋势70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72
三、农业互助合作的三个发展阶段74
四、历史作用与问题78
第四节 将个体手工业者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所有制81
一、手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点81
二、个体手工业者合作化的进程81
三、手工业所有制和经营形式趋向单一83
第五节 将工商业主私有制改造为国家所有制84
一、利用、限制、改造——中国式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道路85
二、国家资本主义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87
三、理论创新与理论缺陷91
第六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93
一、历史渊源、苏联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93
二、以中央为主的经济决策权力体系94
三、逐步形成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节体系95
四、具有浓厚供给制和平均主义色彩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96
五、单一的公有制结构97
六、从市场经济体制到计划经济体制97
第七节 经济快速发展99
一、在不断克服急躁情绪的过程中前进99
二、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101
三、五年计划四年完成101
第八节 两翼先飞,主体滞后105
一、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05
二、主体与两翼的关系106
三、农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107
结 语108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特点112
第一节 实践中的创造112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理论的诞生112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理论的丰富116
第二节 生产力的落后性122
一、继承的遗产与担负的任务122
二、历史的实际124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并存125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125
二、国营经济125
三、资本主义经济126
四、劳动者个体经济128
五、合作社经济128
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29
第四节 共同发展与“四面八方”政策130
一、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得到发展130
二、“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133
三、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互补与竞争135
第五节 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同时发生作用141
第六节 逐步地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演变144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发展的前途是逐渐地演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形态144
二、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具体途径146
结 语148
第十一章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大上大下(1957—1966)150
第一节 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150
一、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提出150
二、八大的经验总结与经济学界的理论探索151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形成153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67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167
二、反右倾和继续“大跃进”176
三、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182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与提高189
一、“八字方针”的制定与贯彻过程189
二、调整的措施与成效192
第四节 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大起大落中的教训202
一、经济建设的成就202
二、主要的经验教训204
结 语213
第十二章 “抓革命,促生产”与经济徘徊(1967—1978)215
第一节 极“左”思潮与战略转轨216
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理论216
二、备战与经济建设转轨的总体设想223
第二节 由政治形势多变带来的经济跌宕起伏历程228
一、无政府状况给经济带来的灾难228
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情况下经济的恢复与冒进229
三、“批林批孔”运动与“批邓”运动造成经济的两次波动231
四、粉碎“四人帮”后经济的恢复与“洋跃进”232
第三节 以“三线”为重点的工业交通建设与第二次开发西部237
一、“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工业交通的地区结构变化238
二、地方小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243
三、新兴工业的崛起与工业部门结构的改变246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与农村经济的停滞248
一、“农业学大寨”性质的变化248
二、农业生产缓慢增长251
三、指令经济下的农业生产效益与农民生活状况254
第五节 商业的衰落257
一、贱商与限商的舆论257
二、批“四旧”对商业的冲击258
三、商业亏损与供应紧张260
第六节 又一次不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262
一、生产领域管理权与企业的匆忙下放262
二、流通领域的体制反复263
三、分配领域的体制频繁变动265
第七节 成就与反思267
一、成就与原因267
二、问题与反思269
结 语275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从传统式向中国特色式转轨的起步(1979—1984)280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契机280
一、新的工作方针280
二、新的指导思想281
第二节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283
一、对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与提高方针的提出283
二、1979—1980年的初步调整284
三、1981年开始的进一步调整与“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287
四、从总结历史经验过程中提出新道路的内涵290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292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与农村人民公社的废除292
二、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299
第四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303
一、单项改革试点阶段304
二、综合改革试点阶段308
第五节 “六五”计划提前完成与经济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转变310
一、经济快速增长310
二、比例趋向协调311
三、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提高313
四、从以积累为中心转向以需求为主导313
五、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314
第六节 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的理论创新31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1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16
三、从“鸟笼子”理论到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318
结 语330
第十四章 两种经济体制的摩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进(1985—1991)333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创新与新的基本路线、新的发展战略33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334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奠定337
三、“三步走”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战略341
第二节 全面改革经济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重心的转移348
一、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与改革重心由农村移至城市348
二、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与中心环节349
第三节 1985年: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起步与双紧政策的实施354
一、以计划、价格和工资改革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迈大步355
二、新旧体制的摩擦与经济过热359
第四节 1986—1987年:巩固、消化、补充、完善已出台的改革措施与再度紧缩362
一、“七五”计划的安排362
二、1986—198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与成果363
三、经济增速回升与再度紧缩364
第五节 1988年: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同时加速368
一、加快改革步伐与经济增长速度368
二、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369
三、完善承包制及与之配套的改革370
四、价格改革迎着风浪前进372
五、物价陡涨与抢购风潮374
第六节 1989—1991年:治理整顿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徘徊377
一、紧急刹车378
二、进一步治理整顿381
三、形势好转386
四、深层次的矛盾有待解决387
结 语391
第十五章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1949—2000)395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之”字路396
一、经济增长速度的“之”字路396
二、经济波动的“之”字路396
三、经济增长质量的“之”字路397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之”字路399
第二节 经济结构演变的“之”字路401
一、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之”字路401
二、体制结构变化的“之”字路402
三、产业结构变化的“之”字路404
第三节 “之”字形路径中蕴含的经验与理论406
一、指导思想是第一重要的406
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407
三、走自己的路,在探索中前进408
四、确定经济发展速度要从国力出发和发挥比较优势409
五、抓住发展的机遇期411
结 语411
主要参考文献413
后记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