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海洋环境科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海洋环境科学概论
  • 胡劲召,卢徐节,徐功娣编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35383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71页
  • 文件大小:157MB
  • 文件页数:285页
  • 主题词:海洋环境-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海洋环境科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环境科学1

1.1.1 环境1

1.1.2 环境问题1

1.1.3 环境科学的任务2

1.2 海洋科学2

1.2.1 海洋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1.2.2 海洋科学体系和分支学科3

1.2.3 国际海洋科学的发展趋势3

1.3 海洋环境科学4

1.3.1 海洋环境科学概述4

1.3.2 海洋环境的定义和一般特征5

1.3.3 海洋环境分类6

1.4 我国海洋自然状况10

第2章 海洋地学环境12

2.1 地球基础知识12

2.1.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2

2.1.2 地球的形状12

2.1.3 地球起源13

2.2 海水的起源13

2.2.1 太阳系物质的含水量13

2.2.2 海洋的形成14

2.2.3 地球水圈层15

2.3 海与洋16

2.3.1 海16

2.3.2 洋17

2.3.3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17

2.4 海岸地貌18

2.5 海底地貌形态19

2.5.1 大陆边缘20

2.5.2 大洋中脊21

2.5.3 大洋盆地21

2.5.4 海底地形地貌调查21

2.6 海洋沉积22

2.6.1 海洋沉积相关术语22

2.6.2 海洋沉积物分类24

2.7 海底构造和大地构造学说25

2.7.1 大陆漂移25

2.7.2 海底扩张27

2.7.3 板块构造27

第3章 海洋资源30

3.1 海水资源30

3.1.1 海水直接利用30

3.1.2 海水化学资源31

3.1.3 海水淡化32

3.2 海洋生物资源35

3.3 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35

3.4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36

3.5 海洋矿产资源37

3.5.1 海底煤田37

3.5.2 海底砂矿37

3.5.3 多金属结核38

3.5.4 海底热液沉积物38

3.5.5 磷钙土39

3.6 海洋能资源39

3.6.1 海洋风能40

3.6.2 波浪能40

3.6.3 潮汐能41

3.6.4 海洋温差能42

3.6.5 海洋生物能(光合能)44

3.6.6 盐度差能44

3.6.7 潮流能45

3.7 海洋空间资源45

3.8 海洋旅游资源45

第4章 海水的物理化学特性46

4.1 海水的主要成分46

4.2 海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47

4.2.1 放射性元素47

4.2.2 海洋的放射性同位素分类48

4.2.3 海洋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48

4.2.4 人工放射性核素49

4.3 海水中的气体50

4.3.1 大气组成50

4.3.2 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50

4.3.3 海水中的溶解氧51

4.3.4 海水中的CO252

4.3.5 海-气界面交换模型52

4.4 海水中的营养物质53

4.4.1 硝酸盐53

4.4.2 磷酸盐54

4.4.3 硅酸盐56

4.5 海冰57

4.5.1 海冰形成和结构57

4.5.2 海冰的特性和分类58

4.5.3 海冰的淡化利用59

4.5.4 海冰与海况59

第5章 海洋生态环境60

5.1 地球生命起源60

5.2 海洋微生物60

5.2.1 海洋微生物类群61

5.2.2 海洋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64

5.3 海洋植物66

5.3.1 海藻66

5.3.2 海草68

5.3.3 盐沼植物68

5.3.4 红树林68

5.3.5 海洋植物的生产力68

5.3.6 海洋植物的营养特点69

5.4 海洋动物70

5.4.1 海洋浮游动物70

5.4.2 海洋底栖动物72

5.4.3 海洋游泳动物73

5.5 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75

5.5.1 海藻场生态系统75

5.5.2 沙滩生态系统77

5.5.3 珊瑚礁生态系统78

5.5.4 红树林生态系统80

5.5.5 热液口和冷渗口生态系统82

第6章 海洋环境问题84

6.1 海洋环境主要污染源84

6.1.1 陆源污染84

6.1.2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85

6.1.3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87

6.1.4 船舶88

6.1.5 海洋倾倒90

6.2 海洋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91

6.2.1 有毒有机污染物91

6.2.2 石油类93

6.2.3 营养盐95

6.2.4 重金属98

6.2.5 放射性物质100

6.2.6 噪声101

6.3 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的影响102

6.3.1 围填海工程102

6.3.2 海水淡化105

6.3.3 海底缆线工程109

6.3.4 海上钻井113

6.3.5 海底资源开发115

6.3.6 海水养殖117

第7章 海洋调查118

7.1 海洋调查总则118

7.1.1 调查基本程序118

7.1.2 调查质量控制118

7.1.3 调查计划编制119

7.1.4 调查用计量器具要求119

7.1.5 实验室、船舶和潜标119

7.1.6 调查的导航定位121

7.1.7 海上作业121

7.1.8 调查报告编写内容121

7.2 海洋水文观测122

7.2.1 一般规定122

7.2.2 水温观测123

7.2.3 盐度测量124

7.2.4 海流观测125

7.2.5 海浪观测128

7.2.6 水位观测130

7.2.7 海水透明度观测130

7.2.8 水色观测131

7.2.9 海发光观测131

7.2.10 海冰观测132

7.3 海洋气象观测138

7.3.1 一般规定138

7.3.2 海面有效能见度的观测139

7.3.3 云的观测140

7.3.4 天气现象的观测141

7.3.5 海面风的观测142

7.3.6 海面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143

7.3.7 气压的观测143

7.3.8 降水量的观测143

7.3.9 高空气压温度湿度的探测144

7.4 海洋声、光要素调查144

7.4.1 一般规定144

7.4.2 海水声速测量144

7.4.3 海洋环境噪声测量145

7.4.4 海底声特性测量146

7.4.5 海面照度观测146

7.5 海洋生态调查147

7.5.1 站位布设原则147

7.5.2 调查时间和频率147

7.5.3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148

7.5.4 海洋环境要素调查148

7.5.5 人类活动要素调查148

7.5.6 海洋生态评价149

第8章 海洋监测150

8.1 海洋监测分类150

8.2 海洋监测的原则151

8.3 采样和分析方法的选择151

8.4 海洋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151

8.4.1 相关重要术语151

8.4.2 海洋监测质量保证152

8.5 监测内容153

8.5.1 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要素153

8.5.2 项目选定原则153

8.6 监测站位布设、监测频率和周期153

8.6.1 站位布设153

8.6.2 监测频率及周期154

8.7 定位要求和船上实验室154

8.7.1 海洋监测的定位154

8.7.2 船上实验室155

8.8 水质样品采集、贮存和运输155

8.8.1 采样通则155

8.8.2 安全措施156

8.8.3 样品类型156

8.8.4 采样站位的布设157

8.8.5 采样装置158

8.8.6 现场采样操作159

8.8.7 特殊样品的采样159

8.8.8 采样中的质量控制160

8.8.9 样品的贮存与运输161

8.9 海水分析162

8.9.1 汞162

8.9.2 镉162

8.9.3 总铬162

8.9.4 砷162

8.9.5 油类163

8.9.6 六六六、DDT163

8.9.7 狄氏剂163

8.9.8 活性硅酸盐163

8.9.9 挥发酚163

8.9.10 水色163

8.9.11 透明度164

8.9.12 嗅和味164

8.9.13 水温164

8.9.14 pH165

8.9.15 悬浮物166

8.9.16 盐度166

8.9.17 浑浊度166

8.9.18 溶解氧167

8.9.19 化学需氧量167

8.9.20 生化需氧量167

8.9.21 总有机碳167

8.9.22 无机氮167

8.9.23 氨氮168

8.9.24 亚硝酸盐168

8.9.25 硝酸盐168

8.9.26 无机磷168

8.9.27 总磷168

8.9.28 总氮168

8.9.29 镍168

8.10 沉积物分析169

8.10.1 样品采集设备和工具169

8.10.2 分析样品的采取169

8.10.3 分析样品制备170

8.10.4 主要分析项目170

8.11 生物体分析170

8.12 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171

8.12.1 一般规定171

8.12.2 浮游生物生态调查171

8.12.3 大型底栖生物生态调查175

8.12.4 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177

8.13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180

8.13.1 浮标监测技术180

8.13.2 岸基台站监测技术181

8.13.3 海洋遥感监测技术181

8.13.4 水下自航式海洋环境监测平台技术181

8.13.5 海床基监测技术181

第9章 海洋灾害183

9.1 风暴潮183

9.1.1 风暴潮概念183

9.1.2 风暴潮的基本成因183

9.1.3 风暴潮分类184

9.1.4 风暴潮灾害185

9.1.5 风暴潮预报和警报187

9.2 海浪189

9.2.1 灾害性海浪189

9.2.2 灾害性海浪的危害190

9.2.3 海浪预报和警报190

9.3 海冰193

9.3.1 北冰洋海冰193

9.3.2 海冰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194

9.3.3 海冰灾害194

9.3.4 冰情监测195

9.3.5 海冰预报和警报196

9.4 赤潮198

9.4.1 赤潮的定义198

9.4.2 赤潮的形成机制199

9.4.3 赤潮的危害199

9.4.4 赤潮的防治201

9.5 绿潮201

9.5.1 绿潮的危害201

9.5.2 绿潮爆发机制201

9.5.3 绿潮的预测202

9.5.4 世界主要绿潮爆发区202

9.6 海上大风203

9.6.1 海上大风预警等级203

9.6.2 海上大风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205

9.7 海洋地质灾害205

9.7.1 定义及分类205

9.7.2 海水入侵207

9.7.3 海岸侵蚀209

9.7.4 海平面上升211

9.8 我国近海海洋灾害分布212

第10章 海洋环境管理214

10.1 海洋环境管理的定义214

10.2 我国海洋环境立法的主要成就214

10.2.1 《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215

10.2.2 环境保护基本法216

10.2.3 海洋环境保护专门法律216

10.2.4 海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16

10.2.5 部门规章217

10.2.6 地方性法规217

10.2.7 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和条例217

10.3 海洋环境标准217

10.4 我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218

10.4.1 基本原则218

10.4.2 功能分区219

10.4.3 主要目标219

10.4.4 内水和领海主体功能区219

10.4.5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及其他管辖海域主体功能区223

10.5 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概述223

10.5.1 国际性公约224

10.5.2 区域性公约224

10.5.3 双边条约225

10.5.4 海洋法公约225

附录 部分重要海洋专门法律226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26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238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239

附录4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240

附录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242

附录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44

附录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248

附录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决定252

附录9 我国传统渔场253

附录10 海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54

附录11 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56

附录12 我国已公布的领海基点257

附录1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海洋环境保护内容摘要260

参考文献2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