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俗文化鉴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民俗文化鉴赏
  • SD敢达 著
  • 出版社: 北京:团结出版社
  • ISBN:978751266061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风俗习惯-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俗文化鉴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人啊!认识你自己1

一、“瞧,这个人”2

二、你是谁?我是谁?5

(一)渔樵耕读5

(二)士农工商6

(三)九老十八匠7

(四)三百六十行8

(五)五服、九族9

三、人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11

四、人人都是文化人14

(一)“渔樵耕读”的文化意义15

(二)“士农工商”的文化内涵16

(三)“九老十八匠”的文化精神16

(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故事的民俗意义18

(五)“五服、九族”的文化精义19

第一章 民俗文化:老百姓的心灵天空22

一、民俗的鉴赏与分享23

(一)作为文献的民俗事象24

(二)发现日常生活的桥梁25

(三)提升生命境界的途径30

(四)充当文化主人的责任37

二、民俗与文化的含义42

(一)“民俗”的含义42

(二)文化的含义52

(三)民俗文化的含义62

(四)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70

三、文明与野蛮的争论71

(一)“民俗”究竟是何种层次的文化?71

(二)担责重建德国民族精神的德国民俗学74

(三)民俗学在中国兴起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76

四、官与民沟通的桥梁78

(一)民俗文化“起于垒土”的基础作用78

(二)“国家元气,全在风俗”的关键地位80

(三)“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的固本价值82

(四)“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和谐诉求85

第二章 民俗的特征:生命形式与文化活性90

一、民俗与百姓的生命样态91

(一)民俗文化的范围91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96

(三)生命在民俗中延伸101

(四)由民俗规定的思维方式105

二、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活性107

(一)民俗文化有着生命活性108

(二)民俗为着“安身”与“安心”111

(三)民俗通过教育民众获得生命内涵114

三、环境与多元文化空间118

(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自然地理空间119

(二)“改正朔、异服色、移风易俗”的历史地理空间123

(三)“一去二三里,各有一乡风”的文化地理空间126

第三章 民俗的类型:生存基础与生成诉求132

一、民俗主体与文化主人132

(一)在生产生活中形成民俗134

(二)在人文化成中享受民俗137

(三)大家都是文化人140

(四)乡村文化精英144

二、生存需要的民俗投影153

(一)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与发展153

(二)民俗文化反映着生存需要160

(三)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163

三、民俗的文化境界诉求167

(一)俗亦载道168

(二)俗亦传神177

(三)俗亦立志182

(四)俗亦寄情207

第四章 民俗的内容:知识民俗与技能传承212

一、地方性基础知识概述213

(一)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213

(二)民俗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体系217

(三)民俗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价值221

二、民俗中的地方性知识224

(一)科技知识224

(二)生活知识229

(三)生产知识235

三、民俗传承的媒介意义241

(一)民俗文化的符号互动241

(二)民俗文化的媒介特性247

(三)民俗传承的多样媒介252

(四)民俗文化的地方特性257

四、社会变迁的民俗机制264

(一)文而能化264

(二)变教化俗267

(三)因俗而治275

第五章 民俗的发展:民俗创新与民俗转型279

一、民俗的有形与无形280

(一)有型与无型的划分280

(二)关注自然之无形285

(三)关注无形之精神289

(四)关注无形之表现297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300

(一)部分“民俗”成为历史300

(二)部分“民俗”精神发生了转型302

(三)部分新“民俗”不断产生305

三、试唱新翻杨柳枝310

(一)“民俗”成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310

(二)敢于和善于迎接新的“民俗”315

(三)中国民俗的世界化与世界民俗的中国化326

第六章 民俗的品味:诗史思与民俗文化审视330

一、诗性智慧:诗话民俗——中秋月330

(一)中秋之名331

(二)中秋之初332

(三)中秋之俗334

(四)民族之花348

(五)中秋之诗349

二、史的深刻:史化民俗——端午情351

(一)端午节之名352

(二)端午节之由353

(三)历史情怀359

(四)民族之花362

(五)内美屈原橘树品格363

三、思的洞察:哲理民俗——子贡观腊367

(一)腊祭为上古年节369

(二)腊祭古在十月370

(三)腊祭为古虎祭370

(四)民族之花371

后记3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