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落台北城 日治时代台北都市发展与台人日常生活 1895-194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叶肃科著 著
- 出版社: 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
- ISBN:9575962621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日落台北城 日治时代台北都市发展与台人日常生活 1895-194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昔日台北,今日思维&张炎宪1
自序5
导论 确切掌握日治时代历史发展1
第一章 日治时代台北都市发展背景7
第一节 日本治台的政策7
第二节 经济资源的开发20
第三节 社会秩序的控制31
第四节 意识形态的改造42
第五节 都市计画的拟定与发展53
第六节 日治前的台北传统基础62
第七节 日治时代台北都市发展78
第二章 日治时代台北都市人口93
第一节 台北都市人口数量与密度93
第二节 台北都市人口结构109
第三节 台北都市人口变迁126
第三章 日治时代台北公共建筑141
第一节 公共建筑的经营历程141
第二节 公共建筑的功能种类179
第三节 公共建筑的区位分布184
第四节 公共建筑的象徵意义191
第四章 日治时代台北台人日常生活205
第一节 食物消费205
第二节 衣著服饰219
第三节 住宅起居231
第四节 行旅交通239
第五节 休闲娱乐249
第六节 新年习俗257
第七节 宗教活动263
结论 「喂牛挤奶」的都市发展277
附录一 日治时代台北都市发展大事年表280
附录二 台北古地图320
参考书目338
图1-1采集樟脑30
图1-2大稻埕焙制茶叶情形30
图1-3日军在台北南门附近搜捕义军32
图1-4新店方面抗日义军攻打台北城东南角,日军防守情形32
图1-5日治时代台湾地方行政系统(1895~1945)38
图1-6芝山岩学务部学堂43
图1-7台北国语学校43
图1-8女子日语学校43
图1-9大稻埕公学校44
图1-10台北帝国大学45
图1-11台北大稻埕学堂50
图1-12原住民儿童教育所50
图1-13-1台北三线道之一60
图1-13-2台北三线道之二60
图1-13-3台北三线道之三60
图1-13-4台北三线道之四61
图1-14台北西门城垣61
图1-15清代台北三市街简图62
图1-16清代台北三市街的成长62
图1-17台北艋舺淡水河畔65
图1-18可航至艋舺、新庄及大溪的淡水河内河帆船65
图1-19艋舺龙山寺66
图1-20淡水港附近的妈祖宫66
图1-21艋舺市街67
图1-22大稻埕淡水河畔68
图1-23-1拣茶盛况一70
图1-23-2拣茶盛况二70
图1-24大稻埕市街71
图1-25大稻埕洋楼71
图1-26外商云集的大稻埕建昌街71
图1-27-1东门73
图1-27-2西门73
图1-27-3南门73
图1-27-4小南门73
图1-27-5北门74
图1-27-6灯饰的东门(右上)和小南门(左下)74
图1-27-7灯饰的南门(右上)和北门(左下)74
图1-28石坊街一角76
图1-29府前街的演变82
图1-30府中街的演变82
图1-31文武街和北门街的演变83
图1-32大稻埕中街和艋舺灾害实况85
图1-33台北厅舍与府前街淹水情形85
图1-34佐久间总督巡视府后街淹水情形86
图1-35台北北门街火灾情形86
图2-1 1925年台北市人口密度(每公顷之人数)105
图2-2 1933年台北市町别人口密度106
图2-3 1935年台北市人口密度(每公顷之人数)107
图2-4 1930年台北市人口金字塔115
图2-5 1935年台北市日人人口金字塔116
图2-6 1940年台北市台人人口金字塔117
图2-7台北人口增加指数图(1898~1941)137
图2-8台北人口年增加率图(1898~1941)137
图3-1-1台北公园凉亭142
图3-1-2台北公园前卖水果的小贩143
图3-1-3台北公园一角143
图3-1-4游人如织的台北公园音乐台143
图3-2-1总督官邸近影145
图3-2-2总督官邸全貌145
图3-2-3从台北公园远眺总督官邸145
图3-2-4水光交映的总督官邸后花园145
图3-3台湾日日新报社146
图3-4-1初期木造的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院146
图3-4-2改建后的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院146
图3-5总督府专卖局147
图3-6铁道部147
图3-7-1总督府博物馆全貌148
图3-7-2远眺总督府博物馆148
图3-7-3由府后街(今馆前路)看总督府博物馆的景观148
图3-8台北州厅149
图3-9-1鸟瞰植物园149
图3-9-2植物园一角150
图3-10-1淡水河旧铁道桥,即台北桥前身150
图3-10-2架设在淡水河上的台北桥150
图3-11-1台北帝国大学校景151
图3-11-2台北帝国大学一角151
图3-11-3台北帝国大学文学院151
图3-12建功神社152
图3-13高等裁判所152
图3-14台北文庙152
图3-15台北武庙152
图3-16-1初期铁架吊桥明治桥153
图3-16-2改建的水泥造明治桥153
图3-17公会堂154
图3-18-1清末刘铭传所建的台北火车站155
图3-18-2早期台北火车站内部155
图3-18-3早期台北火车站外貌155
图3-18-4远望扩建后的台北火车站156
图3-18-5扩建后的台北火车站156
图3-18-6 1940年改建后的台北火车站156
图3-18-7从1940年使用至1989年始拆除的台北火车站156
图3-19-1早期台北市役所157
图3-19-2 1940年落成的台北市役所新厦157
图3-20台北赤十字病院157
图3-21国语学校167
图3-22台北电灯公司167
图3-23圆山公园168
图3-24大稻埕公学校168
图3-25-1淡水戏馆168
图3-25-2台北新舞台169
图3-26台北仁济院169
图3-27-1 1903年落成的台湾银行169
图3-27-2改建后的台湾银行170
图3-27-3井然有序的台湾银行内部170
图3-28民政长官官邸170
图3-29台北永久兵营171
图3-30椭圆公园171
图3-31台北测候所171
图3-32总督府图书馆172
图3-33大稻埕市场172
图3-34西门町市场172
图3-35铁道旅馆173
图3-36台北医学专门学校173
图3-37-1台湾军司令部173
图3-37-2鸟瞰台湾军司令部174
图3-38制菸工厂174
图3-39台北州立第一中学174
图3-40中央研究所175
图3-41艋舺火车站175
图3-42递信局175
图3-43台北第三高女学校176
图3-44-1大龙峒家畜市场猪只检疫176
图3-44-2大龙峒家畜市场猪只买卖176
图3-45台北放送局177
图3-46后火车站177
图3-47-1台北邮局177
图3-47-2台北邮局内部178
图3-48昭和桥178
图3-49土地银行178
图3-50川端桥畔风景179
图3-51日治时代台北公共建筑功能分配图180
图3-52日治初期暂以前清布政使衙门为其总督府192
图3-53旧总督府内部陈设192
图3-54总督府最初设计图193
图3-55经修改设计后于1919年完成的总督府193
图3-56从台北公园远眺总督府194
图3-57举目可见的殖民权力象徵:总督府194
图3-58呈日字形的总督府鸟瞰图194
图3-59总督府的建筑比例195
图3-60总督府兴建前附近197
图3-61位于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和北门街交会处的总督府197
图3-62前有宽阔道路的总督府197
图3-63参拜台湾神社的人群198
图3-64台湾神社神銮殿199
图3-65台湾神社外景199
图3-66台湾神社全貌199
图3-67远望台湾神社200
图3-68交通便利的台湾神社200
图3-69精致的勅使大道200
图4-1卖圆仔汤208
图4-2水果摊208
图4-3各式食摊小吃209
图4-4大稻埕圆环露仔店是个特殊商业区210
图4-5大稻埕永乐市场小吃摊210
图4-6永乐市场小吃摊众生相210
图4-7卖麻?的小贩210
图4-8江山楼212
图4-9蓬莱阁内部212
图4-10艋舺「平乐游」212
图4-11宴席坐位213
图4-12各式台人服装221
图4-13台人丧服222
图4-14台人男子官服和礼服222
图4-15台人女子官服和礼服222
图4-16台人僧侣和道士服装222
图4-17台人僧侣服装222
图4-18粤族妇人与苦力服装223
图4-19挑夫服装223
图4-20老人和儿童服装223
图4-21盛装出游的一家223
图4-22台人男子的对襟衫224
图4-23喜庆时所穿的衣服和裙子224
图4-24手艺精美的妇女衣衫225
图4-25旗袍225
图4-26绫绸制的百褶裙225
图4-27日治时代少女装扮226
图4-28剃头担子226
图4-29剃头行列226
图4-30结发发型(前)227
图4-31结发发型(后)227
图4-32剪发发型228
图4-33草鞋229
图4-34日式工作鞋(足袋)229
图4-35台湾柴屐229
图4-36饰裤和裹脚布230
图4-37闽籍妇女所穿三寸金莲230
图4-38天足运动过渡期用女鞋230
图4-39台湾普通家屋之形式232
图4-40亭仔脚街屋233
图4-41大稻埕市街233
图4-42台北市街234
图4-43台湾连续式家屋(商店)之形式235
图4-44日式炼瓦造房屋236
图4-45万华民家砖瓦厝236
图4-46舶来民宅237
图4-47城内家屋建筑237
图4-48双人抬轿过小南门245
图4-49戎克船245
图4-50头等车厢内的闺秀246
图4-51陸上交通工具246
图4-52台车和轿子247
图4-53人力车:奴役者与被奴役者的关联247
图4-54穿梭于市内各大街小巷的人力车247
图4-55汽车和自转车248
图4-56查某戏249
图4-57皮影戏249
图4-58布袋戏偶250
图4-59傀儡戏偶250
图4-60歌仔戏251
图4-61艋舺艺妲间的艺妓256
图4-62年节挨粿258
图4-63福禄寿三仙粿印257
图4-64结婚礼饼的粿印257
图4-65台北市提灯行列261
图4-66霞海城隍庙的正面264
图4-67霞海城隍庙的背影264
图4-68霞海城隍神像264
图4-69霞海城隍祭典游行行列之一267
图4-70霞海城隍祭典游行行列之二267
图4-71阴间钩魂使者:七爷、八爷269
图4-72诗意阁中阁长而狭者为蜈蚣阁269
图4-73大龙峒共乐轩狮阵270
图4-74迎神赛会中最引人入胜的诗意阁270
图4-75斗富的子弟阵:游行阵头271
图4-76霞海城隍祭典:「五月十三人看人」盛况273
图4-77战时气氛下的台北274
表1-1台湾统治当局者一览表12
表1-2日治时代台湾地区行政区域沿革34
表2-1日治初期台北地区人口分布概况94
表2-2 1901年台湾大都市人口95
表2-3台北市历年人口数96
表2-4台北市历年户数101
表2-5日治时代台北市历年人口密度103
表2-6日治时代台北市历年人口性比例110
表2-7台北台人Sündbrag人口年龄分组(1915~1940)118
表2-8台北日人Sündbrag年龄分组比较(1915~1935)119
表2-9日治时代台北市历年人口籍贯比较121
表2-10 1930年台北市人口之职业124
表2-11 1930年台北市民有无职业之比较125
表2-12日治时代台北市历年人口动态概览128
表2-13日治时代台北市历年人口之自然增加与社会增加134
表3-1日治时代台北主要公共建筑158
表3-2日治时代台北公共建筑功能统计表180
表3-3日治时代台北公共建筑的区位与时期统计185
表3-4日治时代台北公共建筑的区位与功能统计185
表4-1日人领台前十斤猪肉平均时价215
表4-2上体著装和下体著装的衣服样式220
表4-3日治时代历年市营公共汽车营业路线状况243
表4-4 1935年台北民营客运路线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