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1387522.jpg)
- 萧焜焘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16686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3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3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趋势4
一、古代自然哲学4
二、近代自然哲学9
三、现代自然哲学15
第二节 旧自然哲学的扬弃和新自然哲学的复归1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是自然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22
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3
二、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3
三、自然运动和历史运动的统一2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是宇宙自然论、科学思维论、科学技术论的辩证统一体27
第一节 宇宙自然论27
一、宇宙自然论的本质27
二、人和自然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28
三、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特征29
第二节 科学思维论33
一、人是科学思维的主体33
二、社会实践是科学思维的源泉35
三、科学思维的辩证过程36
四、科学思维的本质44
第三节 科学技术论47
一、科学技术论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论47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目的性52
三、科学技术目的性的展开过程5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归宿,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强大力量5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之一5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只有落脚到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强大力量6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综合理论为基础,促进哲学与科学的同步发展70
第一篇 宇宙自然论79
第四章 作为物质世界的自然界79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性79
一、物质的客观存在79
二、物质的实体与属性81
三、客观存在的辩证性85
第二节 物质形态的层次结构性87
一、物质层次结构的划分88
二、物质层次结构的特点92
三、物质层次结构的辩证法95
第三节 物质系统的过程性97
一、实体与过程的统一98
二、层次结构在过程中展开100
三、宇宙自然的整体过程102
第五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105
第一节 自然界的历史性105
一、从存在到演化105
二、宇宙、天体、地球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109
三、物质生命的异化114
第二节 客观演化过程117
一、运动不灭原理117
二、热力学的演化观119
三、进化论的演化观122
第三节 进化与自组织125
一、自组织及其形成条件125
二、自组织的目的性129
三、自然目的性与社会目的性133
第六章 人和自然136
第一节 人类的产生136
一、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136
二、人类产生的根本机制138
三、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140
第二节 人类世界142
一、自然界是人类世界的客观基础142
二、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及其产物构成人类世界143
三、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145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分合关系147
一、顺应自然与变革自然的矛盾147
二、人与自然是有机的整体149
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能性150
第二篇 科学思维论155
第七章 感性直观155
第一节 观察155
一、观察的实质155
二、观察的原则158
三、观察与问题161
第二节 实验164
一、实验的特点164
二、实验与仪器169
三、实验与理论170
第三节 直观172
一、直观的特点172
二、直观的抉择性173
三、科学研究中的机遇173
第八章 知性分析175
第一节 一般科学方法的灵魂175
一、知性是科学方法的本质175
二、近代方法的核心与现代方法的基础178
三、知性是感性通达理性的桥梁178
第二节 逻辑方法179
一、逻辑方法是知性思维的典型形式179
二、逻辑方法的内在结构及其规律182
三、逻辑方法的进化与趋势189
第三节 数学方法194
一、数学方法的知性特征194
二、数学方法中质与量的互补共进性199
三、数学方法中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化202
第九章 理性综合212
第一节 理性是知性的归宿212
一、知性思维的局限性与实证性212
二、知性抽象思维和理性具体思维215
三、理性综合是知性分析的根据与归宿218
第二节 从科学假说到科学理论220
一、假说构成的原始综合性221
二、假说实现的实证性222
三、假说向理论转化的辩证综合性224
第三节 现代系统思维的整体性232
一、现代科学技术综合的辩证发展232
二、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239
三、协同与自组织方法245
第三篇 科学技术论251
第十章 科学技术形态论25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知识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252
一、知识的常识形态253
二、知识的科学形态254
三、知识的哲学形态25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基本形态259
一、科学技术的经验形态260
二、科学技术的实验形态264
三、科学技术的综合形态271
第三节 科学技术基本形态的哲学性279
一、科学技术的实践性280
二、科学技术的辩证性283
三、科学技术的具体性285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发展论289
第一节 技术一科学一技术289
一、从技术到科学290
二、从科学到技术293
三、科学与技术的统一295
第二节 综合—分化—综合298
一、原始综合299
二、科学分化302
三、辩证综合304
第三节 手工技艺—基础理论—工程技术308
一、手工技艺308
二、基础理论311
三、工程技术316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价值论322
第一节 经济价值322
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323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326
三、科学技术与天人合一329
第二节 文化价值332
一、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332
二、科学技术与思想感情335
三、科学技术与民族精神337
第三节 人生价值341
一、科学技术与人生态度342
二、科学技术和人类进程344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理想347
结束语350
第一版编后记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