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创作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文学创作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1405999.jpg)
- 王克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017683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文学创作 文艺心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创作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章 绪论1
引言1
第一节 文学创作心理学产生的学术背景2
一、创作思维规律的研究3
二、意识流手法的引进及其心理学内涵的探索5
三、美学热及其审美心理学的崛起10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关于创作心理的探索14
一、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创作动因说16
二、荣格的“原始意象”创作动因说18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映”动因说21
四、认知心理学派的认识心理结构说22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说25
六、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整体论和异质同型说26
第三节 我国古代文论对创作心理的探索29
一、陆机和刘勰的想象论30
二、韩愈的“舒泄”说和司空图的“韵味”说32
三、苏轼的艺术构思论和严羽的形象思维说33
四、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说35
五、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和叶燮的艺术思维论38
六、王士祯的“神韵”说和袁枚的“性灵”说40
七、刘熙载的创作主体论及近代学者西方心理美学的引进42
一、文学创作心理学的学科坐标45
第四节 文学创作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45
二、文学创作心理学的体系构成48
三、文学创作心理学的研究方法51
第一节 形象感受的敏锐性57
第二章 作家的心理素质57
一、作家的感受力58
二、作家的观察力62
三、作家的注意力66
第二节 情感活动的丰富性69
一、情感对于文学创作活动的动力功能70
二、情感的可控性75
三、作家的情感形态78
第三节 理智活动的独特性81
一、理智活动的独特性82
二、对人生奥秘的独特洞察86
三、生活的特征与自我个性的统一89
第四节 作家的气质与人格及心理素质的培养93
一、作家的气质93
二、作家的人格99
三、作家心理素质的培养102
第三章 作家的人生体验106
第一节 文学:作家体验的表述106
一、体验与反映107
二、体验与经验110
三、体验与生活积累113
第二节 体验的生成117
一、童年体验及其在体验生成中的作用118
二、体验生成的互渗性122
三、体验生成的社会机制125
第三节 体验的类型(上)130
一、崇高体验130
二、缺失性体验137
三、丰富性体验141
四、愧疚体验148
第四节 体验的类型(下)148
五、神秘体验153
六、孤独体验159
七、归依体验164
第四章 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力:意171
第一节 意:力的创作心理形态171
一、我国古代文论的“意动”说171
二、意的无定形性177
三、意的流动性与抽象性182
第二节 意的生成及其审美化186
一、意的生成187
二、意的审美化192
三、创作心境197
第三节 意的审美品级(上)200
一、生活真实201
二、道德情感205
三、社会趋势211
第四节 意的审美品级(下)216
四、人生价值216
五、奉献精神222
六、哲理境界228
第五章 文学创作的心理组接:意象运动234
第一节 意象的内涵及其运动品性234
一、意象的内涵235
二、意象的种类239
三、意象运动243
第二节 意象的形态特征246
一、可视(可听、可嗅、可触)性247
二、非现实性252
三、可塑性256
第三节 意象的创造262
一、表象的分解与综合262
二、情感的发动267
三、理性的诱导271
第四节 意象运动的隐性逻辑275
一、意象运动中的理性逻辑与形象逻辑276
二、意象运动的辩证逻辑与意象同一律280
三、艺术逻辑的表现形态284
第六章 文学创作的心理输出:意象运动语词化290
第一节 文学语言的生成290
一、语词化的心理过程291
二、语词化的心理方式295
三、语词化的心理操作302
第二节 文学文本的创造307
一、叙述者307
二、叙述角311
三、叙述法314
第三节 文学形象的造型(上)320
一、本体造型321
二、征体造型326
三、情感造型331
第四节 文学形象的造型(下)336
四、哲理造型336
五、氛围造型343
六、声色造型349
主要参考书目355
后记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