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政权建设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革命政权建设史
  • 宋伟明,郭渐强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03029506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98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革命政权建设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第一章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的失败3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建立3

一、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产生和变化3

二、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性质与组织形式6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与国家政权机构10

一、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10

二、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机构12

三、太平国的地方政权机构15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各项制度建设17

一、官吏的选拔升贬制度17

二、法制建设和司法制度22

三、太平军的军事建设25

第四节 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失败的经验教训30

一、确立军政教合一体制以行使国家权力的弊端30

二、没有建立和完善一套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32

三、平均主义的主导思想对政治体制的影响34

四、封建主义意识对领导集团的腐蚀36

第二章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的破产40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的建立40

一、武昌首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40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权性质45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权机构及军事建设50

一、中央政权机构50

二、地力政权机构54

三、军事机关与军事制度57

第三节 孙中山的政权建设思想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9

一、孙中山的政权建设思想59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4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革命政权建设上的成就和经验教训68

一、辛亥革命在民主共和政权建设上的伟大成就68

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破产的经验教训72

中编79

第三章 大革命时期的人民革命政权建设79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广州革命政权79

一、广州革命政府的产生、性质和特点79

二、广州革命政府的中央与地方政权机构82

三、国民革命军的创立及军事建设87

第二节 由广州迁至武汉的革命政权91

一、武汉国民政府的形成91

二、武汉国民政府的改组94

第三节 工农群众运动中产生的人民革命政权99

一、广东省港罢工委员会99

二、上海市民代表政府103

三、乡村的农民协会政权106

第四节 大革命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政权建设的初步探索112

一、明确认识在我国民主革命阶段必须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112

二、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是巩固人民革命政权的关键116

三、无产阶级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才能夺取和保持革命政权118

第四章 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建设120

第一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120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产生与发展120

二、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23

第二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与选举制度127

一、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政权组织形式127

二、新型的民主选举制度131

第三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机关及监察制度135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机关135

二、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领导体制138

三、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监察制度141

第四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公安及军队建设144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建设144

二、工农民主政权的公安建设148

三、工农红军的军事建设152

第五节 工农民主政权建设的特点及经验教训155

一、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拥有极大权力155

二、“议行合一”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是政权体制的基础157

三、政权建设适应革命战争需要,有明显的战时体制特征159

四、照抄照搬苏联政权建设的模式,脱离中国国情161

五、“左”倾冒险主义者控制国家政权,推行了一系列“左”的错误政策163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65

第一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165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与发展165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特点和施政纲领168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议会制度和选举政策172

一、各级参议会组织及任务172

二、民主选举的新特点与新方法174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机关及管理制度179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各级政府机构179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领导体制与精兵简政政策184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干部管理制度187

第四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公安及军事建设190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建设190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公安建设197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人民军队建设200

第五节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204

一、实行参议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建立了一套民主选举、监督和罢免制度204

二、贯彻“三三制”建政原则,改善了党对政权的领导206

三、共产党与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团结共事,实行平等的民主合作209

四、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减轻人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211

五、培养一支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密切与群众关系213

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217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17

一、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产生与发展217

二、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性质220

第二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政权机构222

一、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222

二、解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225

第三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选举、行政和监察制度230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选举制度230

二、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制度234

三、人民民主政权的监察制度238

第四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公安和军队建设240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公安建设240

二、人民民主政权的军队建设247

第五节 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特点及对建国后的影响251

一、多种多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并存251

二、政权体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253

三、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权力更加集中254

四、没有建立完备的群众监督制度和监督机构256

下编261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国家政权建设261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261

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形成和确立261

二、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264

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特点266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269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各种过渡性机构269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274

第三节 国家行政机构与行政管理及监督制度278

一、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与调整278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与调整280

三、行政管理与监督制度的建立284

第四节 国家司法制度及人民军队建设288

一、国家司法制度建设288

二、人民军队建设292

第五节 建国初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296

一、立足国情,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进行国家政权建设296

二、政权建设走向法制化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必要条件297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政权人民民主性质的根本保证299

四、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在政权建设中的历史作用和影响300

第八章 国家政权建设日益走向高度集权化303

第一节 国家政权体制高度集权模式形成303

一、国家政权高度集权模式的形成过程303

二、国家政权体制高度集权模式的成因305

第二节 国家政权体制高度集权的格局308

一、党的组织国家政权机构化308

二、人大地位的削弱310

三、行政机构的纵向集权312

四、公、检、法机关的削弱及其一体化313

五、农村人民公社315

第三节 高度集权格局的调整及其局限317

一、高度集权格局的某些调整317

二、高度集权格局调整的局限324

第四节 国家政权建设高度集权模式的严重后果325

一、违反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危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325

二、妨碍国家政权机关独立履行其职能和发挥其作用327

三、推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328

四、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作了体制上的准备329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建设的严重破坏33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挫折331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延续331

二、“文化大革命”中国家政权建设的特征334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政权建设的严重破坏337

一、国家政权建设的严重挫折337

二、国家政权机构的畸形演变342

三、四届人大和《七五宪法》的缺陷34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教训348

一、坚决纠正“左”倾错误,保持国家政权建设的正确方向348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350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国家政权建设的顺利进行351

第十章 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354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354

一、国家政权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354

二、新时期邓小平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思想35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和完善360

一、五届人大及宪法的修改360

二、全国人大各项工作的改进和加强362

三、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367

第三节 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369

一、国务院机构和领导体制的改革369

二、地方行政区划和各级人民政府建制的变革373

三、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375

四、行政监察机构的恢复与行政监察工作的加强379

第四节 国家司法、公安制度及人民军队建设381

一、司法、公安制度的恢复和发展381

二、人民军队建设386

第五节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前景展望391

一、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来进行国家政权建设391

二、国家政权建设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93

三、改革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主题394

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395

后记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