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共有制论 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潘强恩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2243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86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共有制论 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共有制与私有制、其他所有制形式的比较1
第一章 生产力对所有制的决定性作用3
第一节 所有制受生产力的制约,为生产力服务3
一 所有制变革服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3
二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制变革证明了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4
四 国外的公有制理论4
三 中国历史上的 公有 思想8
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和世界出现的国有化浪潮16
六 自8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出现的私有化的趋势17
七 实践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需要多种实现形式20
第二节 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21
一 所有制的两种含义21
二 马克思的所有制哲学23
三 所有制的内涵27
四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34
五 生产力是怎样决定所有制的40
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47
一 私有制的产生52
第一节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私有制52
第二章 私有制的历史回顾52
二 奴隶社会的私有制53
三 封建社会的私有制54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形成55
一 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55
二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60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65
二 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的变化66
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70
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71
第四节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私有制74
一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私有制74
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私有制77
第五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81
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81
二 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的形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83
三 “国家的社会职能”的不断加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85
第六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90
一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手段的矛盾90
二 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与资本主义实现条件的矛盾92
三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93
第七节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94
一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94
二 邓小平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9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地位10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成101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构想101
二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原因104
三 “苏联模式”的深远影响10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作用109
一 传统经济模式的历史作用109
二 传统经济模式的内外矛盾111
三 传统经济模式的严重后果11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121
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121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126
第一节 私人经济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128
一 私人经济的基本含义128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人经济128
二 私人经济的发展过程131
第二节 私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135
一 个体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原因135
二 私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136
三 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138
四 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140
第三节 私人经济的性质与特征142
一 个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142
二 私营经济的性质和特点146
三 私营企业主的阶级属性148
第四节 私人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对策151
一 私人经济的历史地位151
二 私人经济的社会作用155
三 私人经济面临的问题160
四 私人经济发展的对策163
第五章 共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166
第一节 共有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66
一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166
二 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174
一 共同富裕必须兼顾平等与效率178
第二节 共同富裕的实现条件178
二 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181
三 精神文明建设是“万丰模式”的重要内容184
第三节 共同富裕的发展逻辑186
一 共同富裕与部分先富186
二 共同富裕与“万丰模式”188
三 共同富裕与宏观调控189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2
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2
二 解放农民与解放生产力195
三 改革与解放生产力198
第五节 共有制与共同富裕和生产力发展205
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刻意义205
二 共有制是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之路208
三 “万丰模式”的几点启示211
第二篇 共有制与均贫富217
第六章 人类社会早期的分配方式219
第一节 平均分配是人类社会早期的分配方式219
一 人类原始社会生产、分配的形成与发展219
二 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分配的形成与发展221
三 中国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制度的演变226
第二节 平均分配的特点及社会意义228
一 平均分配的特点228
二 平均分配的历史意义232
第三节 平均分配蕴藏着的各种矛盾234
一 平均分配的矛盾表现234
第七章 私有制与贫富两极分化的出现241
第一节 私有制的产生及两极分化241
一 私有制产生的条件241
二 我国私有制的形成与发展245
三 我国私有制产生后的两极分化249
第二节 贫富差别的历史作用255
一 分配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服务于生产方式255
二 贫富差别的分配方式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进步现象257
第三节 贫富的对立与斗争260
一 奴隶制时代的贫富对立与斗争260
二 封建制时代的贫富对立与斗争263
三 资本主义时代的贫富对立与斗争265
一 共同富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67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267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贫富差别的理论267
二 人类实现共同富裕要经过三个阶段270
三 社会主义阶段为消灭贫富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274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贫富差别的前提条件278
一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78
二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282
三 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中的实现形式285
第三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贫富差别的特质基础286
一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286
二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贫富差别的根本途径287
三 有先富,有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89
第九章 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291
第一节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形成291
一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291
二 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292
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特点294
第二节 个人分配多元化和个人收入来源多渠道的格局295
一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来源296
二 反对平均主义,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299
一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305
第三节 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思考305
二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312
三 正确认识和估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314
四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319
第四节 我国农民收入、生活质量差距扩大323
一 农民的收入状况323
二 农民的生活质量333
三 实现农民增收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340
一 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出现的“共有制”349
二 被遗忘的共有制349
第一节 共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349
第十章 共有制与均贫富的内涵349
三 共有制的新含义351
第二节 均贫富是一个不科学的定义354
一 均贫富出现的历史原因355
二 均贫富与社会发展规律358
三 均贫富和平均主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62
第三节 共有制纠正均贫富的误导366
一 均贫富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危害性366
二 共有制在实践中初见成效370
三 共有制与均贫富的统一性373
第十一章 共同富裕与均贫富的差异377
第一节 均贫富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377
一 均贫富思想所反映的各社会形态的阶级关系377
二 均贫富思想与小生产者的思想水平相一致382
三 均贫富为广大民众接受的原因386
第二节 克服均贫富思想才能实现共同富裕387
一 均贫富与共同富裕的差别387
二 社会主义实行均贫富是历史的误会390
三 允许富裕差别才能实现共同富裕391
第三节 只有共同富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392
一 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关系393
二 先富帮后富到共同富裕396
三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401
第十二章 共有制与共同富裕的实践408
第一节 共同富裕的曙光408
一 共有制的分配原则408
二 共有制与社会效益411
三 共有制有利于联合经济的发展414
四 共有制的发展方向418
第二节 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新途径421
一 共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效形式422
二 共有制对改革传统所有制结构的作用426
三 共有制具有现实意义429
第三篇 共有制与世界大同433
第十三章 中国历史上的大同思想435
第一节 大同思想与万丰的实践435
一 什么是大同思想435
二 大同思想是“万丰模式”的思想基础之一439
三 大同思想推动万丰的实践444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大同思想445
一 《礼记·礼运》之前的大同思想445
二 汉代儒家对大同思想的发展451
三 《桃花源记》及其历史续篇455
四 农民起义者的大同理想460
五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467
六 孙中山的大同思想472
第一节 早期无产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479
一 《乌托邦》一书中的大同思想479
第十四章 西方大同思想的发展479
二 康柏内拉与闵采尔的大同思想483
第二节 温斯坦莱和维拉斯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487
一 温斯坦莱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487
二 维拉斯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491
第三节 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93
一 梅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493
二 摩莱里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496
三 马布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499
四 巴贝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502
第四节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与傅立叶的“和谐社会”505
一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505
二 傅立叶的“和谐社会”510
第五节 欧文的“劳动公社”516
一 欧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揭露与批判516
二 欧文的“劳动公社”520
第六节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前夕的法德空想共产主义524
一 卡贝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524
二 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529
三 德萨来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531
四 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534
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对大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53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大同思想中的有益营养538
一 对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考察539
二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540
三 对未来思想社会的猜测和构想543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大同理想的最高境界544
一 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更合理、更完美的社会544
二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实现世界大同指明了方向546
一 共有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550
第十六章 共有制是大同社会的经济基础550
第一节 共有制有利于向大同理想社会过渡550
二 共有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产力发展553
三 共有制有利于财富的合理分配,实现共同富裕556
四 共有制是通向世界大同的坦途560
第二节 今日万丰村:大同社会的雏形562
一 物质文明建设奏凯歌562
二 精神文明建设结硕果568
第四篇 共有制与中国文化575
一 原始公有制的运作方式577
第十七章 共有制与中国制度文化577
第一节 原始公有制577
二 原始公有制的形态变更578
三 原始公有制的解体581
第二节 私有制的确立584
一 夏商社会是奴隶制社会584
二 夏商时代的土地占有方式及剥削关系586
三 夏商社会是发展不充分的奴隶制社会588
第三节 井田制与领主封建制589
一 领主封建制与井田制的形成589
二 领主封建制与井田制的组织与经营590
三 领主封建制的崩溃593
第四节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596
一 废井田,开阡陌596
二 地主封建制社会的土地制度598
三 地主封建制社会的剥削关系605
第五节 土地兼并与小农经济614
一 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614
二 历代王朝对土地兼并的限制617
三 小农经济及其作用620
一 所有制变化的四个阶段622
第六节 新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文化影响622
二 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制度文化625
第十八章 共有制与中国思想文化627
第一节 共有制与儒家思想627
一 “均无贫”与“老少安怀”--孔子的社会理想627
二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的社会理想630
三 “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汉代以后儒家的社会理想635
第二节 共有制与墨家思想640
一 “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思想基础640
二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的社会理想644
第三节 共有制与道家思想651
一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社会理想651
二 “不拘一世之利为己私分”--庄子的社会理想657
三 “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汉代以后道家的社会思想661
第四节 共有制与法家思想665
一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665
二 “当于法者赏之,违于法者诛之”--法家的社会理想669
三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也之天下也”--《吕氏春秋》的社会理想674
一 “人无贵贱,皆天所生”--道教的社会理想679
第五节 共有制与宗教思想679
二 “众生平等、共求净土”--佛教的社会理想685
第十九章 共有制与企业文化690
第一节 经济与文化共生互动690
一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690
二 企业文化702
三 企业文化的特质与结构703
四 企业文化的功能705
五 以人为本的共有制的文化蕴涵709
一 西方管理理论中关于人的四种假设710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背景考察710
二 “以人为中心”--企业文化理论的内核715
第三节 共有制的文化精神与企业文化理论在价值取向上的契合719
一 效率与公平719
二 以人为本是共有制与企业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721
三 民主精神与契约意识是共有制与企业文化又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722
第二十章 共有制与企业制度文化、精神文化723
第一节 共有制与企业制度文化723
一 企业制度文化概述723
二 产权、股份制与企业制度文化725
三 共有制与企业制度创新739
四 产权功能与制度文化功能之契合740
第二节 共有制与企业精神文化744
一 企业精神文化概述744
二 价值观念与公有制企业746
三 价值观念与共有制企业749
四 企业价值观念的管理功能752
第三节 共有制与企业文化的生存氛围755
一 企业外部经济环境755
二 企业外部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759
三 企业文化环境762
第二十一章 共有制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767
第一节 共有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767
一 共有制的共同原则767
二 共有制的公平原则770
第二节 共有制是中国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773
一 共有制是中国文化对公有制追求的继承和发展773
二 共有制继承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776
三 共有制与企业文化的核心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