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
  • 刘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411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17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847页
  • 主题词:农业经济(学科: 经济发展战略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年代: 21世纪) 农业经济 经济发展战略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合报告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1

一、20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回眸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在摸索中前进4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而不懈奋斗4

(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5

(一)世纪之交中国农业出现的新形势8

二、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8

(二)世纪之交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9

(三)世纪之交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11

三、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3

(二)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14

(三)主要农产品产量预测15

四、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重大战略17

(一)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18

(二)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19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1

(四)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2

(五)实施西部农业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奠定基础24

(六)实施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26

八、重大政策措施建议28

(七)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农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8

(一)长期稳定农村的基本政策29

五、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政策措施29

(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1

(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32

(四)加快完善支农工业体系33

(五)不断完善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34

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34

(六)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保障各项措施的实现36

(一)1949—1978年:在人民公社、统购派购及城镇居民定量供给等制度条件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初步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在较低水平上的需要,农产品供求与国外市场联系不大41

专题1 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研究41

一、建国50年来主要农产品供求状况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41

(三)1996年以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进入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新阶段,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构成较大冲击42

(二)1979—1995年:在体制变革、科技进步和投入增加等因素的作用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较快增长,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供求关系在朝着基本平衡的方向变动过程中,波动加剧,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加大42

(一)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变动趋势分析43

二、主要农产品需求预测43

(三)主要农产品需求预测44

(二)主要农产品需求预测方法44

(一)影响中国农产品供给的因素变动趋势评估48

三、农产品生产总量预测48

(二)21世纪初中国农产品产量预测49

(三)棉花53

四、加入WTO后对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影响53

(一)粮食53

(二)油料53

(一)粮食类54

(四)蔬菜、水果54

(五)畜产品54

(六)水产品54

五、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分析54

(二)肉类55

(三)奶蛋类56

(六)糖茶烟类57

(四)水产品类(含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产品)57

(五)食用植物油类(含油菜籽、花生、棕榈油)57

(七)果菜类58

(八)天然纤维类59

六、结论60

(九)天然橡胶60

(一)我国土地资源特点63

专题2 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研究63

一、土地利用现状63

(二)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状况64

(三)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65

(一)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总要求66

二、21世纪初我国耕地需求与供应趋势66

(二)21世纪初农业生产对耕地需求67

(三)21世纪初建设用地需求70

(五)21世纪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潜力73

(四)其他用地需求73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方针和目标74

(六)21世纪初我国耕地供需平衡分析74

三、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针目标和耕地保护措施74

(二)我国耕地保护主要措施75

(二)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81

专题3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81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发展的回顾81

(一)50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81

(二)21世纪初我国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83

二、21世纪初中国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83

(一)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83

(二)21世纪初我国水利发展方针86

三、21世纪初中国水利发展方针、思路与布局86

(一)21世纪初我国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86

(三)21世纪初我国水利发展的思路与布局87

四、21世纪初中国水利发展的主要措施89

(三)要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90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90

(二)“十五”计划要把解决我国水的问题作为重点90

(八)加强水利队伍的建设91

(四)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水利工程良性管理运行机制91

(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91

(六)加强政策法规建设91

(七)加强水利科技和水利基础工作91

(一)近代农业科学的发端(19世纪40年代—20世纪30年代)95

专题4 农业科技进步问题研究95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世纪性回顾95

(二)以“绿色革命”为突出标志的现代农业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80年代)96

(三)成功开展农业科技革命的若干规律和历史经验97

(四)中国上一次农业科技革命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98

(二)关于对“第二次绿色革命”必要性及“双重绿色革命”内涵的探讨99

二、世纪之交的国际农业科研的动向和发展趋势99

(一)对21世纪全球农产品需求/供给的预测及其对农业科技相应需求的分析99

(四)若干值得注意的动向100

(三)对21世纪农业科技前景和趋势的预测100

(五)美国农业科研的主要动向102

三、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担负的历史使命104

(一)农业进入“新阶段”的内涵分析——21世纪前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的若干紧迫问题105

(三)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宏观预测106

(二)我国农业科技现状(水平、创新能力)简要评估106

(四)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非克服不可的根本性限制因素和巨大困难109

(一)一系列技术“瓶颈”长期未能彻底突破或被忽视110

四、中国农业科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10

(二)农业科技在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对提高创新能力的束缚112

五、21世纪“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总体目标和战略113

(一)应用性农业研究(2000—2015年)114

六、21世纪前期需重点研究和开发的五大类农业科技攻关目标114

(二)农业高技术及其产业化117

(三)重大农业基础性及应用基础研究120

(五)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研究123

(四)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基础性研究及开发研究123

七、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科技进步对农业(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24

(一)“十五”农村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结构优化135

一、 “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目标135

专题5 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研究135

(二)“十五”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应解决的主要问题136

二、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137

(三)“十五”农村经济政策改革的核心是基本建立“一个基础、三个体系”的体制框架137

(二)当前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38

(一)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138

(三)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思路和建议139

三、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41

(二)国外可资借鉴的经验142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状况142

(三)“十五”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143

(四)“十五”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144

(二)深化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146

(一)“十五”应加大农产品市场培育力度146

四、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146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147

(一)国外农业保护的现状和启示148

五、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148

(四)大力培育连接农民与市场的中介组织148

(二)我国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目标和思路149

(三)我国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政策建议150

(二)着力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151

(一)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51

六、2005—201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取向151

(四)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152

(三)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152

(六)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53

(五)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153

(一)1949—1952年粮食自由购销体制阶段157

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演变157

专题6 粮食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157

(二)1953—1984年粮食统购统销体制阶段158

(三)1985—1997年粮食购销“双轨制”阶段159

(一)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背景161

二、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粮食流通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161

(二)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62

(三)当前粮食流通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165

三、“十五”时期我国粮食总量与结构平衡初步预测166

(一)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分析167

(二)“十五”时期我国粮食供求趋势的初步预测172

(三)实现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的主要思路176

(二)建立灵活有效的粮食储备调节机制178

(一)建立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责权明确的两级粮食调控体系178

四、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178

(四)建立灵活有效的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179

(三)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179

(一)今后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把握的几个原则180

五、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展望180

(五)建立健全动态的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机制180

(六)建立健全粮食法制体系180

(二)今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181

(一)改革开放之前30年间我国棉花供求情况187

一、棉花供求总量平衡问题187

专题7 棉花流通体制和机制问题研究187

(二)改革开放以来棉花供求进入较大的增长与需求波动时期188

二、国家棉花政策及流通体制与棉花供求的互动关系189

(三)棉花购销企业亏损增加,财政负担沉重191

(二)调整棉花种植面积与结构需要时间191

三、现行棉花流通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191

(一)目前棉花供过于求,国家库存积压严重191

(五)棉花经营体制问题192

(四)棉花价格形成机制问题192

四、对“十五”期间我国棉花供求状况的判断193

五、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194

(一)继续认真执行国务院在1999年出台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措施,争取在“十五”期间的前两年初步建立起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棉花购销价格的新机制195

(四)改革国家棉花标准,加速与国际市场棉花标准接轨197

(三)建立和发展棉花批发和交易市场197

(二)加快棉花经营主体的改革197

(六)为尽快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政策措施198

(五)完善全国棉花信息网络198

导言205

专题8 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供需平衡问题研究205

(一)化肥市场需求预测206

一、化肥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预测206

(二)化肥生产与供给预测219

(三)对策建议226

(一)农药市场需求预测227

二、农药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预测227

(二)农药生产供给预测232

(一)农用薄膜市场需求预测234

三、农用薄膜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预测234

(三)对策建议234

(三)对策建议236

(二)农用薄膜生产供给预测236

四、农业机械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预测237

(一)农业机械市场需求预测238

(二)农机工业生产与供给预测244

(一)农用柴油市场需求预测246

五、农用柴油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预测246

(三)对策建议246

(三)对策建议249

(二)农用柴油生产供给预测249

(一)农村电气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250

六、农村用电需求与供给预测250

(二)农村电气化目标预测251

(三)对策建议252

(一)农业投资的分析框架255

一、80年代以来农业投资的回顾255

专题9 农业投资问题研究255

(二)中国农业投资总量与结构的变动趋势和特征256

(三)农业投资来源及其结构分析259

(四)政府农业投资的总量和结构的分析262

(五)农户、农村集体农业投资的总量和结构的分析263

(六)中国农业投资的主要成效和问题264

(一)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及对农业投资的要求266

二、21世纪初农业投资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66

(二)现代农业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269

(三)21世纪初,中国农业投资体制面临的重大变化271

(一)目标变量值的确定273

三、21世纪初农业投资供需总量分析273

(三)农业总产值计量分析模型的设置274

(二)农业总产值的结构及贡献要素274

(四)农业投资行为方程的建立及农业投资需求总量的预测276

(五)21世纪初农业资金供给形势的分析和预测287

四、21世纪初农业投资的重点领域292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93

(二)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信息化294

(三)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投资298

(四)农业产业化投资299

(一)增加中国农业投资的基本思路300

五、增加农业投资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300

(二)努力增加农业投资总量301

(三)调整投资结构,加强投资内部管理,提高投资效益305

前言309

专题10 世界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影响问题研究309

(一)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310

一、20世纪世界农业发展回顾310

(二)农业科技及其应用314

(三)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316

四、农业国际化的发展317

(四)农业发展重大特点317

(一)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320

二、21世纪初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320

(三)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判断321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321

(四)农业科技发展324

三、20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325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更加受到重视325

(一)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327

(二)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328

(三)21世纪初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329

(二)WTO与农业贸易自由化发展330

(一)从GATT到 WTO330

五、GATT/WTO框架下农业贸易自由化趋势330

(三)WTO谈判与农业贸易自由化前景331

(二)农业国际化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影响332

(一)中国农业国际化的发展332

六、农业国际化对中国的影响332

(三)农业国际化对中国农业的不利影响333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334

七、世界农业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334

(二)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335

(三)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336

(四)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338

(一)对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及整个国家福利的影响340

八、世界农业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340

(二)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341

九、世界农业对农业政策调整的影响344

十、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345

十一、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346

十二、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348

附录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351

(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域359

一、农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359

专题11 区域农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研究359

(二)各地农业生产力分布360

(三)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变化趋势及存在问题362

(一)各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364

二、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364

(二)选择各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373

三、区域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平衡375

(一)粮食的区域供求平衡问题376

(二)棉花的区域平衡问题381

(三)肉类产品的区域供求平衡383

(四)油料的供求平衡387

(一)各地区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389

四、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389

(二)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391

(三)促进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392

(一)把主要农产品的总量平衡建立在各地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基础上394

五、促进全国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和区域农业持续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394

(三)促进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发育395

(二)规范政府的农业投资行为395

(七)加强重点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96

(六)扶持有独特优势的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396

(四)调整农业科技的区域布局,突出重点396

(五)选择优势产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支持396

一、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概述401

专题12 重大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401

(一)洪涝402

(二)干旱404

(三)其他气象灾害406

(四)病虫害408

(一)洪涝造成的农业损失411

二、重大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411

(二)干旱造成的农业损失412

(三)其他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413

(四)病虫害造成的农业损失414

(一)未来中国气候演变趋势预测415

三、未来中国气候的可能变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415

(二)未来气候演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416

(一)全球气候变暖下的我国气候变化417

四、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可能影响417

(二)我国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418

(一)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421

五、对策建议421

(二)建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系统424

(二)季风气候导致洪涝、干旱的频发性429

(一)全国地形地势构成洪涝、干旱的集中性429

专题13洪涝、干旱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429

一、我国洪涝、干旱灾害的基本状况429

(四)抗御洪涝、干旱灾害的支持能力低430

(三)农业承载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脆弱430

(一)洪涝灾害的变化及特征431

二、洪涝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431

(二)洪涝灾害对农业影响的评价435

(三)防洪减灾措施及其效益438

(四)21世纪初洪涝灾害对农业影响的预估440

(一)干旱灾害特点和变化规律443

三、干旱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443

(二)旱灾对农业的影响446

(三)抗旱减灾综合措施和效益分析452

(四)21世纪初抗旱减灾主要措施454

(二)增强长期抗御洪涝、干旱灾害的意识,要有抗御大水、大旱的准备455

(一)洪涝、干旱灾害对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455

四、结论与建议455

(五)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制体系456

(四)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建立高效能的防汛抗旱减灾系统456

(三)拟定洪涝、干旱灾害的防治战略456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演变461

一、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461

专题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461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研究重点462

(三)中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与可持续发展463

(二)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464

(一)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464

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464

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分析465

(三)农业可持续性的定性分析465

(二)中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式分析466

(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分析466

(二)林业产业的波动性分析468

(一)农业产业的波动性分析468

四、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分析468

(四)渔业产业的波动性分析471

(五)农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分析472

(一)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分析474

五、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分析474

(四)粮食生产的安全状况475

(三)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发展态势475

(二)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分析475

(二)发展节水灌溉面临的主要问题477

(一)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粮食产量477

六、中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477

(四)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478

(三)发展节水灌溉的潜力478

(一)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质量分析481

七、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481

(一)耕地退化,肥力下降483

八、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483

(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趋势分析483

(二)草地资源“三化一低”现象严重484

(三)森林覆盖率略有增加但质量下降,环境继续恶化485

(四)水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天然水产资源面临枯竭486

(五)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加剧487

(七)生物多样性488

(六)大气环境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呈上升趋势488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89

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489

(八)气候变化489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490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地区布局和建设重点491

(四)主要措施495

(一)1979—1998年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501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对现状的基本判断501

专题1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501

(二)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03

(一)资料与变量选取504

二、“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状况预测504

(二)模型选择和确定505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507

(三)“十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预测507

(三)依靠科技进步508

(二)以市场为导向508

(一)统筹兼顾508

(六)深化城乡改革509

(五)坚决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509

(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509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510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点510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512

(二)健全调控手段514

(一)培育市场514

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514

(五)加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515

(四)加大农业投入515

(三)制定并严格实施质量标准515

(八)加强对农民的保护和扶持516

(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516

(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516

(十)转变政府职能517

(九)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517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518

六、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518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条件520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522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527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阶段性分析527

专题16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527

(二)第二阶段,1985—1990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528

(三)第三阶段,1991—1996年农民收入反弹回升529

(四)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农民收入增速回落530

(五)结论: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了一个以缓慢攀升为主基调的新的增长阶段531

二、农民收入与农村市场532

(二)农民购买力与农村市场潜力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533

(一)农民收入与消费的相关分析533

(一)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因素实证分析536

三、2000—2015年农村居民收入预测536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因素发展趋势分析540

(三)农民收入增长趋势预测545

(一)努力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547

四、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思路547

(二)将农业和农村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整体中统筹规划,合理安排548

(三)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政策550

(四)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努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551

(五)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乡镇企业再次腾飞552

(六)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步伐,逐步提高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553

一、研究背景557

专题17 农产品中长期发展展望:预测模型与政策分析557

(一)宏观经济与经济全球化558

二、农业发展回顾558

(三)农业生产增长559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转变559

(四)农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561

三、21世纪初中国农产品供给、需求和贸易预测和展望562

(一)基准方案563

(二)贸易自由化方案569

(一)调整农业发展战略,适应贸易自由化进程575

四、政策建议575

(二)应对外部冲击的政策和措施576

附录1 中国农产品政策分析和中长期经济预测模型(CAPSiM)577

附录2模型软件582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591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利用和转移591

专题18 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591

(二)成效和主要经验593

(一)数据与方法594

二、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动力供给预测594

(二)全国、城镇、乡村劳动年龄人口预测595

(四)农业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供给599

(三)劳动参与率与农村劳动力供给599

(五)小结600

(一)农业领域就业需求前景分析601

三、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分析601

(二)乡镇企业吸纳就业前景分析603

(三)城市化吸纳农村就业前景分析606

(四)小结607

(一)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608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608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609

(三)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611

(四)继续发挥农业部门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蓄水池作用612

五、“十五”期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十条政策建议613

(一)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艰难曲折的反贫困斗争(1949—1978年)619

一、扶贫开发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经验619

专题19 扶贫开发战略研究619

(二)改革开放从体制上为大面积缓解贫困提供了保证(1978—1985年)620

(三)区域性贫困问题的凸现621

(四)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1985—1993年)622

(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623

(六)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624

二、21世纪初中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628

(七)中国扶贫成就的国际比较628

(一)相对贫困人口成为主要工作对象629

(二)贫困人口分布仍然呈现出区域性特征630

(三)扶贫开发面临的外部环境631

(一)改善基本生存(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巩固温饱成果632

三、21世纪初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任务632

(三)培植基础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633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633

(五)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634

(四)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基本素质634

(一)继续坚持十多年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成功经验635

四、21世纪初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635

(二)以改革的精神创新扶贫工作手段,推进贫困地区城市化进程637

(三)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支持系统638

(一)采取特殊对策,解决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639

五、“十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639

(二)使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巩固下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640

(一)近20年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成就645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645

专题20 畜牧业发展及牧区经济问题研究645

第一部分畜牧业发展问题645

(二)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647

(三)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649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651

三、畜产品消费和市场分析654

(一)畜产品消费需求现状655

(二)主要畜产品消费市场变化特征656

(一)需求预测659

四、预测与发展目标659

(二)主要畜产品未来生产能力预测662

五、发展对策与建议664

(二)增强了畜牧业基础设施,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668

(一)牧业生产稳定发展668

第二部分牧区经济问题研究668

一、牧区经济的现状668

(二)牧业生产条件尚未根本改善,基本建设进展缓慢669

(一)草原退化严重,生产力水平下降669

(三)畜牧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学养畜和科技兴牧水平不断提高669

二、牧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669

(六)牧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670

(五)牧区产业结构不合理670

(三)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力量缺乏670

(四)牧民组织化程度和文化素质低670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牧区经济的经验和体会671

(一)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将草原畜牧业放到重要位置上来672

五、对策措施672

四、2005年、2015年主要畜产品发展目标672

(一)2005年目标672

(二)2015年目标672

(三)改造传统经营方式,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673

(二)深化改革,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673

(七)加强草地牧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674

(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674

(四)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674

(五)组建一批龙头企业,推进牧业产业化进程674

(九)大力开拓市场、建设市场,搞活流通675

(八)实行政策倾斜,多渠道增加对牧区的投入675

(一)50年来渔业发展概况679

一、20世纪后50年中国渔业发展回顾679

专题21 渔业发展问题研究679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682

(三)我国渔业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684

(二)战略目标685

(一)指导思想685

二、21世纪初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685

(一)21世纪初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及其对渔业的影响691

三、实现战略目标的条件评估691

(二)渔业内部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693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695

四、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695

(二)用高科技手段装备和改造渔业,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699

(三)以法治渔,切实抓好资源养护、管理工作701

(四)拓展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增强渔业发展后劲702

(五)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深化渔业和渔区改革,增加渔民收入,稳定渔区社会、经济秩序703

(一)20世纪以来中国林业发展的主要历程707

一、中国林业发展的历史回顾707

专题22 林业发展战略研究707

(二)50年来中国林业建设的成就和基本经验708

(三)目前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709

(一)世界林业发展趋势712

二、世界林业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712

(二)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林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714

(三)国际林业进程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影响715

(四)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其启示717

(一)21世纪初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基本需求718

三、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718

(二)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条件分析722

四、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战略框架723

(二)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战略方向724

(一)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724

(三)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725

(四)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战略重点726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领导,继续走全社会办林业的道路729

五、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729

(三)推进全球林业及生态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730

(二)全面实施林业分类经营730

(四)深化林业科技改革,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建立强有力的林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732

(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及政策扶持733

(五)制定和实施林业产业政策,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733

(七)深化林业体制改革734

(一)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评价738

一、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评价、进程测评738

专题23 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策研究738

(二)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测评739

(一)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741

二、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矛盾与制约因素741

(一)指导思想742

三、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步骤742

(二)农业现代化的复杂性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矛盾742

(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742

(四)农业现代化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与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742

(五)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742

(六)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42

(三)目标任务743

(二)基本原则743

(一)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促进制度创新744

四、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744

(四)实施步骤744

(二)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加快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745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746

(四)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747

(五)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748

(六)改革农业投资机制,稳步增加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749

(七)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社会化进程750

(九)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751

(八)保护农业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751

(十)切实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753

(一)建国50年来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759

一、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历史回顾759

专题24 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759

(二)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成就762

(一)产量与效益的矛盾764

二、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矛盾764

(四)基础设施落后与投入不足的矛盾765

(三)生产与流通的矛盾765

(二)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765

(一)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767

三、21世纪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767

(五)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矛盾767

(二)基本原则768

(三)产业发展方向768

(四)区域发展重点769

四、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770

(一)继续实行倾斜政策,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771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主产区发展条件771

(三)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772

(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773

(五)加快粮食主产区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整体效益774

(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774

专题25 粮食调入省区粮食供求战略研究779

一、调入省区的基本情况779

(一)粮食自给率低的大城市地区(工类地区)779

(三)耕地资源贫乏的西南地区(Ⅲ类地区)780

(四)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Ⅳ类地区)780

(二)粮食生产比较优势低的东南沿海地区(Ⅱ类地区)780

二、调入省区粮食生产与消费现状781

(一)总体情况781

(二)四大类型地区生产与消费情况782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783

(二)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能力低783

三、调入省区粮食供求存在的主要问题783

(六)粮食生产将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784

(五)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恶劣784

四、调入省区粮食供求前景预测784

(一)粮食生产量预测784

(四)粮食生产和流通缺乏市场机制的作用,粮食市场发育水平低784

(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后备资源短缺784

(二)粮食需求量预测786

(三)粮食供给缺口分析788

(四)国内和国际粮食供给能力分析789

(一)指导思想790

(二)基本原则790

五、粮食供求平衡的基本思路790

(一)制订合理的粮食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91

六、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战略措施791

(二)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791

(三)主要目标791

(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粮食流通体系792

(五)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开发耕地资源792

(七)加强粮食的对内、对外贸易与合作,建立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792

(四)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西北地区的灌溉用水问题792

(三)严格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792

(八)改革现行的粮食生产与内外贸分割管理的体制,实行粮食生产与贸易统一管理,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793

专题26 大城市郊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803

一、取得的成绩803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805

三、功能定位807

(一)功能定位的依据807

(二)功能定位的要求811

(一)总体思路812

(二)战略目标812

四、发展总体思路、战略目标、方向和重点812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813

(二)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调整生产结构814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814

(三)依托城市科技、人才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814

五、战略措施814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815

(五)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815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816

(七)完整农业投资机制,调整投资方向816

(八)区别对待,分类指导8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