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言文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何长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14343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88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01页
- 主题词:汉语-双语教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语言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古代文学1
先秦两汉文学1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神话1
第三章 诗经2
第四章 诸子散文2
第五章 楚辞3
第六章 史记3
第七章 汉诗4
魏晋南北朝文学5
第八章 魏晋诗文辞赋5
第九章 陶渊明5
第十章 南北朝的诗文辞赋6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民歌与文学批评7
隋唐五代文学7
第十二章 绪论7
第十三章 初唐文学8
第十四章 盛唐文学8
第十五章 李白9
第十六章 杜甫9
第十七章 大历诗风10
第十八章 韩孟诗派10
第十九章 刘禹锡和柳宗元10
第二十章 元白诗派11
第二十一章 晚唐文学11
第二十二章 唐传奇12
第二十三章 晚唐五代词12
宋代文学13
第二十四章 宋代文学概述13
第二十五章 宋初文学13
第二十六章 柳永13
第二十七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14
第二十八章 苏轼14
第二十九章 江西诗派和北宋中后期词坛15
第三十章 李清照15
第三十一章 陆游16
第三十二章 辛弃疾16
第三十三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16
元明清文学17
第三十四章 元代文学概述17
第三十五章 关汉卿17
第三十六章 《西厢记》18
第三十七章 北方戏剧圈的创作18
第三十八章 南方戏剧圈的创作19
第三十九章 明代文学概述19
第四十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9
第四十一章 《水浒传》和英雄传奇的演化20
第四十二章 明代诗文20
第四十三章 明代杂剧和汤显祖21
第四十四章 《西游记》21
第四十五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22
第四十六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22
第四十七章 清代文学概论23
第四十八章 清初戏曲23
第四十九章 《聊斋志异》23
第五十章 《儒林外史》24
第五十一章 《红楼梦》24
第五十二章 清中叶的诗文、词、戏曲和讲唱文学25
第二编 古代汉语26
第一章 神话26
第二章 《左传》26
第三章 散文27
第四章 《诗经》28
第五章 辞赋29
第六章 诗歌30
第三编 文学理论33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成3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代文艺理论建设33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33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34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35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35
第七章 文学创造的过程35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原则36
第九章 作品的类型和体裁36
第十章 文学作品文本层次和文学的理想形态37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37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37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38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38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38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流派介绍39
第四编 中国现代文学前言40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40
第二章 鲁迅41
第三章 小说(一)41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42
第五章 郭沫若42
第六章 新诗(一)43
第七章 散文43
第八章 戏剧(一)44
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44
第十章 茅盾45
第十一章 老舍45
第十二章 巴金46
第十三章 沈从文46
第十四章 小说(二)47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二)47
第十六章 新诗(二)48
第十七章 鲁迅(二)48
第十八章 散文(二)49
第十九章 曹禺49
第二十章 话剧(二)50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50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51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51
第二十四章 小说(四)52
第二十五章 艾青52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52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53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53
第二十九章 台湾文学54
第五编 中国当代文学55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相关问题55
第一章 建国后17年的文学思潮55
第二章 建国后17年的小说56
第三章 建国17年的诗歌56
第四章 建国17年的散文57
第五章 建国17年的戏剧57
第六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58
第七章 80~90年代的文学思潮58
第八章 80~90年代的小说59
第九章 80~90年代的诗歌59
第十章 80~90年代的散文与戏剧60
第六编 比较文学绪论61
第一章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文类学61
第二章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主题学62
第三章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译介学62
第四章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形象学、思潮和流派比较研究、类型学和比较诗学62
第五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63
第六章 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63
第七章 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64
第八章 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阐释学与比较文学64
第九章 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65
第十章 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符号学与比较文学65
第十一章 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66
第十二章 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66
第七编 现代汉语67
第一章 绪论67
第二章 语音67
第三章 文字69
第四章 词汇69
第五章 语法70
第六章 修辞72
第八编 宗教文化73
第一章 宗教的文化内涵73
第二章 宗教的构成要素与分类73
第三章 现代西方宗教学说的形成74
第四章 巫文化74
第五章 图腾文化75
第六章 祭祀文化75
第七章 佛教75
第八章 基督教76
第九章 伊斯兰教76
第九编 美学原理77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77
第二章 西方美学的历史77
第三章 中国美学的历史78
第四章 美的本质的研究79
第五章 怎样获得美79
第六章 美的基本类型80
第七章 美的起源80
第八章 自然美、形式美和艺术美81
第九章 意境与传神82
第十章 艺术的分类82
第十一章 美的文化模式82
第十二章 西方美学流派简介83
第十编 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84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84
第二章 象征主义和意向派84
第三章 未来主义85
第四章 表现主义85
第五章 存在主义86
第六章 荒诞派戏剧87
第七章 超现实主义87
第八章 意识流88
第九章 黑色幽默88
第十章 新小说89
第十一章 新现实主义89
第十二章 现代批评主义90
第十一编 西方文论91
第一章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91
第二章 古罗马文艺批评91
第三章 中世纪的文艺批评92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批评92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想92
第六章 浪漫主义文艺思想93
第七章 现实主义文艺思想94
第八章 自然主义文艺思想95
第九章 现代主义文艺思想95
第十二编 语言学概论引言97
第一章 语言与语言学97
第二章 语言的构造与机制98
第三章 语音98
第四章 语法99
第五章 语义100
第六章 语言的变异(社会语言学讨论的范畴)100
第七章 语言的使用(使用的“过程”)101
第八章 语言的演变101
第九章 语言的演变反映人民的历史102
第十章 文字102
第十三编 社会语言学103
第一章 绪论103
第二章 语言——社会现象103
第三章 非语言交际与形象思维103
第四章 语言与社会(一)104
第五章 语言与社会(二)104
第十四编 文化语言学绪论105
第一章 语言105
第二章 语言和语言学105
第三章 语言学的根源——三大发源地106
第四章 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106
第五章 语言与社会106
第十五编 应用语言学108
第一章 应用语言学与社会108
第二章 应用语言学分类108
第三章 语言教学109
第四章 语言的运用110
第十六编 汉语史111
第一章 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111
第二章 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111
第三章 汉语语法系统的发展112
第四章 结论113
第十七编 中国古典文献学114
第一章 文献的“四体”114
第二章 目录115
第三章 版本115
第四章 校勘116
第五章 辨伪117
第六章 辑本118
第十八编 大学写作119
第一章 绪论119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119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120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120
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121
第六章 新闻文体122
第七章 文学文体122
第八章 理论文体123
第九章 应用文体124
第十九编 外国文学125
第一章 古代西方文学125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126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27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新古典主义文学)128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129
第六章 浪漫主义文学130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31
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下)132
第九章 20世纪早期文学(二战前)133
第二十编 世界文明史概论绪论:文明与文明史134
第一章 前文明时代134
第二章 古典文明的源头134
第三章 古希腊文明135
第四章 古罗马文明136
第五章 中世纪的西欧136
第六章 拜占廷帝国137
第七章 文艺复兴138
第八章 17世纪世界文化发展139
第九章 18世纪启蒙文化139
第十章 工业革命140
第二十一编 新闻学概论141
第一章 新闻活动141
第二章 新闻141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41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142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142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142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143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143
第九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143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144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144
第二十二编 新闻采访学研究145
第一章 总论145
第二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145
第三章 记者的修养与素质146
第四章 采访的策划与准备146
第五章 采访的实施与运作147
第六章 采访的深入与过渡148
第七章 人物与事件类新闻采访148
第八章 时事与政治新闻采访148
第九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采访149
第十章 文艺与体育新闻采访149
第十一章 社会生活新闻采访149
第十二章 其他新闻采访150
第十三章 新闻报道150
第十四章 新闻报道体裁150
第十五章 消息的基本构成151
第十六章 新闻结构形式151
第十七章 新闻主题与新闻材料151
第十八章 新闻语言152
第十九章 各类新闻的写作152
第二十章 通讯写作153
第二十三编 新闻摄影154
第一章 照相机与镜头154
第二章 感光材料的选择与应用154
第三章 新闻摄影的曝光155
第四章 光线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155
第五章 摄影角度的选择与构图的事件表达156
第六章 摄影滤色镜156
第七章 新闻摄影的数字化157
第八章 新闻摄影概论157
参考文献158
索引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