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本草纲目 白话全图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本草纲目 白话全图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487759.jpg)
- (明)李时珍著;俞炽阳等译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410119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65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本草纲目 白话全图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本草纲目白话精译目录前言/1
李时珍·序/3
总论/1
第一卷本草纲目序例古代圣医、圣人都认为,日常饮食对身体素质各异的每一个人而言,都有其宜忌,妊娠中的妇女更是如此。人们不可不深察之。饮食禁忌4
服药忌食6
妊娠禁忌6
各种有毒的兽7
各种有毒的鸟7
各种有毒的鱼7
各种有毒的果8
整治食物的方法8
孙真人逐月调养事宜8
第二卷 水部李时珍说: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人的饮食均资于水土,而饮食又是人生的命脉,所以水的性味,即流止寒温,浓淡甘苦等,慎疾的人应当潜心了解。天水类半天河10
立春雨水10
梅雨水10
液雨水11
潦水11
雹11
夏冰11
露水12
繁露水12
冬霜13
冬冰水13
腊雪13
甘露14
明水14
屋漏水14
地水类流水14
池沼水15
井泉水15
玉井水16
醴泉17
山岩泉水17
寒泉水17
温汤17
碧海水18
乳穴水18
节气水18
古冢井中水19
粮罂中水19
盐胆水19
热汤19
生熟汤21
甑气水21
浆水21
齑水22
车辙中水22
地浆22
铜壶滴漏水22
三家洗碗水22
磨刀水23
浸蓝水23
猪槽中水23
市门溺坑水23
阴地流泉水23
洗儿汤23
第三卷 火部人均依赖于水火而生存,而柴火、炭火及其它各物所燃烧的火,火力又各不相同,其作用也有所异。古人很早就开始掌火的政令,于四季中变国火以救时疾。古圣贤对火的政令也用之至切。燧火24
桑柴火24
芦火、竹火25
炭火25
第四卷 金石部金石不仅可以济民,而且可以却病,古往今来的良医都十分注意它。身家攸赖,财剂卫养,金石虽然叫死瑶,但它的利用却是无穷的。金玉类金27
银28
赤铜29
青铜30
铅31
铅丹32
锡32
古镜33
附:诸铜器铁34
铁锈35
附:诸铁器玉36
白玉髓38
青玉39
附:壁玉、合玉石青琅玕(石珠)39
云母40
珊瑚42
玛瑙43
宝石43
玻璃44
水晶(水精)44
琉璃(火齐)44
白石英……………………(45 )紫石英46
石类丹砂(朱砂)46
灵砂49
雄黄50
石膏50
石钟乳51
石脑53
石髓54
石脑油54
石炭(煤炭)55
石灰55
石芝56
第五卷 草部草与人饮食、病疾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药学即沿此而产生。草的五味、五性、五用,古代的研究颇深,今人难道可以不察其精微,审其善恶,而为生活所用?山草类人参58
黄精(野生姜)61
黄耆62
白术64
荠苨(杏参)65
桔梗66
长松66
地榆67
萎蕤(玉竹)68
肉苁蓉69
天麻69
白茅70
石蒜72
白鲜72
柴胡73
前胡74
防风74
隰草类白蒿75
茵陈蒿76
青蒿76
牡蒿(齐头蒿)77
夏枯草(铁色草)78
青葙(草蒿或野鸡冠)79
红蓝花(红花)79
苦芺(苦板)80
恶实80
枲耳(苍耳)81
何首乌83
土茯苓86
番红花87
大蓟、小蓟(野红花)87
通草(木通)88
通脱木88
白英(排风子)89
萝摩(羊婆奶)89
木莲90
豨莶91
蘘荷92
箬93
甘蕉(芭蕉)94
车前草96
鼠曲草97
瞿麦98
天门冬98
百部(野天门冬)100
虎杖100
扁蓄(扁竹)101
蒺藜101
蜀葵102
金盏草(长春花)102
火炭母草103
益母草103
蓍104
艾105
鸡冠106
苎麻107
蠡实(铁扫帚)108
菊108
地黄110
天名精114
牛膝(山苋菜)115
紫菀(夜牵牛)116
淡竹叶117
鸭跖草(竹叶菜)117
葵117
菟葵120
龙葵(苦葵)120
龙珠121
酸浆(灯龙草)121
败酱(苦菜)122
迎春花123
款冬花123
决明124
地肤(地麦)125
甘蓝(蓝菜)126
蓼126
水蓼127
荭草128
海根128
甘藤129
芳草类川芎(芎劳)129
当归(乾归)130
豆蔻131
假苏(荆芥)132
薄荷134
积雪草(胡薄荷)135
苏(紫苏)136
水苏(香苏)137
荠苧(臭苏)138
瑞香138
茉莉138
郁金香139
薰草139
附:零陵香兰草140
泽兰(龙枣)140
马兰(紫菊)141
香薷(香菜)141
蔓草类葛(鹿霍)142
寒莓143
覆盆子(大麦莓)144
悬钩子(山莓)145
使君子145
旋花(鼓子花)147
木鳖子(木蟹)147
牵牛子(狗耳草)148
水草类水萍(水苏)149
苹(四叶菜)150
萍蓬草151
荇菜(水葵)152
莼(马蹄草)152
水藻153
羊蹄(水黄芹)154
酸模(山大黄)155
菖蒲(水剑草)155
香蒲157
海藻158
昆布158
海带159
越王余算159
水松159
苔草类陟厘(水苔)159
干苔160
石蕊(蒙顶茶)160
石草类石韦(石兰)161
景天161
酢浆草(雀林草)162
仙人草162
附:树衣毒草类蒟蒻(鬼竽)163
风仙(夹竹桃)163
水堇(胡椒菜)164
商陆165
大黄165
泽漆(猫儿眼睛草)166
毛茛(猴蒜)166
荨麻167
格注草167
海芋(观音莲)167
附录:透山根羊踯躅(羊不食草)168
钩吻(断肠草)168
第六卷 谷部黄帝内经素问说:五谷为养,麻、麦、稷、黍、豆可以与肝、心、脾、肺、肾的养调相配。由此可见,百谷的性味各异,人岂可终日食之而不知其气味损益?稻类粳(粳米)170
稻(糯米)172
籼(旱稻)173
稷粟类稷(稷米)174
黍175
蜀黍(高粱)176
玉蜀黍(玉高粱)176
粱177
粟(籼粟)178
秫(糯粟)179
子(鸭脚稗)180
稗180
狼尾草180
菰米(茭米)181
蓬草子181
薏苡182
罂子粟(御米)183
麦类小麦185
大麦187
?麦188
雀麦(燕麦)188
荞麦189
苦荞麦190
麻类胡麻190
大麻192
菽豆类大豆194
黄大豆196
赤豆196
绿豆197
白豆199
豌豆(胡豆)200
蚕豆200
豇豆201
扁豆202
毛豆202
刀豆203
黎豆203
腌造类陈廪米(陈仓米)204
红曲205
蘖米205
酒曲(酒母)206
炊蒸类饭207
青精干石?饭(乌饭)207
粥208
附:诸物粥谱?210
糕210
粽210
寒具(环饼)211
蒸饼211
馒头211
馄饨212
油堆212
巧果212
蜂糕212
豆腐212
麻腐213
粉皮213
索粉213
豆炙213
第七卷 菜部李时珍说:草木中可吃的叫菜。菜可以辅佐谷气,疏壅滞。菜对于人,其补益实在不小。但五气的良毒不同,五味食入后,对脏腑又各有偏胜,民生日用岂可不知?荤辛类韭(起阳草)214
山韭215
葱216
茖葱(山葱)219
葫葱(蒜葱)219
薤(火葱)219
蒜(小蒜)221
山蒜(石蒜)222
葫(大蒜)222
芸苔(油菜)225
菘(白菜)226
芥(芥菜)227
白芥(蜀芥)228
芜菁(蔓菁)229
莱菔(萝卜)231
生姜234
同蒿235
邪蒿236
胡荽(胡菜)236
胡萝卜237
水斳(芹菜)237
堇(旱芹)238
柴堇(红芹)239
马蕲(野茴香)239
罗勒(香菜)240
白花菜240
蔊菜241
柔滑类菠薐菜(菠菜)241
蕹菜242
菾菜243
东风菜243
藏菜244
荠(护生草)244
繁缕(鹅肠菜)245
鸡肠草(鸡肠菜)246
苜蓿246
苋(苋菜)247
马齿苋(长命菜)248
苦菜(苦苣)249
白苣(生菜)250
莴苣(莴菜)251
水苦荬(谢婆菜)252
翻白草(天藕)252
仙人杖草253
蒲公英253
黄瓜菜(黄花菜)254
生瓜菜255
落葵(胡燕脂)255
蕺菜(鱼腥草)256
蕨256
水蕨257
薇(野豌豆)257
翘摇(野蚕豆)258
鹿藿(野绿豆)258
灰涤菜(灰条菜)259
藜(胭脂菜)259
秦荻藜260
醍醐菜260
茅膏菜260
鸡侯菜260
孟娘菜260
优殿261
芋261
附录:野芋土芋(土豆)262
薯蓣(山芋)262
零余子263
甘薯264
百合264
山丹265
草石蚕(甘露子)266
豆芽菜266
萱草(忘忧)267
油菜267
白菜268
樗菜268
黄芽菜268
莫菜268
藕丝菜(鸡头菜)268
金针菜268
菰笋(茭白)269
竹笋269
瓜菜类茄271
壶卢(瓠瓜)273
瓠和子(苦壶卢)274
冬瓜275
南瓜277
越瓜277
胡瓜(黄瓜)278
丝瓜279
苦瓜281
水菜类紫菜281
石莼282
石花菜282
鹿角菜283
龙须菜283
海藻283
芝栭类芝284
术耳286
杉菌288
香蕈288
葛花菜289
天花蕈(天花菜)289
蘑菰蕈(肉蕈)290
鸡?(鸡菌)290
舵菜290
土菌290
竹蓐(竹肉)291
?菌291
地耳292
石耳(灵芝)292
第八卷 果部素问说:五果为助。五果以五味、五色相应于五脏,而且与时令等相应,但五地各有所宜,即山林宜皂物,川泽宜膏物,丘陵宜核物。五果类李(嘉庆子)293
杏(甜梅)294
巴旦杏(八担杏)297
梅297
樃梅299
桃299
栗302
天师栗304
枣305
仙枣306
红枣306
山果类梨307
鹿梨(山梨)309
棠梨(甘棠)309
海红(海棠梨)310
木瓜310
楂子(木桃)311
榠楂(木李)312
榅桲312
山楂312
庵罗果(香盖)313
柰314
林檎(文林郎果)314
柿315
椑柿(漆柿)316
君迁子(牛奶柿)317
安石榴317
橘319
柑320
橙321
柚322
枸橼(佛手柑)323
金橘323
枇杷324
杨梅324
樱桃325
银杏326
核桃327
榛329
阿月浑子(无名子)329
槠子329
橡实(栎木子)330
夷果类荔枝331
龙眼332
龙荔333
橄榄(青果)333
木威子334
庵摩勒(余甘子)334
毗梨勒(三果)335
五敛子335
五子实335
榧实(玉山果)336
海松子336
槟榔337
大腹子(大腹槟榔)338
椰子338
附录:青田酒严树酒无漏子(千年枣)339
桄榔子(面木)339
?木面340
菠萝蜜340
无花果340
附录:文光果天仙果苦度子阿勒勃(波斯皂荚)341
附录:罗望子沙棠果342
棎子342
麂目342
都桷子(构子)342
都念子342
都咸子343
摩厨子343
韶子343
马槟榔343
枳椇(鸡距子)344
瓜果类甜瓜345
西瓜347
葡萄348
蘡薁(野葡萄)348
猕猴桃348
甘蔗349
水果类莲藕350
芰实(菱)352
芡实(鸡头)353
乌芋354
慈姑(白地栗)354
第九卷 木部木是植物,其根叶花实,坚脆美恶,都各具太极。可以作为果蔬而食,也可作为药材。其寒温良毒,古人早有汇考。香木类柏356
松358
杉360
桂361
月桂362
木兰362
沉香363
丁香364
檀香364
楠365
乔木类椿樗365
梧桐366
白杨367
榆368
槐369
檀370
杜仲(木绵)371
合欢371
皂荚(皂角)372
无患子(菩提子)373
无食子374
诃黎勒374
榉376
柳376
芜荑377
棕榈378
灌木类桑379
楮380
枳382
酸枣383
蕤核(白桵)383
胡颓子384
金樱子384
冬青385
南烛386
五加皮386
枸杞387
石南390
山茶391
寓木类茯苓391
琥珀393
附:苞木类竹实第十卷 虫部虫是生物中较小的一类,饮食和入药都用它,因此可见,虫虽微小,但物理与别物相同,不可不去察其良毒。蟾蜍(癞蛤蟆)395
蛤蟆396
蛙(田鸡)396
石鳞鱼397
蚯蚓397
蜗牛398
蜜蜂399
土蜂(马蜂)400
大黄蜂400
蚕401
石蚕402
雪蚕402
海参402
青蚨402
蛱蝶(蝴蝶)403
蜻蛉(蜻蜓)403
蜚蠊403
?螽(蚱蜢)404
第十一卷 鳞部蛇、鱼都有鳞,所以其为鳞部。此都为日常所用者,其性味良毒与对身体的补益,及其药用方法,古人早有备考。蛇类蚺蛇(埋头蛇)405
鳞蛇407
白花蛇(蕲蛇)407
乌蛇(乌梢蛇)409
金蛇409
水蛇410
黄颔蛇(黄喉蛇)410
腹蛇(反鼻蛇)411
鱼类鲤鱼411
?鱼(鲢鱼)413
鳙鱼(皂鲢)413
鳟鱼(赤眼鱼)413
鲩鱼(草鱼)414
青鱼414
竹鱼415
鲻鱼(子鱼)415
白鱼415
石首鱼(黄花鱼)416
鲚鱼417
鲥鱼417
嘉鱼418
鲳鱼419
鲫鱼419
鲂鱼421
鲈鱼(四鳃鱼)421
鳜鱼(石桂鱼)422
鲨鱼422
石斑鱼423
鲦鱼(白鲦)423
鲙残鱼(王余鱼)423
金鱼424
无鳞鱼类鳢鱼(文鱼)424
鳗鲡鱼(白鳝)425
鳝鱼(黄鳝)426
鱼(泥鳅)427
鳣鱼(黄鱼)428
鲟鱼(碧鱼)429
牛鱼429
?鱼429
?鱼(人鱼)430
鲵鱼(另一种人鱼)431
河豚431
海豚鱼432
比目鱼432
?鱼433
鲛鱼(沙鱼)433
乌贼鱼(墨鱼)434
章鱼435
海鹞鱼(邵阳鱼)435
文鳐鱼(飞鱼)436
海?(水母)436
虾436
海虾437
鲍鱼437
鱼脍438
鱼鲊438
第十二卷 介部龟、鳖、蚌、蛤,是水中珍品,也是饮食中的佳味,圣世供馔之所不废者,充药品也不可少。龟鳖类水龟439
秦龟441
灵龟441
绿毛龟441
疟龟442
鹗龟442
摄龟(呷蛇龟)442
贲龟(三足龟)443
鳖(团鱼)443
纳鳖445
能鳖(三足鳖)445
鼋445
蟹(螃蟹)446
鲎鱼448
蚌蛤类牡蛎449
蚌450
马刀451
蚬(扁螺)451
真珠(蚌珠)452
石决明(九孔螺)452
文蛤(花蛤)453
蛤蜊453
车螯454
魁蛤(魁陆)454
车渠(海扇)455
贝子455
紫贝(文贝)457
珂457
淡菜(东海夫人)457
海螺458
田螺458
蜗蠃(螺蛳)459
海蛳460
海月460
第十三卷 禽部禽为天产、故为阳,也补阳,其物理却又相差很大,人当知之。原禽类鸡461
雉(野鸡)466
鸜雉(山鸡)467
鷩雉(锦鸡)467
鹧鸪(越雉)468
竹鸡468
秧鸡469
鹑469
鷃(鹌)470
鸽470
雀471
蒿雀472
燕472
石燕(土燕)473
伏翼(蝙蝠)473
水禽类鹤(仙禽)474
鹳475
鸧鸡(麦鸡)476
鹈鹕(淘鹅)476
鹅(家雁)476
雁(鸿)477
鹄(天鹅)478
鸨(独豹)478
鹜(鸭)478
凫(野鸭)479
(油鸭)480
鸳鸯(黄鸭)480
鸂鶒(溪鸭)480
鹭481
鸥481
鸬鹚(水老鸦)481
鱼狗(翠鸟)482
翡翠482
林禽类斑鸠482
鸤鸠(布谷)483
桑?(青雀)483
伯劳483
鸜鹆(八哥)484
百舌484
莺(黄鸟)484
啄木鸟485
慈乌(寒鸦)485
乌鸦(老鸦)486
鹊(喜鹊)486
山鹊(赤嘴鸟)487
杜鹃(子规)487
鹦?(鹦哥)488
山禽类孔雀488
鸵鸟489
鹰489
雕(鹫)490
鹗(鱼鹰)491
鸱(鸢)491
鸱鸺(猫头鹰)491
鸮(土枭)492
鸩492
第十四卷 兽部兽可供食、药物、服器,其用途颇广,但其具体用途和对人身的养益,却鲜为人知,虽然人们日间常用。畜类豕(猪)494
狗500
猫503
羊504
黄羊510
牛511
马516
驴520
骡522
驼523
兽类狮524
虎525
豹528
貘529
象529
犀532
犛533
牦牛534
野马534
野猪535
豪猪(山猪)536
熊536
羚羊538
山羊539
鹿540
麋543
麂544
獐545
麝(香獐)545
灵猫546
狸(野猫)547
风狸548
狐549
貉550
貒(猪獾)551
獾(狗獾)551
木狗551
豺552
狼552
兔553
山獭555
水獭555
腽肭兽(海狗)557
鼠类鼠558
鼹鼠(田鼠)560
隐鼠561
鼫鼠(硕鼠)561
土拨鼠562
貂鼠(粟鼠)562
黄鼠562
鼬鼠(黄鼠狼)563
猬564
寓类猕猴565
狨566
果然566
猩猩567
狒狒567
第十五卷 人部人身之物,也各有所用但不可不仁也不可伤生。此均为不伤生而可得之物,或可养身,或可疗疾,而且取之很易,不可不知不可不用。爪甲569
牙齿570
人尿570
淋石(泌尿道结石)571
乳汁571
妇人月水(月经)572
人血572
人精573
口津唾573
人汗574
眼泪574
人气574
人胞(胎衣)574
胞衣水575
初生脐带575
第十六卷 味部五味,在日常烹饪中,为不可缺者,而五味食入后,又各有所喜的脏腑,各种身体情况下的人,辨之而食,定然受益不浅。造酿类酒576
附录:诸酒方烧酒585
葡萄酒586
醋586
酱588
榆仁酱589
糟589
饴糖590
沙糖591
石蜜(白沙糖)591
豆豉593
芬香类白檀香595
桂花595
玫瑰596
调饪类秦椒(花椒)596
蜀椒(川椒)597
崖椒(野椒)600
蔓菽600
地椒600
胡椒601
山胡椒602
吴茱萸602
食茱萸603
辣火604
盐麸子604
咸平树605
酸角605
咸草605
醋林子605
番椒606
?香(茴香)606
莳萝607
缩砂密(砂仁)607
白芷608
山柰609
廉姜609
山姜609
高良姜610
益智子610
荜茇611
蒟酱611
荠辣612
萝卜子612
杂类麻油612
菜油613
豆油613
食盐614
戎盐616
光明盐616
卤盐616
酪617
酥617
醍醐618
乳腐618
蜂蜜618
茶620
附:中郎先生《茶谱》杏仁626
青盐陈皮627
梅苏627
第十七卷本草百病主治明本草的性味,一是为了养生,一是为了治病。此录近百种常见病的本草妙方,且为一病多方,以备人们不时之需。诸风628
痉风628
项强629
癫痫629
伤寒热病629
瘟疫630
暑630
湿630
火热631
诸气631
痰饮632
脾胃632
反酸633
噎膈633
反胃633
呕吐634
泄泻634
痢634
疟635
心下痞满636
胀满636
黄疸636
脚气637
痿637
转筋637
咳逆638
咳嗽638
虚损638
寒热639
吐血、鼻出血639
牙齿出血639
咳血640
诸汗640
健忘640
惊悸640
烦躁641
失眠641
多眠641
消渴641
遗精梦泄642
赤白浊642
溲数遗尿642
小便血643
阴痿643
强中643
阴囊痒644
大便燥结644
脱肛644
痔漏644
下血645
瘀血645
肠鸣646
心腹痛646
胁痛646
腰痛647
疝?647
痛风648
头痛648
眩运648
眼目648
耳649
面649
鼻650
唇650
口舌650
咽喉651
音声651
牙齿651
须发651
胡臭651
丹毒652
瘿瘤疣痣652
瘰疬652
痈、疽652
诸疮653
跌仆折伤653
妇人经水653
崩中漏下654
胎前654
产难654
产后654
阴病654
小儿初生诸病655
沐浴 便闭 脐肿附:古今医学常用度量衡对照表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