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
  • 张沈立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05352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02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629页
  • 主题词:工业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辽宁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背景与意义1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1

主要结论2

第2章 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概述3

本项目基于的基础理论3

国内外园区规划应用研究概述4

第3章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分析6

日本6

韩国8

西欧8

长江三角洲9

珠江三角洲12

京津冀地区13

启示与借鉴14

第4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分析16

辽宁沿海经济带现状16

腹地经济现状18

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现状分析25

第5章 互动发展的目标与总体思路30

目标确立的依据30

互动发展的目标32

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33

第6章 互动发展的重点34

沿海经济带发展重点34

一级腹地发展重点37

二级腹地发展重点40

第7章 互动发展的措施建议42

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42

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协调竞争秩序43

改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投资环境43

鼓励生产要素跨区流动44

鼓励跨地区的企业兼并活动44

加快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4

附件45

主要参考文献48

一、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价值59

1.符合近代以来全球重化工产业沿海集聚发展的一般规律59

2.辽宁沿海地带的战略价值巨大59

3.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内在逻辑60

4.事关东北未来作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成败62

5.符合环渤海区域整合发展的需要62

6.符合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战略需要63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地区腹地互动分析64

1.辽宁沿海与东北地区腹地互动的基本因素分析64

2.辽宁沿海与东北地区腹地互动的载体与路径65

3.辽宁沿海与东北地区腹地互动机制分析67

4.辽宁沿海与东北地区腹地产业链整合上存在的问题70

三、需要国家支持的政策需求72

1.应该对东北沿海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及早定位72

2.应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作出东北沿海发展规划73

3.应由国家作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体制安排73

4.把辽宁省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省74

5.应由国家协调支持并加强监管,改善东北地区投、融资环境75

6.相关财税政策76

7.建议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出面协调解决中央企业集团与地方经济联动发展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78

8.建议中央有关方面出面协调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特殊地区的东北各行政区的GDP、税收核算问题78

背景资料79

东北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发展战略79

辽宁西部沿海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方向99

一、辽宁“五点一线”产业布局及辽宁腹地经济发展现状109

(一)“五点”及所在城市的产业布局与经济基础现状及评价109

(二)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137

二、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布局相关理论141

(一)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构想的理论基础141

(二)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143

(三)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与腹地经济互动的理论基础148

三、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布局互动的国内外经验借鉴150

(一)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及其产业布局的经验借鉴150

(二)国内外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经验借鉴155

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159

(一)“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159

(二)第一层次互动:科学定位五点,整体合理布局,打造产业优势,培育区域增长极160

(三)第二层次互动:五点连线,构建从增长极到沿海经济带的协同发展166

(四)第三层次互动:沿海经济带促进腹地经济的发展172

五、“五点一线”产业布局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配套政策179

(一)制定相关法规,保障“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进程179

(二)积极推动产业集聚180

(三)逐步加大两级政府财政投入180

(四)改善投、融资环境181

(五)培育港口经济,带动腹地发展182

(六)合理利用资源环境182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82

(八)加强统筹协调183

一、导言185

二、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186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及特征186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187

(三)发展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188

(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分析189

(五)一个典型分析:两个或多个城市之间县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分析191

三、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趋势193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93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趋势200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难点203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03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难点210

五、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216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性建议216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针对性建议220

主要参考文献223

附表1228

附表2230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县域经济的定位233

1.县域经济是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是由县域经济的地位及本身属性决定的233

2.县域经济是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是由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根本要求决定的235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差距236

1.我省县域经济取得的成就236

2.我省县域经济存在的差距240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矛盾242

1.兴办工业难242

2.县乡财政难243

3.吸引生产要素难244

4.富余劳动力转移难244

5.农民贷款难245

6.行政权力分配体制制约245

7.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社保、医疗、义务教育政策制约246

8.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约246

9.土地使用政策制约246

10.干部政策制约246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247

1.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走出“政府经济圈”的误区247

2.把握要素知识化和经济信息化趋势,走出“见物不见人”的误区248

3.把握经济过剩化和市场饱和化趋势,走出“全能经济”的误区248

4.把握农村城镇化与城镇现代化趋势,走出“新村庄建设”的误区249

5.把握生产循环化与经济生态化趋势,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250

五、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思路250

1.让县域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就要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转变增长方式的关系,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县域经济突破251

2.让县域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就要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自身发展的关系,在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中实现县域经济突破252

3.让县域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就要处理好富民与强县的关系,在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中实现县域经济突破252

4.让县域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全民创业中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254

5.让县域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就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实现县域经济突破255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趋势259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难点261

1.县级财力弱,绝大多数县(市)仍处于“吃饭靠补助,建设靠专项”的状况,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难261

2.产业集中度低,发展基础不稳,城乡工业缺乏递进性,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力难262

3.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水平低,聚集力不强,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难262

4.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使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快速增收和改善生存环境难262

5.市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僵化,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动力形成难263

6.生产发展与村容村貌整治脱节,使新农村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得到有效推动比较难263

三、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263

1.打造“四大板块”,整合产业,实施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264

2.实施“三大捆绑”,促进县域各类资源整合,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能力265

3.建设“两大基地”,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自身发展能力267

4.确立“两大体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财力支持268

5.解决“一大难题”,建立减债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县(市)乡(镇)减债控债269

6.构建“一大体系”,改善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力和执行力269

附表1 2006年44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量情况表270

附表2 2006年44个县(市)生产总值增量位次表272

背景资料274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74

关于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301

整合政府财力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314

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的发展条件与思路研究320

一、小城镇在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332

(一)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332

(二)理论基础332

(三)经验研究333

(四)小城镇对辽宁城市化发展的特殊意义334

二、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考察及其启示335

(一)多种小城镇发展模式335

(二)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336

(三)几点启示337

三、辽宁省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338

(一)辽宁省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338

(二)影响辽宁省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339

(三)战略选择:方针、构造与路径340

四、以小城镇发展为突破口,推进辽宁省城市化进程344

(一)把小城镇发展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中去设计与规划344

(二)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344

(三)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提升小城镇的集聚力和扩散效应345

(四)推进体制创新,为小城镇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346

(五)抓住大城市结构转型机遇,实现小城镇与都市圈的互动发展346

背景资料347

江、浙、鲁、辽四省县域经济数据比较分析347

中国典型的城镇化模式350

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回顾及其特征354

辽宁省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62

辽宁省典型小城镇发展调查365

引言379

一、辽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结构问题分析380

1.经济总量和结构质量的“非对称性”380

2.产业结构内部转换中的“非均衡性”381

3.产业结构的“单一性”382

4.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性”383

5.区域生产协作体系的“非完备性”383

二、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战略理念384

1.和谐发展: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战略384

2.科技创新: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动力387

3.动态优化: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思路388

三、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路径转变与政策支持389

1.结构变革的战略路径转变389

2.结构变革的模式选择390

3.促进结构变革的政策取向393

主要参考文献397

一、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态势403

(一)三次产业发展的总体结构403

(二)第一产业发展态势406

(三)第二产业发展态势412

(四)第三产业发展态势427

(五)所有制结构情况436

(六)利用外资情况437

二、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分析439

(一)经济结构的总体问题439

(二)第一产业的内部问题451

(三)第二产业的内部问题453

(四)第三产业的内部问题456

三、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策459

(一)总体发展对策459

(二)第一产业发展对策462

(三)第二产业发展对策466

(四)第三产业发展对策469

四、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保障措施473

(一)第一产业保障措施473

(二)第二产业保障措施476

(三)第三产业保障措施478

第一部分 辽宁工业经济基本特点484

一、工业经济基础较好484

二、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485

三、工业经济效益偏低485

四、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485

第二部分 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与分析486

一、工业经济竞争力内涵界定486

二、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与比较486

三、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505

第三部分 提升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510

一、提升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基本思路510

二、提升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对策512

主要参考文献520

附表523

一、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579

1.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标准579

2.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总体评价579

3.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分类状况580

二、辽宁工业经济特点及对竞争力影响585

1.辽宁工业经济的特点585

2.对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影响586

三、辽宁工业主导产业的定位589

1.装备制造业589

2.原材料工业591

四、辽宁工业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92

1.工业化基本规律592

2.工业产品价值链变动趋势593

3.GNP与GDP模式比较593

五、提升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对策594

1.产业组织调整594

2.企业组织调整595

3.政府职能转变596

主要参考文献597

后记6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