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 郭预衡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39405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2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秦汉文学3

第一章 秦汉文学总论3

第一节 秦统一后的文学3

一 秦统一后的中央集权3

二 秦统一后的文化专制4

三 刻石之文与诏令奏议5

第二节 汉初文学5

一 汉初无为之治5

二 汉初分封之制7

三 汉初崇尚楚文化8

四 汉初文学概貌9

第三节 武帝时代的文学10

一 武帝时代的空前统一与强盛10

二 文化繁荣与思想一统12

三 武帝时代文人与文学的基本特征13

第四节 西汉后期文学16

一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16

二 王莽托古必制与古文学派兴起17

三 西汉后期的文学特征18

第五节 东汉前期文学19

一 东汉前期政治状况19

二 东汉前期思想统治的强化20

三 东汉前期学术与文学的分化21

第六节 东汉后期文学23

一 东汉后期的社会危机23

二 文人的信仰危机与行为、心理的自我调整25

三 汉末文学的转变28

第二章 秦统一后的文学31

第一节 秦文学的特征及其历史土壤31

一 狭隘的实用观念与秦文学31

二 严酷的文化专制与秦文学33

三 畸形的自大心理与秦文学35

第二节 刻石之文36

一 刻石文的产生36

二 刻石文的征实与虚美37

三 秦刻石的文体与风格38

第三节 诏令奏议之文39

一 秦代君臣的诏令奏议之文40

二 李斯文风的转变40

第四节 秦之佚文43

第三章 汉代论说散文45

第一节 汉初论说散文45

一 贾山45

二 贾谊47

三 晃错53

四 藩国待臣之文57

第二节 经学文风的兴起63

一 经学文风63

二 《淮南子》与《盐铁论》74

三 司马相如81

四 杨王孙与杨恽83

第三节 复古文风84

一 刘歆85

二 扬雄86

第四节 复古文风的反拨90

一 桓谭91

二 王充与《论衡》92

第五节 汉末清议文章98

一 王符98

二 崔寔99

三 仲长统100

第四章 汉代史传文学103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103

一 司马迁的生平103

二 关于《史记》110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史学精神116

一 《史记》的会通精神116

二 《史记》的实录精神122

三 《史记》的批判精神124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价值133

一 《史记》人物形象的创造133

二 《史记》的叙事特点137

三 《史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139

四 《史记》的抒情性140

五 《史记》的文章风格和语言艺术142

第四节 《史记》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影响144

第五节 班固与《汉书》147

一 班固的家世、生平与思想147

二 《汉书》的成书151

三 《汉书》与《史记》的比较154

第五章 汉代赋体文学161

第一节 赋体性质与赋称来源161

一 赋义之一:时空铺衍161

二 赋义之二:不歌而诵162

三 赋称始于战国后期163

第二节 汉初骚体赋及其流变163

一 汉初骚体赋163

二 骚赋变体168

三 骚赋的规范化170

第三节 赋体文学的代表——散体赋172

一 散体赋的文体构成172

二 汉代主要的散体赋作家173

三 散体赋的艺术特征193

第四节 汉末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204

一 张衡204

二 蔡邕205

三 赵壹207

第六章 汉代诗歌209

第一节 汉代乐府民歌209

一 关于乐府209

二 乐府民歌的内容216

三 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228

第二节 汉代文人诗歌233

一 庙堂诗歌233

二 楚歌诗234

三 文人四言诗235

四 文人杂言诗238

五 汉末文人五言诗的兴起239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242

一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243

二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内容245

三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250

四 《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和影响256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263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总论263

第一节 建安文学263

一 汉末中央集权政治的崩溃263

二 汉末文人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的转变265

三 建安风骨266

第二节 正始文学270

一 一场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270

二 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272

三 玄学对文学的影响274

第三节 两晋文学280

一 西晋的政治制度281

二 两晋播迁的悲剧283

三 晋世文人的作风与文风284

第四节 晋宋山水田园文学290

一 晋宋迭代与南方政治经济状况290

二 庄园经济与山水田园文学292

三 地理因素与山水田园文学294

四 朝隐之风与山水田园文学295

五 玄言与山水田园文学296

第五节 齐梁陈文学299

一 南朝君臣的精神堕落299

二 南朝君臣的生活腐朽301

三 南朝君臣的文化品位303

四 隶事、声律与宫体304

第六节 北朝文学309

一 十六国时期的文学状况309

二 北魏初期的文学状况310

三 北朝文坛的复兴312

四 南北文学的融合314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成就与贡献315

第二章 建安文学323

第一节 孔融与曹操323

一 孔融323

二 曹操329

第二节 曹丕与曹植337

一 曹丕337

二 曹植343

第三节 建安时期的其他作家352

一 “建安七子”352

二 蔡琰359

第三章 正始文学361

第一节 阮籍与嵇康361

一 阮籍、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361

二 阮籍、嵇康文学风格的异同365

三 阮籍、嵇康之诗366

四 陆籍、嵇康之文373

第二节 “竹林七贤”的其他作家377

一 “七贤”之同377

二 “七贤”之异379

三 向秀《思旧赋》380

第四章 两晋文学382

第一节 太康作者382

一 傅玄与张华382

二 陆机与潘岳386

三 左思392

第二节 南渡诸家398

一 刘琨398

二 郭璞400

三 玄言诗人402

第五章 晋宋山水田园文学405

第一节 田园诗人陶渊明405

一 陶渊明的生平405

二 陶渊明的田园诗408

三 平淡而醇美的诗歌艺术风格414

四 陶渊明的其他诗文416

五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420

第二节 山水诗人谢灵运421

一 谢灵运的生平421

二 谢灵运山水诗的思想特点422

三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424

四 谢灵运的地位与贡献427

第三节 颜延之与鲍照429

一 颜延之429

二 鲍照431

第六章 齐梁陈文学437

第一节 永明诗人437

一 沈约与“永明体”437

二 谢脁与王融440

第二节 梁陈诗人445

一 江淹与吴均445

二 何逊与阴铿448

第三节 宫体诗人450

一 萧氏父子450

二 “徐庾体”455

三 陈叔宝458

第四节 文选与文论460

一 萧统与《文选》460

二 刘勰与《文心雕龙》463

三 钟嵘与《诗品》465

第七章 北朝文学469

第一节 “北地三才”469

一 温子昇469

二 邢劭470

三 魏收472

第二节 庾信与王褒475

一 庾信475

二 王褒481

第三节 北朝三部名著483

一 郦道元《水经注》483

二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485

三 颜之推《颜氏家训》488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492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492

一 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及其成因492

二 南朝乐府民歌的分类494

三 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496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499

一 北朝乐府民歌的构成499

二 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特点500

三 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504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507

第一节 古代小说的产生507

第二节 志怪小说《搜神记》511

一 志怪小说的产生511

二 干宝与《搜神记》513

第三节 志人小说《世说新语》518

一 志人小说的产生518

二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5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