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供应链管理与运筹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供应链管理与运筹
  • 陈鸿,范更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6089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45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运筹学-应用-物资供应-物资管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供应链管理与运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部分 供应链管理概论2

第1章 供应链管理与发展趋势2

1.1 供应链管理概念与相关技术领域2

1.1.1 日本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和见解2

1.1.2 美国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和见解3

1.1.3 日本和美国在供应链管理关注点上的差异5

1.1.4 根据供应链管理业务功能分类法6

1.1.5 根据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物品和时间流动顺序分类法7

1.2 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和教育课题12

1.2.1 日本和其他国家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13

1.2.2 日本和美国的主要企业申请专利特征13

1.2.3 关于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与技术贸易收支概况分析14

1.2.4 从供应链管理专利的竞争力看SCM发展趋势15

1.2.5 从日美欧的非专利文献看竞争力比较16

1.2.6 日美欧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相关的产业政策与今后课题16

1.2.7 美国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相关的政策和模式17

1.2.8 日本与供应链管理相关政策的模式及其课题17

1.2.9 关于日本研究开发实力强项领域的培育问题19

1.2.10 与供应链管理应用相关的教育政策课题充实19

1.3 供应链管理的特性19

1.3.1 供应链定义20

1.3.2 供应链构成与功能21

1.3.3 服务功能和流通渠道22

1.3.4 与市场结构相适应的供应链结构23

1.3.5 供应链管理分类24

1.3.6 供应链管理目标24

1.3.7 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活动26

1.3.8 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变革内容28

1.3.9 广义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29

1.4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与推动主体31

1.4.1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31

1.4.2 供应链管理的推动主体33

1.4.3 供应链企业之间双赢合作关系33

1.4.4 建立向消费者让利的价值链35

1.4.5 供应链管理与其他企业联合体的关系36

1.4.6 企业联合体类型的目标与功能深化37

1.4.7 现代物流管理网络经济性考察38

1.4.8 流通渠道的导向分析39

1.5 与SCM相关软件及其主要功能40

1.5.1 关于供应链整体最佳化走向40

1.5.2 支持SCM软件的技术42

1.5.3 注意ATP和CTP的区别43

第2章 理想供应链管理的思考方法47

2.1 供应链总体最佳化设计47

2.1.1 重新制定营业的经营战略48

2.1.2 确立企业变革的基本目标48

2.1.3 确立供应链管理的宏观构思50

2.1.4 决定企业改革的具体目标54

2.2 建立PDCA循环体系和经营系统调整57

2.2.1 建立PDCA循环体系57

2.2.2 调整经营系统58

2.2.3 通过信息共享掌握客户需求59

2.2.4 加强市场调研能力59

2.2.5 善于预测市场需求风险60

2.3 建立最佳化的流通渠道60

2.3.1 库存管理策略健全化61

2.3.2 缩短供应链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62

2.3.3 改善现金流通状况63

2.4 供应链基本结构设计64

2.4.1 推进供应链事业价值的社会认同64

2.4.2 分析供应链成员现状65

2.4.3 运用框架分析供销联合平台65

2.4.4 捕捉经营环境的变化过程66

2.4.5 明确经营课题67

2.4.6 部门之间供应链战略重建67

2.4.7 主要成本部门决定68

2.4.8 产品周期控制标准制定69

2.4.9 重视采购部门改革69

2.4.10 开展缩短周期业务70

2.4.11 彻底调整物流运输和配送途径70

2.4.12 建立假说和攻克课题72

第3章 供应链管理模式简介73

3.1 快速客户响应法(ECR)及其拓展模式74

3.1.1 快速反应系统(QR)74

3.1.2 快速客户响应法(ECR)75

3.2 ECR法在日本零售业的应用模式77

3.2.1 制造与销售联合体78

3.2.2 日本药品行业的ECR供应链模式79

3.2.3 配送与销售联合体81

3.2.4 日本食品和水产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82

3.2.5 超级市场与货源供应商的供应链模式83

3.2.6 日本日用杂货供应链结构的利弊和课题84

3.3 电器销售商与家电制造商的供应链模式86

3.3.1 一般家电的供应链管理模式86

3.3.2 Dell供应链模式88

3.3.3 IBM关注中小企业成长的营销策略89

3.4 供应商主导型的在库管理模式91

3.4.1 一般自动补充订购模式91

3.4.2 由供应商(卖方)主导型的在库管理模式92

3.4.3 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架构92

3.5 改善成本的供应链架构96

3.5.1 以改善成本为目标的供应链管理模式96

3.5.2 德国企业服务商模式98

第4章 重建供应链的战略与设计实例100

4.1 重建供应链的经营战略分析100

4.1.1 寻求供应链的重要因素间的平衡100

4.1.2 明确部门目标和确定不同功能101

4.1.3 重建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分析102

4.1.4 关于商务平台的分析103

4.1.5 不同业务产品和市场战略分析105

4.2 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要点106

4.2.1 具备全面掌握供应链现状的成员素质106

4.2.2 计划分析、实施和业绩管理107

4.2.3 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108

4.2.4 寻找约束条件解决现实问题109

4.2.5 熟悉不同部门的分析要点109

4.2.6 分析库存管理业务的要点110

4.3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设计实例112

4.3.1 电子产品的制造管理和工程管理的一般模式112

4.3.2 一般电子产品的综合生产支援系统构成114

4.3.3 生产计划子系统功能概要114

4.3.4 工程管理子系统功能概要115

4.3.5 工序管理基本业务流程116

4.3.6 产品质量管理子系统功能概要117

4.3.7 产品合格率管理分析模块功能概要118

4.3.8 产品合格率管理与分析子系统功能概要119

4.3.9 设备管理子系统功能概要121

4.3.10 设备定期检验管理子系统功能概要122

第5章 ERP与发展趋势124

5.1 ERP软件包与功能简介124

5.1.1 ERP软件包与ERP124

5.1.2 ERP软件包的特征126

5.1.3 ERP系统是骨干业务的软件系统127

5.1.4 目前骨干业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129

5.1.5 理想的ERP软件包与现实中的ERP功能的差异130

5.1.6 正确区分ERP、ERP系统与ERP软件包131

5.2 对应变革的企业信息系统133

5.2.1 新时代的企业信息系统ERP133

5.2.2 标准ERP软件包产品的功能模块134

5.2.3 具有代表性的ERP软件包和制造商简介136

5.2.4 关注ERP的真正原因138

5.3 关于ERP优缺点剖析139

5.3.1 软件包优点140

5.3.2 流水账型数据库与业务整合140

5.3.3 经营分析与计数管理资源的最佳整合141

5.3.4 用户/服务器操作环境的魅力142

5.3.5 促进企业办公系统自动化和信息化142

5.3.6 企业制造系统与相关资源系统一体化143

5.3.7 实现无纸化贸易系统及其周边资源的整合144

5.4 商务和业务处理过程变革145

5.4.1 顺应全球化社会的信息系统146

5.4.2 日本企业在引进ERP过程中的特殊课题147

5.4.3 ERP的理念与企业现实的差距148

5.5 ERP的发展趋势148

5.5.1 从MRP到ERP的演变148

5.5.2 ERP软件包的发展动态149

5.5.3 ERP市场及其动向150

5.5.4 ERP系统的目标与课题151

5.5.5 ERP软件包骨干业务内容的变更154

第6章 供应链结构与安全在库的设计准则156

6.1 供应链宏观结构与安全在库的设计准则156

6.1.1 供应链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156

6.1.2 供应链的宏观结构与安全在库的设计准则157

6.1.3 预测精度的改善措施158

6.1.4 企业极限利益核算模式的应用159

6.2 瓶颈方式的界限与约束条件理论159

6.2.1 约束条件理论160

6.2.2 TOC生产率会计163

6.2.3 供应链中的关键商务模块165

6.2.4 JIT模式的利弊165

6.3 其他竞争企业动态与选择战略伙伴165

6.3.1 建立企业独立的竞争地位165

6.3.2 积极扩大供应链和企业领袖角色166

6.3.3 公平地选择合作伙伴167

6.4 各种与SCM相关管理模式的差异点169

6.4.1 关于ERP、VBM与SCM的差异点169

6.4.2 SCP与SCE的关系与利弊169

6.4.3 关注BPR、ERP与SCM的关系170

6.4.4 关于IPR的真实含义170

6.4.5 正确地理解供应链含义170

6.5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SCM宏观结构设计中的应用171

6.5.1 资金流改善过程中的仿真设计准则171

6.5.2 仿真技术与IT策略(Strategies)的关系173

第7章 供应链管理微观结构设计175

7.1 明确供应链改革目标与重点措施176

7.1.1 关于改革方案的筛选176

7.1.2 制定改革重点措施176

7.1.3 改革效果预估与制订执行计划177

7.2 供应链设计顺序177

7.2.1 关于总体程序设计177

7.2.2 计划与执行程序设计177

7.2.3 制订和整合业务计划178

7.2.4 执行系统程序内容和设计179

7.3 供应链管理组织设计标准181

7.3.1 供应链管理组织设计标准181

7.3.2 架构新供应链责任确认182

7.3.3 重建供应键的前期准备183

7.3.4 重建相关企业间的规则184

7.4 供应链信息系统设计步骤184

7.4.1 准确描述信息系统蓝图184

7.4.2 调配与生产等子系统的开发185

7.4.3 物流和销售子系统的架构187

7.4.4 确定信息系统业务范围及其实施准则188

7.4.5 企业内外系统的整合189

7.5 供应链运行基本规则与管理人员培训190

7.5.1 从建立管理制度上保证稳定改革效果190

7.5.2 坚持强制渗透信息系统的手段190

7.5.3 根据供应链模块重组管理机构191

7.5.4 保持管理者重整经营系统的热情191

第8章 大型物流园区规划原则与要点193

8.1 大型物流园区的定义与基本功能193

8.1.1 物流园区的定义193

8.1.2 物流园区的功能193

8.1.3 日本公共物流基地的法律化194

8.2 公共物流基地功能与国土经营195

8.2.1 国土经营与物流行政的关系195

8.2.2 公共物流资本的构成及其课题196

8.2.3 公共流通基地的网络化196

8.3 公共物流基地功能与产业高度化支援197

8.3.1 关于支援中小企业效率化对策198

8.3.2 促进个体营业向集团营业模式转换198

8.3.3 社会性课题的对策199

8.3.4 物流网络架构的支援对策199

8.4 日本公共流通基地的整合现状与课题200

8.4.1 日本公共流通基地的整合与课题200

8.4.2 区域资源的再整合策略201

8.5 公共物流基地与现代物流管理网络架构201

8.5.1 现代物流管理网络的核心条件是公共流通据点201

8.5.2 架构物流网络的课题202

8.5.3 批发专用的物流中心RDC与FDC202

8.5.4 广域物流(配送)中心的设置准则203

8.6 流通基地整合与行政基本课题204

8.6.1 财政的对策204

8.6.2 行政支援一体化和组织化205

第9章 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和基本架构准则206

9.1 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基本功能206

9.1.1 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种类206

9.1.2 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设置目标209

9.1.3 大型配送中心的基本功能209

9.1.4 通过配送中心统一送货所达到的效果211

9.1.5 大型综合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概要211

9.1.6 综合型配送中心的作业内容213

9.2 配送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可行性调研214

9.2.1 总体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214

9.2.2 物流配送中心可行性规划阶段217

9.2.3 系统规划和基本流程设计阶段218

9.2.4 总体规划方案比较与评价阶段220

9.2.5 具体方案设计阶段221

9.2.6 计划实施阶段221

9.2.7 系统测试和验证阶段221

9.3 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的基本资料分析224

9.3.1 现有订货业务的变化趋势分析225

9.3.2 关于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定量化分析227

9.3.3 商品特性分析和储运单位设计228

9.4 物流(配送)中心总体规划的定性化分析229

9.4.1 物流(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简介230

9.4.2 进货、装卸和储存作业231

9.5 进货作业总体规划设计原则231

9.5.1 进货作业系统架构原则232

9.5.2 进货、装卸、储存作业一条龙模式设计准则232

9.5.3 储运作业一体化模式设计232

9.5.4 商品分类、编号和进货标识的国际化和标准化设计准则232

9.5.5 商品分类模式设计准则232

9.5.6 商品编号基本准则232

9.6 商品检验模式设计准则235

9.6.1 商品检验项目内容235

9.6.2 与现代化物流配送模式相适应的检验对策235

9.7 装卸作业规划要点236

9.7.1 装卸作业流程规划的注意事项237

9.7.2 装卸作业标准化和国际化推进238

第10章 综合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设计准则239

10.1 货物配送中心作业计划制订239

10.1.1 拟配送物品概况调研239

10.1.2 配送部门业务量决定239

10.1.3 制订每周配送量239

10.1.4 作业时间表制订240

10.1.5 中转进货传送带数量计算241

10.1.6 商品检验区设计242

10.1.7 商品检验能力设计242

10.2 商品储存管理作业流程设计准则243

10.2.1 储存模式设计243

10.2.2 储存作业规划244

10.2.3 储存位置指定原则245

10.2.4 储存管理衡量指标246

10.2.5 商品管理策略的规划准则247

10.2.6 订货经济批量确定准则249

10.2.7 储存决策因素分析249

10.2.8 常用库存补充模式250

10.3 商品盘点作业流程设计准则251

10.3.1 商品盘点作业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251

10.3.2 盘点作业程序和结果分析252

10.3.3 关于盘点结果的评价指标254

10.4 货物分拣作业流程设计准则255

10.4.1 分拣作业流程的规划准则255

10.4.2 典型分拣作业系统的核心功能256

10.4.3 分拣效率分析257

10.4.4 商品分拣补充作业流程的设计准则261

10.5 与配送业务相关的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功能264

10.5.1 分拣信息表达方式264

10.5.2 订单的信息处理265

10.6 发货作业和配送作业流程的设计267

10.6.1 发货作业流程的设计267

10.6.2 配送作业流程的设计268

第11章 大型物流中心信息与信息管理系统架构273

11.1 物流中心信息与信息管理系统架构273

11.1.1 信息系统架构步骤273

11.1.2 信息系统概要设计274

11.2 中转型物流中心的信息系统283

11.2.1 综合型中转物流中心的信息相关图283

11.2.2 中转型物流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基本准则286

11.3 库存型流通中心的信息系统296

11.3.1 库存型物流中心的信息相关图296

11.3.2 库存型物流中心的进货准备信息功能297

第2部分 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302

第12章 运筹学与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工程302

12.1 运筹学在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302

12.1.1 运筹学的特点302

12.1.2 运筹学的研究范畴和发展趋势303

12.1.3 运筹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未来304

12.2 生产系统工程学的基础理论310

12.2.1 系统手段和系统工程310

12.2.2 复杂系统科学的应用领域310

12.3 层次分析法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311

12.3.1 AHP分析法的原理313

12.3.2 区分信息等级极限能力的标度CR314

12.3.3 AHP的层次模型架构315

12.3.4 AHP的计算方法316

12.3.5 利用AHP法进行多目标评价和决策的实例317

第13章 贮存理论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321

13.1 贮存概念在物流领域中的表现321

13.1.1 贮存的基本概念321

13.1.2 贮存论的基本定义和概念322

13.1.3 贮存论需要解决的问题323

13.2 常见的确定性贮存模型及其实例324

13.2.1 经济订购批量模型及其实例324

13.2.2 定点订货模型327

13.2.3 交货期短与缺货需补足模型330

13.2.4 交货期长与缺货需补足模型333

13.2.5 允许价格折扣的贮存模型336

13.3 随机性贮存模型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338

13.3.1 随机性贮存策略的基本求解方法339

13.3.2 定期定量订货策略的分析341

13.3.3 需求为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贮存策略特征345

13.3.4 双堆法——(s,S)型贮存策略346

13.3.5 完全随机离散型的贮存策略352

13.3.6 ABC堆放法353

13.3.7 某些特殊类型的贮存模型354

第14章 排队论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356

14.1 排队论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356

14.1.1 排队现象及其物流成本和服务质量的关系356

14.1.2 排队论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特征357

14.1.3 排队系统的基本模式简介361

14.2 排队系统的实例分析370

14.2.1 标准的M/M/1模型(M/M/1/∞/∞)370

14.2.2 M/M/1/∞/∞系统运行指标计算374

14.2.3 M/M/c/∞/∞标准模型376

14.2.4 M/M/c型系统和c个M/M/1型系统效率比较379

14.2.5 其他排队系统实例380

14.3 排队系统的随机模拟法和系统最优化387

14.3.1 具有特殊需求的排队系统388

14.3.2 排队系统的随机模拟法简介391

14.3.3 排队系统的最优化问题和求解思路394

第15章 图论与大型物流园区(基地)的规划399

15.1 最短配送线路设计399

15.1.1 设备更新问题399

15.1.2 最佳配送线路的设计401

15.2 网络规划法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407

15.2.1 网络图及绘制407

15.2.2 关键路线与网络时间410

15.2.3 具体应用举例414

第16章 动态规划法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419

16.1 动态规划法与配送线路设计419

16.1.1 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活动特点419

16.1.2 动态规划法的基本思路420

16.1.3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422

16.2 动态规划法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424

16.2.1 资源分配问题425

16.2.2 资源分配的动态规划基本方程427

16.2.3 生产计划与库存问题430

16.2.4 物流配送线路的组合优化问题434

16.2.5 动态规划法在物流领域中的其他应用436

参考文献4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