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7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展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2007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展望](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1719660.jpg)
-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98956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57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787页
- 主题词:财政-研究报告-中国-2007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07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展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财政经济运行分析3
1 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分析3
1.1 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3
1.2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及原因30
2 中国财政收支分析43
2.1 2005年财政收支回顾43
2.2 2006年财政收支分析53
3 国债运行的分析与展望66
3.1 2006年国债发行情况分析66
3.2 2006年国债流通情况分析77
3.3 2007年国债市场运行展望89
4 中国财政经济发展展望96
4.1 我国经济增长仍将维持原来的轨迹,财政收入的增速将趋缓96
4.2 2007年物价水平仍将小幅上升99
5 中国财政计量经济模型运行分析101
5.1 财政收入计量经济模型102
5.2 财政支出计量经济模型的设计103
5.3 中国财政计量经济模型运行结果分析106
5.4 中国财政及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含对重要财税指标在“十一五”期间的预测)130
第一编结束语 适应增长方式转变的我国财政经济运行分析及展望142
第二编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49
6 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的改革149
6.1 经济体制转型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关系和理论基础149
6.2 经济体制改革后作为过渡体制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154
6.3 从“分灶吃饭”体制的制度缺陷看分税制的合理性167
7 我国财政分税制的运行分析174
7.1 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174
7.2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的主要成效176
7.3 分税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78
7.4 完善分税制的对策措施190
8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95
8.1 财政转移支付理论概述195
8.2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200
8.3 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209
8.4 对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想224
第二编结束语 财政分权中各级政府权责的对等化与规范化231
第三编 财政收入管理体制改革241
9 税收管理体制改革241
9.1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241
9.2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问题分析248
9.3 改革和完善税收立法体制251
9.4 改革和完善税收行政体制259
9.5 改革和完善税收司法体制264
10 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268
10.1 非税收入的界定与中国非税收入规模269
10.2 中国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沿革278
10.3 非税收入的效率分析284
10.4 中国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290
11 政府债务管理体制298
11.1 国债余额管理制度298
11.2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约束机制309
11.3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监督与干预机制:欧盟的经验315
11.4 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自我约束机制321
12 建立与完善我国地方税收管理体制328
12.1 我国地方税收管理体制的建立328
12.2 我国地方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330
12.3 我国地方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334
第三编结束语 严格收入管理 规范收入体制343
第四编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351
13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制改革351
13.1 我国传统的国库支付管理体制及其弊端351
13.2 现代国库支付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354
13.3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358
13.4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制架构364
13.5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制的优化研究370
14 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改革377
14.1 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概述377
14.2 我国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385
14.3 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399
14.4 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406
15 税式支出管理体制改革423
15.1 我国税式支出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425
15.2 我国税式支出体制改革的历程430
15.3 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效益评价436
15.4 我国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改革框架443
15.5 我国完善税式支出管理体制的配套措施450
16 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评价455
16.1 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的沿革456
16.2 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461
16.3 构建财政支出管理系统的一般分析472
16.4 深化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考478
第四编结束语 建立以提高效益为宗旨的财政支出体制490
第五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497
17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回顾497
17.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497
17.2 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505
17.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507
18 营利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511
18.1 营利性国有企业的总体概况512
18.2 国有企业近些年来的改革举措525
18.3 国有企业改革尚待深入545
18.4 营利性国有企业改革的展望560
19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565
19.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现状和代表性观点566
19.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578
19.3 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简要评述586
20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分析593
20.1 美国国有资产管理593
20.2 英国国有资产管理611
20.3 法国国有资产管理616
20.4 日本国有资产管理625
20.5 德国国有资产概况631
20.6 意大利国有资产概况635
20.7 瑞典、新加坡和加拿大的国有资产管理639
第五编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648
第六编 财政管理体制的政治法律架构研究648
21 不同政治法律背景下财政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653
21.1 分权制和集权制的优劣比较656
21.2 多国财政体制比较分析660
21.3 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681
22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政治构架研究686
22.1 集权型政治构架的由来及其缺陷(1978年前)688
22.2 政治权力构架规范化时期(1978~1982年)691
22.3 制约性权力构架探索时期(1983~1992年)695
22.4 制度化分权政治构架时期(1993年后)703
22.5 小结:走向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构架演变710
23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法律框架研究712
23.1 财政管理体制法律框架概述712
23.2 我国现行财政法律框架存在的问题716
23.3 我国财政立法体制的完善722
23.4 小结732
第六编结束语 适应政治法律制度革新的财政管理体制创新734
参考文献740
图1—1 2002~2006年GDP总值和增长率季度比较4
图1—2 2002~2006年三次产业增长率季度比较4
图1—3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化5
图1—4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工业产销率6
图1—5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及增长率7
图1—6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及增长率8
图1—7 2005年1月~2006年1月城镇固定投资额及增长率9
图1—8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城镇固定投资分类增长率9
图1—9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我国对外贸易情况11
图1—10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13
图1—11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城市、县、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14
图1—12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各项物价指数变化趋势16
图1—13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沪深指数增长趋势18
图1—14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我国股市总市值变化趋势19
图1—15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我国股市筹资金额变化趋势19
图1—16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我国股市股票成交金额变化趋势19
图1—17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M0、M1、M2增长趋势24
图1—18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百日元兑人民币期末加权平均汇率26
图2—1 1996~2006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及GDP增长率44
图2—2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增收构成45
图2—3 财政收入与支出占GDP比重趋势48
图2—4 1996~2005年财政支出与GDP增长关系49
图2—5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变化趋势50
图2—6 中央财政赤字51
图2—7 2006年1~10月份国家财政预算同比增长情况56
图3—1 2001~2006年每年国债发行次数71
图3—2 2001~2006年记账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的比重72
图3—3 2006年1年期至10年期记账式国债发行利率走势75
图3—4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指数80
图3—5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债券结算量比重81
图3—6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年初和年末国债收益率曲线86
图5—1 中国重要财税指标“十一五”期间运行轨迹预测132
图10—1 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财政收入、GDP增长速度比较分析277
图10—2 成本补偿收入的效率分析288
图10—3 矫正性收入的效率分析289
图11—1 各财政年度末的美国国债实际余额与国债限额301
图11—2 “欧盟各成员国债务的监督与干预机制”流程图319
图11—3 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年末债务余额325
图13—1 财政资金支付程序353
图13—2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366
图14—1 政府采购管理职权的配置与制衡408
图15—1 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的关系427
图18—1 2003年与1998年国有企业户数示意图513
图18—2 中央企业的整合518
图20—1 英国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模式614
图22—1 中国的国家与社会转型689
表1—1 2005年末~2006年11月末沪深股市主要股指涨跌情况一览20
表1—2 2005年末~2006年11月末A、B股市场主要指标情况一览21
表1—3 截至2006年12月1日沪市2006年IPO情况一览22
表2—1 1996~2005年财政收入状况44
表2—2 1996~2005年财政支出状况47
表2—3 1996~2005年财政赤字状况51
表2—4 1996~2005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差额状况53
表2—5 2006年全国和中央财政预算安排54
表2—6 2006年1~10月份全国财政完成情况55
表2—7 2006年1~10月份国家财政分项目支出状况58
表3—1 2005年和2006年财政收支及债务数据比较68
表3—2 1996年至2006年国债发行量和余额及其增幅68
表3—3 2006年记账式国债发行一览69
表3—4 2006年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式国债发行一览70
表3—5 2004年至2006年3年期、5年期和7年期记账式国债发行分布73
表3—6 2005年和2006年凭证式国债利率76
表3—7 2006年证券交易所国债交易额77
表3—8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交易规模82
表3—9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累计换手率84
表3—10 1年至7年关键期限收益率86
表3—11 10年至30年关键期限收益率87
表3—12 2006年商业银行国债柜台市场交易品种换手率89
表3—13 2006年我国全部债券市场结算额95
表5—1 2006~2007年中国财政及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130
表5—2 中国重要财税指标“十一五”期间运行轨迹预测132
表6—1 1985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表157
表6—2 1985年中央和地方支出划分表158
表6—3 1980年以来财政体制变化一览161
表6—4 中国财政各项参数变化163
表6—5 中国中央财政收支和地方财政收支比重164
表6—6 中国地区间财政转移(1981~1991)165
表6—7 1988~1993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对比168
表6—8 1980~1989年各国集权程度的变化169
表7—1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177
表7—2 中国各级政府主要支出责任的基本概况179
表7—3 2004年中央地方分项目财政支出数额及比重180
表7—4 2002年中央省地市县四级部分项目支出划分181
表7—5 地方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181
表7—6 分税制前后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净转移情况184
表7—7 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及比重187
表7—8 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与非税收入的比重188
表7—8 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193
表8—1 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200
表8—2 1994~2004年期间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总规模情况210
表8—3 1996~2001年中央转移支付结构及比重212
表8—4 2004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及比重213
表8—5 2004年财力性转移支付结构及比重214
表8—6 2000~2004年中央可支配收入及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216
表8—7 2001~2005年东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218
表8—8 2001~2005年东西部地区GDP增长率219
表9—1 中央下放税收权限的具体内容243
表9—2 中央回收税收权限的具体内容243
表9—3 1977年税收管理权限在部门间的划分244
表9—4 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246
表9—5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间税权的纵向分配254
表9—6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间税种划分255
表10—1 我国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规模274
表11—1 2006年我国中央财政国债余额与限额299
表11—2 美国国会计算国债余额上限的方法302
表11—3 国债管理模式305
表11—4 2003年末美国国债总余额与净余额308
表11—5 制度型管理的几种做法313
表11—6 中国与欧盟的类似之处316
表11—7 近年来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317
表11—8 各成员国拥有的票数构成320
表11—9 美国各州对发行债券的限制类型322
表12—1 2005年部分地方税种收入占地方税收入的比重332
表12—2 1999~2005年我国地方税收入及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332
表12—3 地方各项税收收入总量及结构表337
表18—1 2003年与1998年国有企业户数比较512
表18—2 2003年与1998年国有企业资产结构513
表18—3 2006年中央企业(159户)生产经营情况514
表18—4 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的经济效益(与2004年的比较)516
表18—5 2005年全球500强之13家中央企业排名517
表18—6 2004年度与2005年度中央企业总体经营业绩指标519
表18—7 2004年度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结果表520
表18—8 2005年度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结果表520
表18—9 2006年1031户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的经营业绩521
表18—10 四川省国有企业三种重组方式522
表18—11 2004年江西省监管4户企业的资产份额以及经营业绩523
表18—12 中国证监会《管理办法》和国资委《试行办法》比较531
表18—13 对价方案的六种方案及思路541
表20—1 TVA与Fannie Mae、Freddie Mac(二者均为政府发起企业)的比较607
表20—2 第三次国有化运动前后的一些数据对比618
表20—3 法国雷诺公司董事会组成621
表20—4 法国国有公司领导层的产生方式622
表20—5 特殊法人分类举例628
表21—1 1980~1989年前南斯拉夫财政集中度变化情况(%)662
表21—2 1989年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的国际比较(%)662
表21—3 前南斯拉夫各共和国自治省人均GNP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比较664
表21—4 各世界主要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差距的国际比较665
表21—5 1902~1973年联邦和地方各类税收在各级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668
表21—6 1977年美国财政转移支付支出项目及所占百分比(%)669
表21—7 前苏联军费支出及占世界总军费支出的百分比674
表21—8 世界和前苏联人口平均军费支出比较674
表21—9 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投资的百分比(%)675
表21—10 前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675
表21—11 法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680
表22—1 1987年、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试验区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