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王郁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王郁昭
  • 柏晶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ISBN:978780234058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456页
  • 主题词:王郁昭-生平事迹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王郁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子1

第一章 少年立事(1926~1944

一、富家子弟选择了革命道路10

二、在战乱年代求学11

三、年轻的小学校长13

四、冲过鬼子的火网13

第二章 战争洗礼(1945~1949

一、东海整风18

二、接管威海学校20

三、针锋相对的一场斗争21

四、在威海市武工队里23

五、合庆村的生死较量24

六、回避到濮阳27

七、第一次听陈毅司令员讲话29

八、第一次见到朱德总司令31

九、编入华野先遣纵队32

十、参加豫东战役34

十一、进入大别山37

第三章 教育生涯(1949~1970

一、渡江到芜湖42

二、接管芜湖文教事业43

三、回答不出周总理的提问46

四、选派到安徽大学47

五、解放后第一个教授自杀事件49

六、一位学生的多舛命运50

七、院系调整,引进教授51

八、安大校长的党籍问题52

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三反”运动全面展开53

十、考进中央马列学院55

十一、与巢湖姑娘永结连理58

十二、熟读马列经典原著60

十三、中组部的短暂时光61

十四、任安徽师院教务长63

十五、向康生汇报学校“反右”情况64

十六、毛泽东、刘少奇相继视察芜湖66

十七、在全国科技展览会上68

十八、奉调省科委70

十九、中央部署农村整风整社运动72

二十、工作队到了祁门75

二十一、曾希圣与“责任田”76

二十二、“责任田”的重大意义79

二十三、参加省委“反修”理论小组和“四清运动”81

第四章 “文革”岁月(1966~1970

一、“三家村”在安徽的代表84

二、“自我检查”变成了“作大报告”86

三、科学实验的认识论意义88

四、一本“狂热鼓吹人性论”的小册子90

五、要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批倒批臭”95

六、“牛鬼蛇神”大队长96

七、“无情斗争,残酷打击”97

八、两次被“打倒”,两次被“解放”99

九、“扫地出门”当农民104

第五章 全椒五年(1970~1975

一、“来了个文人,不懂农业”110

二、引进优良品种,兴科学种田之风112

三、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115

四、繁育水杉,炮打松毛虫118

五、根治滁河121

六、驷马山人声鼎沸122

七、大弯取直,小弯就势123

八、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125

第六章 农村改革风云(1976~1982

一、上调滁州130

二、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大调查132

三、万里入主安徽138

四、尊重生产队自主权141

五、《省委六条规定》诞生的前后143

六、百年不遇的大旱151

七、省委决定“借地渡荒”156

八、三个“秘密武器”158

九、包产到组的兴起176

十、部长的陷阱179

十一、“张浩来信”发表以后183

十二、“报社是不会管饭吃的”187

十三、大包干到户在小岗村诞生192

十四、为农业大包干到户报户口204

十五、风云突变223

十六、蚌埠会议227

十七、芜湖会议228

十八、巢湖会议230

十九、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231

二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不动摇234

二十一、邓小平讲话了,大包干终于报上了“户口”236

二十二、一篇流传甚广的讲话稿239

二十三、五篇调查报告呈送万里244

二十四、中共中央1982年一号文件诞生245

二十五、尊重实践权威,肃清极“左”流毒248

二十六、实践的回答:三年三大步253

第七章 扬子冲击波(1979~1982

一、扬子电扇258

二、扬子电视机259

三、扬子电冰箱260

四、开国内先河,集资办纺织厂260

第八章 文教事业的复兴(1979~1982

一、再现琅琊神韵266

二、念念不忘高等教育271

三、平地办起滁州技校273

四、农村群众文化的兴起275

第九章 出任省长(1982~1987

一、第一次见到耀邦同志284

二、出任安徽省省长289

三、要把安徽经济搞上去291

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292

第十章 奉调晋京(1988~2005

一、从农研室到发展研究中心340

二、民工潮的兴起和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成立343

三、打工创业的两个飞跃347

四、“5%”存在的弊端354

五、《意见》直接呈送中央领导358

六、解开企业资金供求中的四个“结”361

七、关于农民的“隐形负担”和“虚增收入”问题365

八、爱的延伸,走上关爱扶贫公益事业岗位370

九、打水窖,搬石造田,建房搭屋371

十、深化改革,推进基金会的体制创新374

十一、告别职业生涯383

附录388

之一:正确对待小生产和家庭经济388

之二:正确对待农民跨区域流动390

之三: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减轻农民精神压力398

之四:以史为鉴——土地流转不能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402

之五:农民充分就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08

之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415

后记423

参考文献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