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读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1732196.jpg)
- 韩裕峰,王德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ISBN:780140550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公法-法的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走近科学与技术3
第一章 永无止境的科学3
第一节 科学的内涵、特征与分类3
一、科学的概念3
二、科学的特征4
三、现代科学的分类5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动力6
一、社会实践是科学发展的动力7
二、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8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10
一、科学的进化与革命11
二、科学的分化与综合13
第二章 改变世界的技术16
第一节 技术的内涵、特征与分类16
一、技术的起源16
二、技术的概念17
三、技术的特征18
四、现代技术的分类19
第二节 技术发展的动力20
一、技术系统内部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20
二、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21
第三节 技术发展的模式22
一、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22
二、技术发展的具体形式24
第四节 技术与科学25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25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26
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6
第三章 科学精神28
第一节 科学精神及其内涵28
一、求真精神29
二、理性精神29
三、求实精神29
四、创新精神29
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作用和功能29
一、科学精神对科学发展的作用30
二、科学精神的社会功能30
三、科学精神在科研活动中的体现32
第三节 弘扬科学精神36
一、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36
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38
第四章 科学方法42
第一节 科学方法的内涵及其作用42
一、科学方法的内涵42
二、科学方法的作用43
第二节 科学方法的基本内容48
一、科学研究的经验方法48
二、科学研究中的理性思维方法49
三、科学理论评价方法50
第三节 科学方法的应用及其启示50
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对科学方法的应用51
二、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对科学方法的应用53
第五章 科学决策55
第一节 科学决策的基本理念55
一、科学决策的概念55
二、科学决策的基本理念56
第二节 科学决策的思想方法57
一、辩证思想方法57
二、系统思想方法61
三、信息方法68
第三节 科学决策的基础条件71
一、管理信息系统71
二、知识管理系统72
三、专家咨询系统73
四、决策支持系统74
第二篇 科学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81
第六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8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古代文明81
一、原始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时期(公元前4000年以前)81
二、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时期(公元前4000年~16世纪前)82
第二节 近代科技革命及其影响86
一、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86
二、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87
三、近代技术的主要成就90
四、近代科技革命的影响92
第三节 现代科技成就与科技发展中心的转移93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93
二、20世纪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94
三、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及启示98
第七章 当代科学前沿101
第一节 当代科学的基础理论101
一、量子论101
二、相对论102
三、信息论105
四、基因论106
五、结构论107
第二节 当代科学的前沿问题107
一、物质结构之谜108
二、宇宙起源109
三、生命起源109
四、智力的起源和进化110
五、复杂性问题111
第三节 科学的未来走向113
一、基础科学在21世纪的发展走向113
二、科学发展需将认识论、方法论和功能论结合起来114
三、科学工作者需要创新精神115
四、科学技术的威力及其局限性115
第八章 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117
第一节 高新技术的含义和特征117
一、高新技术的含义118
二、高新技术的主要特征118
第二节 高新技术的主要领域120
一、信息技术121
二、生物技术123
三、新能源技术126
四、新材料技术130
五、空间技术133
六、海洋技术137
第三节 高新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39
一、高新技术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39
二、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140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化142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142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途径143
第九章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147
第一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147
一、科学技术发展加速化147
二、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148
三、科学技术发展日益国际化、全球化150
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一体化151
五、原始性创新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155
第二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156
一、向微观世界深入发展156
二、向研究人脑高级功能、揭示智能的本质方向发展157
三、向宏观整体研究发展157
四、向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广泛应用的领域发展157
五、向人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的方式发展157
六、向非平衡、非线性、复杂系统等研究领域发展158
第三节 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科技需求158
一、当代世界科技创新呈现出十大趋势159
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对科技产生十大需求160
第三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165
第十章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165
第一节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65
一、英国165
二、美国166
三、日本168
第二节 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169
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169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影响170
三、科学技术对经济结构的影响171
第三节 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74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国际化奠定了基础174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175
三、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国际化的进程175
第四节 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现实状况176
一、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176
二、我国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77
三、制定和完善科技政策178
第五节 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的核心作用179
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179
二、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180
三、对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80
四、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181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183
第一节 科技发展与社会文明183
一、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文明183
二、工业科技革命与工业文明185
三、信息科技革命与现代文明186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综合国力188
一、综合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188
二、科技力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作用189
三、提高国家科技力的战略措施190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构建和谐社会192
一、和谐社会的涵义及其重要性192
二、科学技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193
三、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95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197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197
一、环境污染197
二、生态失衡201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资源问题204
一、自然资源问题204
二、人力资源问题205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206
一、现代科技对伦理道德的影响206
二、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伦理问题207
三、正确认识现代科技带来的新的伦理问题209
第十三章 科技立法与科技政策211
第一节 科技立法211
一、科技法的含义211
二、科学技术和法律的关系212
三、科技法的基本属性213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科技法制214
五、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立法217
第二节 科技政策218
一、科技政策的含义及其发展218
二、科技政策的作用与功能218
第三节 发达国家科技政策导向及其启示220
一、适时制定国家科技战略规划220
二、国家政策促进产业发展221
三、全力追求知识与技术创新223
四、注重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225
第四节 我国的科技政策体系与科技体制226
一、科技政策体系的完善226
二、科技体制改革的沿革227
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我国科技体制228
第四篇 科学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国家233
第十四章 科学发展观233
第一节 发展观的进化233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235
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235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236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237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239
第三节 指导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40
一、揭示了“为什么发展”240
二、明确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241
三、回答了“怎样发展”242
第四节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242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243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243
第五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244
一、实现五个转变244
二、抓住三个着力点245
三、搞好五大关系246
第十五章 科教兴国战略248
第一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248
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理论基础249
二、以“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为思想保证250
第二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依据251
一、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直接反映251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251
三、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措施252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252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252
六、缩短与发达国家距离的必然选择252
第三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和目标253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涵253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目标253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254
一、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254
二、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54
三、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55
四、必须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255
第五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应处理好的主要关系255
一、正确处理“科教兴国”和“国兴科教”的关系255
二、正确处理科技和教育的关系256
三、正确处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257
四、正确处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258
五、正确处理经济和科技、教育的关系259
第十六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260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260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定义260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261
第二节 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战略262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263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264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措施271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技支撑273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证273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技工作目标274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技工作重点内容275
第四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处理好的主要关系278
一、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278
二、处理好经济增量与自然资源存量的关系278
三、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278
四、处理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279
第十七章 全民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国家280
第一节 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280
一、自主创新的涵义280
二、自主创新的目标和战略重点283
三、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284
四、正确处理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几个关系285
第二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287
一、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288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288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内容289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和要求290
第三节 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292
一、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292
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293
三、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294
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是政府推动实施的社会行动294
附录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296
一、前言296
二、方针和目标297
三、主要行动298
四、基础工程301
五、保障条件305
六、组织实施306
附录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307
一、序言312
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313
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315
四、重大专项326
五、前沿技术327
六、基础研究331
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335
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339
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42
十、人才队伍建设344
参考文献347
后记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