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百年北京中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百年北京中医](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1755645.jpg)
- 谢阳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1106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266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1296页
- 主题词:中医学-医学史-史料-北京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百年北京中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清末时期3
第一章 宫廷医学及其学术传承3
第一节 太医院与医事管理3
一、太医院溯源3
二、清代太医院5
第二节 御药房与药事管理12
一、御药房溯源13
二、清末御药房16
第三节 御医及其学术特点17
一、御医简介17
二、御医治疗的难处21
三、御医的学术特点与学派思想22
第四节 宫廷医学特色31
一、宫廷大方脉医学特色31
二、清廷“上驷院绰班处”骨科特色32
参考文献32
第二章 民间的医药机构及改良35
第一节 医学机构及改良35
一、设立医学研究会35
二、设立施医局和诊所36
三、设立医学传习所37
四、设立医学堂37
第二节 中药铺37
一、百年老号中药店37
二、同仁堂药店37
参考文献39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与医药管理40
第一节 医药管理机构及法规40
一、巡警部卫生科及民政部卫生司40
二、内城巡警总厅、外城巡警总厅卫生处41
三、医药卫生法规51
第二节 医学教育——医学堂54
一、北京医学专门学校54
二、太医院新医学馆55
三、师承相授教育56
第三节 结语57
参考文献59
第二篇 中华民国时期65
第四章 医事管理65
第一节 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药的斗争65
一、北洋政府时期北平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药的斗争65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中医界反对“废止国医”的斗争75
第二节 执业中医考试80
一、中华民国早期的中医考试81
二、反击“废止国医案”后的中医考试81
三、反击“废止国医案”胜利后的几次重要考试82
四、日伪时期北平中医考试85
五、抗战胜利后的中医考试88
六、中医考试的意义91
参考文献91
第五章 北平中医医疗94
第一节 北平中医医疗的主要特点94
一、中医医院明显少于西医医院94
二、中医医生与西医医生数量的比较99
三、中医医疗在北平地区占绝对的主导地位102
第二节 北平中医医疗机构105
一、中医医疗机构的特点106
二、部分中医医院简介107
第三节 北平中医在西医医院的从业状况和作用110
一、北平回民医院110
二、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111
第四节 北平中医在防疫中的作用113
一、北平中医在民国早期防疫中的作用114
二、中医药人员在防疫方面的作用115
参考文献118
第六章 北平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120
第一节 内科的发展120
一、温病学的发展121
二、经方学说的发展125
三、诊法的研究与发展127
四、杂病辨证论治的发展128
五、用药的发展139
六、主要医著丰富了中医文献宝库143
七、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148
第二节 外科的发展158
一、对中医外科做出贡献的知名医家158
二、外科病治疗的进步160
三、外用药物的特色165
第三节 妇科的发展166
一、主要对中医妇科有贡献的医家166
二、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研究的发展167
三、接生婆在妇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172
四、中医节育及流产在妇科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173
第四节 儿科的发展173
一、主要对中医儿科发展有贡献的医家174
二、儿科诊法的进展175
三、儿科的保养护理176
四、辨证论治研究的进展177
五、用药的发展186
第五节 针灸科的发展190
一、对针灸科发展有贡献的针灸医家190
二、针灸科的主要进展特点191
第六节 正骨按摩科的发展195
一、上驷院绰班处医技的继承和发展196
二、少林学派医技的发展198
三、“曹氏按摩”派的创立和发展199
四、其他正骨按摩医家的贡献200
五、骨科的成就和经验200
第七节 肿瘤科的雏形阶段201
第八节 其他分科的发展202
一、眼科202
二、气功科203
第九节 结语203
参考文献204
第七章 中医教育208
第一节 师承相授教育形式对中医发展的影响208
一、北平中医师承相授的主要形式208
二、北平地区中医发展的地位212
第二节 自学成才教育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215
一、自学成才教育的途径215
二、自学成才教育的形式216
三、主要经验220
第三节 中医院校教育在北平中医发展中的作用221
一、中华民国中医院校教育概述221
二、北平国医学院对北平地区中医发展的作用224
三、华北国医学院对北平中医药发展的作用232
四、北平医学讲习会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242
参考文献244
第八章 中医学术团体在北平中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48
第一节 “北京中医学社”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249
一、20世纪20年代初的北京中医学社249
二、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中医学社”250
三、20世纪40年代的“北京中医学社”253
第二节 北平国医职业分会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256
一、北平国医职业分会成立及发展经过256
二、北京国医分会的主要成员介绍257
三、北京国医分会的主要成就258
第三节 “国医砥柱社”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259
一、“国医砥柱社”成立与发展259
二、“国医砥柱社”对北平中医药发展的影响263
第四节 “国医求是月刊社”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264
一、“国医求是月刊社”是民国时期最规范的医药团体265
二、组成月刊社的目的和主要成员265
三、主要成就265
参考文献266
第九章 中医杂志在北平中医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268
第一节 《中国医药月刊》述评269
一、创办机构及人员组成269
二、杂志的主要特色270
三、在北平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72
第二节 《北京医药月刊》述评276
一、《北京医药月刊》部分问题的考证277
二、创刊时得到社会各界和中医界的呼应和支持277
三、主要特点277
四、在北平中医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82
第三节 《国医砥柱》述评285
一、杂志的创办与发展286
二、杂志的主要特色286
三、杂志在中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89
第四节 《国医求是》述评294
一、创刊机构及人员组成294
二、主要特点294
三、在中医药发展史中的作用296
参考文献298
第十章 北平中药业305
第一节 中药的销售与制作305
一、中药的销售305
二、中药的制作307
第二节 中药的研究308
一、中药的传统研究308
二、中药的现代研究308
第三节 结语309
一、北平中医的发展特点309
二、北平中医的主要成就311
三、北平中医在全国中医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311
四、中医发展的主要经验312
五、中医发展史中所应记取的教训312
参考文献313
第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十一章 北京中医医政317
第一节 概述317
一、团结、互学、结合317
二、重点转移、别有成效317
三、中西医并重振兴317
四、继承创新,向现代化迈进317
第二节 中医政策的落实318
一、概要318
二、早期贯彻、落实中医政策的情况320
三、1966~1976年期间贯彻、落实中医政策的情况322
四、拨乱反正后贯彻、落实中医政策的情况323
第三节 中医医政机构327
一、北京市卫生局中医科、中医处的成立327
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成立328
第四节 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工作329
一、早期探索329
二、规范发展330
三、不断提高332
第五节 医疗、教学、科研的管理工作334
一、初创和调整阶段的政策落实334
二、缓慢发展阶段的工作335
三、繁荣发展阶段的政策落实336
第六节 执业中医管理工作339
一、早期阶段(1949~1954)339
二、调整阶段(1955~1958)340
三、缓慢发展阶段(1959~1976)345
四、恢复发展阶段(1977~2000)346
第七节 结语348
一、重视法规建设348
二、加强机构建设348
三、优化人事管理349
四、改善教育管理349
参考文献350
第十二章 北京中医医疗事业352
第一节 概述352
第二节 1949~1955年北京市医疗情况口述史353
一、个体开业353
二、坐堂中医353
三、联合诊所354
四、中医门诊部354
五、中医师参加国家各级医疗教研机构工作354
六、中医的防疫任务356
第三节 1956~1965年期间建立的中医医院356
一、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357
二、北京中医医院363
三、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369
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371
五、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376
第四节 1966~1976年期间建立的中医医院385
一、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385
二、北京市崇文区中医医院391
三、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中医医院396
四、北京市中医药大学院属护国寺中医医院401
第五节 1977~1989年期间建立的中医医院403
一、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404
二、北京市石景山中医医院406
三、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407
四、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410
五、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412
六、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414
第六节 1990~2000年期间建立的中医医院415
一、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415
二、北京市海淀区中医医院418
三、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419
四、北京市丰台区兴隆中医医院421
五、北京市大兴区中医院422
六、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424
七、中国中医院研究院眼科医院426
八、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429
九、北京市延庆县中医医院431
十、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433
十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437
第七节 其他形式的中医医疗机构440
一、综合医院的中医科440
二、民营中医机构457
三、其他形式的中医院462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467
一、中医内科468
二、外科475
三、妇科479
四、儿科481
五、骨伤科483
六、针灸科487
七、按摩科489
八、眼科490
九、中医护理科491
第九节 结语492
一、中医医疗事业的特点492
二、关于北京市中医医疗事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思考498
参考文献500
第十三章 北京中医教育事业502
第一节 概述502
一、北京中医教育创办初期(1949~1965)502
二、北京中医教育缓慢发展期(1966~1976)503
三、北京中医教育恢复期、发展期(1977~2001)503
第二节 北京中医教育管理体系504
一、北京中医教育管理体系的发展504
二、北京各类中医教育的管理506
第三节 政策对北京中医教育的影响508
一、团结中西医的政策508
二、继承、发扬中国医学的政策509
三、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政策510
第四节 北京高等中医教育511
一、北京高等中医教育概述511
二、北京中医药大学512
三、中国中医研究院521
四、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525
五、北京市中医研究所537
六、北京高等中医教育的成就与特色538
第五节 北京中等中医教育540
一、概述540
二、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中医药学校543
三、北京市中医学校544
四、北京市中医药学校549
五、北京中等中医教育的成就、特色与发展550
第六节 北京民办中医教育551
一、概述551
二、私立汇通中医讲习所554
三、民办中医高等学历教育机构——海淀走读大学554
四、中医高等学历文凭考试机构555
五、中医高等教育自考助学机构558
六、北京民办中医教育的成就、特色与发展559
第七节 北京中医成人教育560
一、学历教育560
二、非学历教育564
第八节 结语590
一、北京中医教育的成就与贡献590
二、北京中医教育发展的特点590
三、北京中医教育发展史对今后开展中医教育的启示591
参考文献591
第十四章 北京中医科学研究593
第一节 概述593
一、初创期594
二、缓慢发展期595
三、深入发展期596
四、开放搞活期596
第二节 北京中医药科研的历史追溯597
一、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的先驱598
二、坚持科学研究中医的前辈603
第三节 国家科研规划与北京中医药科研事业607
一、党的中医政策指导北京中医药科研事业607
二、中医中药科技有关管理机构607
三、国家科技规划和计划609
四、科研基金项目616
第四节 北京地区中医科研机构队伍建设618
一、1966年以前建立的中医科研机构619
二、1976年以后建立的中医科研单位622
三、企业创办和民办中医科研机构624
四、国家医学重点实验室625
第五节 北京中医的科研历程627
一、第一阶段——初创期627
二、第二阶段——缓慢发展期637
三、第三阶段——深入发展期647
四、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期658
第六节 结语668
一、方针政策是北京中医科研发展的决定因素668
二、首都的重要地位促使北京成为中医药科研的中心669
参考文献670
第十五章 北京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创与发展671
第一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特点671
一、“中西医会通”的产生与发展时期672
二、中西医结合开创发展时期673
三、北京中西医结合科研取得丰硕成果673
四、浓厚的学术氛围674
五、北京是人才培养和名家辈出的首发之地674
六、北京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稳步发展675
七、北京是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走向国际的桥梁675
第二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历史溯源676
一、清末时期的中西医结合676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中西医结合677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与特点678
一、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形成发展678
二、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特点分析680
第四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术的成长与发展682
一、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和开展临床验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中期)682
二、开展系统观察和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684
三、深化研究和创新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689
第五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就690
一、科研工作日趋深入690
二、科研工作成果丰硕691
第六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692
一、北京中西医结合人才教育的发展分期692
二、北京中西医结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特点703
第七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和机构建设704
一、在综合西医院组建中西医结合研究室或中西医结合科705
二、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及研究所706
三、构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706
四、培养和树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学术带头人707
第八节 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708
第九节 结语709
参考文献711
第十六章 北京中医药学术团体713
第一节 概述713
第二节 北京市中医药学术团体715
一、北京中医药学会715
二、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730
三、北京针灸学会735
第三节 中华中医药学会738
一、学会创立739
二、学术活动740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742
四、培养人才,营造环境743
五、锐意改革,开拓进取744
第四节 中国针灸学会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745
一、中国针灸学会745
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754
第五节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755
一、学会诞生,历史必然755
二、组织机构,日趋完善757
三、学术活动,生机蓬勃758
四、国际交流,走向世界759
五、学术刊物,声誉远扬761
六、名家荟萃,各领风骚763
七、人才培养,队伍壮大763
八、发挥学会职能,承担政府委托工作765
第六节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767
一、民族医药学会成立767
二、学术活动,推动发展769
三、为民族医药健康发展而战770
第七节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771
一、历史悠久、名家荟萃771
二、历经坎坷,知难而进772
三、发愤图强,医史复兴773
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774
第八节 中医药学术团体在中医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774
一、学术是学会的生命所在775
二、学会在促进出人才、出成果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775
三、学会推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的实施776
四、学会是政府的助手和参谋777
五、与时俱进,在改革中求发展778
第九节 结语781
参考文献782
第十七章 北京中医药出版事业的发展783
第一节 概述783
一、健康需求使中医药图书市场逐步扩大786
二、中医政策推动了中医药出版事业发展786
三、北京特殊的地位优势促进了中医药出版事业发展787
第二节 北京中医药图书的出版787
一、中医药图书出版事业的历史回顾787
二、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出版788
三、现代中医药图书的出版793
四、中医药辞书的出版799
五、中医药教材和科普读物的出版802
六、中医药英文图书出版803
七、少数民族医药图书的出版804
八、出土古医籍及其研究性著作的出版805
第三节 北京中医药图书出版机构805
一、近现代中国出版中心的转移805
二、专业性图书出版机构的主导地位806
三、综合性图书出版机构的辅助作用808
四、北京中医药图书出版结构分析811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中医药期刊出版81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药期刊出版回顾81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期刊出版发展历程812
三、办刊历史较长的几种中医药期刊814
四、专科性中医药期刊823
五、教育性中医药期刊827
六、信息类中医药期刊828
七、综合性中医药期刊829
八、基础及管理类中医药期刊830
九、别具特色的中医药期刊832
十、内部发行刊物832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中医药报业的发展833
一、历史悠久的《健康报》834
二、医药专业报《中国医药报》837
三、中医药的专业报——《中国中医药报》838
四、其他报纸简况840
第六节 结语841
一、中医药出版事业发展总结841
二、中医药出版事业发展的思考841
参考文献844
第十八章 北京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845
第一节 概述845
一、全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846
二、北京中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848
三、中医药对外交流机构的建设849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850
一、社会背景考察850
二、北京中医药对外交流851
第三节 建国后北京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853
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853
二、改革开放后(1978~2000)857
第四节 北京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机构的建设880
一、北京地区对外交流与合作机构构成880
二、重要对外交流机构的建设880
第五节 结语883
参考文献884
附录一 20世纪北京中医大事记885
附录二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总览928
一、国家级成果928
二、部级科研成果奖929
三、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奖937
附录三 北京中医名家943
白啸山943
曹锡珍944
陈邦贤948
陈莲舫951
陈慎吾954
崔萃贤957
丁德恩960
丁化民960
董建华963
董万鑫967
杜自明968
方伯屏970
方鸣谦972
方药中974
房芝萱978
冯济卿979
冯泉福981
高凤桐983
关月波986
郭士魁989
哈锐川991
哈玉民993
韩一斋995
胡荫培998
黄坚白1001
黄乐山1002
黄竹斋1005
金厚如1008
金书田1010
孔伯华1012
李介鸣1017
梁保和1020
梁仪韵1022
梁宗翰1025
刘春圃1027
刘道信1030
刘渡舟1031
刘奉五1035
刘辅庭1037
刘寿山1038
卢冶忱1040
卢英华1045
陆石如1048
罗止园1049
马龙伯1050
牛泽华1052
蒲辅周1053
祁振华1056
钱伯煊1057
秦伯未1059
瞿文楼1063
冉雪峰1064
任应秋1068
任徵五1072
沈仲圭1074
施今墨1076
时逸人1083
佟阔泉1085
汪逢春1087
王大经1091
王鸿士1093
王乐亭1096
王鹏飞1100
王仆诚1102
王石清1103
王文鼎1106
韦文贵1109
魏龙骧1111
魏舒和1115
郗霈龄1117
夏寿人1118
萧龙友1121
徐右丞1124
许公岩1125
杨浩如1127
杨济生1129
杨艺农1131
杨子谦1134
姚正平1136
叶心清1140
于道济1143
余无言1144
袁鹤侪1147
岳美中1151
张菊人1156
章次公1159
赵炳南1161
赵绍琴1165
赵树屏1168
赵文魁1170
赵锡武1173
赵心波1176
郑守谦1179
周慕新1180
朱颜1182
祝伯权1185
祝谌予1186
宗维新1190
附录四 燕京医学主要学术流派1193
一、御医派1193
二、师承派1200
三、学院派1209
后记1215
图片资料1217
清末时期(1900—1911年)1217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12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2000年)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