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药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生药学 第2版
  • 罗集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641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23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541页
  • 主题词:生药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药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生药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近期任务3

第二节 生药的分类与拉丁名6

一、生药的分类方法6

二、生药拉丁名的命名7

第三节 生药的记载大纲8

第二章 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11

第一节 古代药物知识的起源和积累11

第二节 现代生药学的发展与我国现代生药事业的概况12

一、现代生药学的发展12

二、我国现代生药科学的发展概况14

第三章 影响生药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17

第一节 品种(生物的内部因素)对生药品质的影响17

第二节 产地(生物生长环境因素)对生药品质的影响19

一、气候19

二、土壤20

三、海拔20

第三节 采收对生药品质的影响21

一、药用部分21

二、采收时间21

三、采收方法24

第四节 产地加工对生药品质的影响24

一、挑拣与清洗24

二、干燥24

三、特殊加工25

第五节 包装与贮藏对生药品质的影响26

一、包装26

二、贮藏26

第四章 生药的炮制29

第一节 生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29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30

第三节 生药炮制的方法31

一、修制31

二、水制31

三、火制32

四、水火共制33

五、其他34

第四节 炮制对生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影响34

一、加水处理对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影响34

二、炒与蒸对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影响35

三、制炭对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影响36

四、煅淬对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影响36

五、醋制对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影响37

六、特殊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影响37

第五章 生药的鉴定39

第一节 生药鉴定的目的和意义39

一、真伪鉴定39

二、纯度鉴定40

三、品质鉴定40

第二节 生药鉴定的依据及《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的标准41

第三节 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43

第四节 生药鉴定的方法45

一、真伪鉴定45

二、纯度鉴定70

三、品质优良度鉴定71

四、安全性鉴定(有害物质检查)75

第六章 中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77

第一节 中药质量控制的历史与发展概况77

第二节 药品质量标准的分类与特性79

第三节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订82

一、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及相关要求82

二、质量标准起草说明94

第七章 我国的生药资源、生产及其开发利用95

第一节 我国的天然药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95

第二节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97

第三节 生药的组织与细胞培养99

一、植物组织培养99

二、植物细胞培养102

三、花药培养104

四、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105

五、毛状根培养107

六、药用植物的大规模快速无性繁殖108

七、利用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生产药用成分108

第二篇 各论113

第八章 根与根茎类113

一、根类生药113

二、根茎类生药115

三、根与根茎类生药显微鉴别注意点116

绵马贯众117

大黄121

川乌与附子(附 草乌、雪上一枝蒿)126

黄连130

白芍(附 赤芍)135

葛根138

甘草141

黄芪(附 红芪)147

人参(附 西洋参)151

三七159

当归162

川芎166

柴胡168

龙胆172

紫草175

丹参178

黄芩182

地黄184

党参188

苍术191

天南星195

半夏197

石菖蒲200

川贝母(附 浙贝母)203

麦冬207

干姜(附 生姜)211

莪术(附 姜黄、郁金)215

天麻218

狗脊221

骨碎补222

虎杖222

何首乌223

牛膝223

川牛膝224

升麻224

白头翁225

防己226

广防己227

北豆根227

延胡索228

板蓝根(附 大青叶、青黛)229

苦参231

山豆根232

白前233

白薇233

远志234

独活234

羌活235

白芷235

防风236

北沙参236

南沙参237

桔梗237

玄参238

胡黄连238

巴戟天239

天花粉(附 瓜蒌)240

秦艽241

木香241

白术242

紫菀243

泽泻244

香附244

百部245

黄精245

玉竹246

土茯苓246

天冬247

知母247

山药248

射干249

高良姜249

白及250

第九章 茎木类251

一、性状鉴别251

二、显微鉴别251

桑寄生(附 槲寄生)254

关木通(附 川木通)257

沉香261

钩藤263

海风藤266

大血藤267

鸡血藤267

降香268

通草268

络石藤269

第十章 皮类生药270

一、性状鉴别270

二、显微鉴别272

厚朴272

肉桂(附 桂枝、桂子)276

杜仲280

黄柏282

秦皮286

桑白皮289

牡丹皮289

合欢皮290

白鲜皮291

五加皮291

香加皮292

第十一章 叶类生药293

一、性状鉴别293

二、显微鉴别293

银杏叶(附 白果)294

番泻叶298

侧柏叶301

枇杷叶302

功劳叶302

罗布麻叶303

艾叶303

第十二章 花类生药304

一、性状鉴别304

二、显微鉴别304

槐花305

丁香(附 母丁香)307

洋金花310

金银花(附 忍冬藤)313

红花(附 番红花)316

松花粉320

辛夷320

芫花321

夏枯草321

旋覆花322

款冬花322

菊花(附 野菊花)322

蒲黄323

第十三章 果实与种子类生药325

一、果实类生药325

二、种子类生药326

五味子328

山楂331

苦杏仁334

陈皮(附 青皮、橘核、橘络)337

吴茱萸340

小茴香342

马钱子345

砂仁348

荜茇353

马兜铃(附 天仙藤、青木香)353

王不留行354

肉豆蔻354

芥子355

覆盆子355

木瓜356

桃仁356

金樱子356

沙苑子357

补骨脂357

化桔红358

枳壳(附 枳实)359

川楝子(附 苦楝皮)359

巴豆360

酸枣仁361

诃子361

山茱萸362

连翘362

女贞子363

菟丝子363

牵牛子364

枸杞子(附 地骨皮)364

栀子365

薏苡仁366

槟榔(附 大腹皮)366

草果367

豆蔻367

益智368

第十四章 全草类生药369

一、性状鉴别369

二、显微鉴别369

麻黄(附 麻黄根)370

金钱草375

广藿香(附 藿香)377

薄荷382

穿心莲386

茵陈390

青蒿395

石斛397

伸筋草401

石韦401

鱼腥草402

细辛402

淫羊藿403

仙鹤草404

紫花地丁404

益母草(附 茺蔚子)405

香薷406

荆芥407

泽兰407

肉苁蓉408

车前草(附 车前子)409

白花蛇舌草409

败酱草410

蒲公英410

淡竹叶411

谷精草411

第十五章 藻菌地衣类生药412

一、藻类412

二、菌类412

三、地衣类412

冬虫夏草412

茯苓414

猪苓417

昆布419

灵芝419

雷丸420

马勃420

松萝421

第十六章 树脂类生药422

第一节 树脂在植物界的分布及其采收422

第二节 树脂的化学组成、分类及其通性422

一、树脂的化学组成422

二、树脂的分类423

三、树脂的通性423

第三节 树脂的鉴定424

血竭424

乳香427

苏合香429

没药429

阿魏430

第十七章 其他类生药431

五倍子431

芦荟433

海金沙436

儿茶436

冰片437

天竺黄438

琥珀438

第十八章 动物类439

第一节 动物类生药的应用与研究概况439

第二节 药用动物的分类概述440

一、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与分类等级440

二、动物的命名440

三、动物分类系统简介441

第三节 动物类生药的活性成分444

一、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类444

二、有毒生物碱类445

三、甾体类、萜类及其苷类445

四、多不饱和脂肪酸类446

五、多糖类446

第四节 动物类生药的鉴定447

一、性状与经验鉴别法447

二、显微鉴别法447

三、理化鉴别法447

四、DNA分子标记鉴别法441

珍珠(附 珍珠母)448

全蝎452

蟾酥454

熊胆457

麝香460

鹿茸(附 鹿角、鹿角胶、鹿角霜)464

牛黄469

羚羊角473

地龙475

水蛭476

石决明476

海螵蛸477

桑螵蛸477

蝉蜕478

僵蚕478

蜂蜜(附 蜂蜡、蜂乳、蜂胶)479

海马480

龟甲(龟板)481

蛤蚧481

金钱白花蛇482

鸡内金482

五灵脂483

阿胶483

第十九章 矿物类生药484

第一节 矿物的性质484

第二节 矿物类生药的分类487

第三节 矿物类生药的鉴定488

朱砂488

石膏489

红粉490

赭石491

胆矾491

雄黄491

信石492

滑石492

龙骨493

芒硝493

炉甘石494

硫黄494

参考文献495

附录一 生药及原植(动)物中文名称索引496

附录二 生药拉丁名及原植(动)物学名索引5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