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伊萨法学系列 20 民事诉讼法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伊萨法学系列 20 民事诉讼法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16/31912507.jpg)
- 姜世明著 著
- 出版社: 新学林出版社
- ISBN:978986295145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50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6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伊萨法学系列 20 民事诉讼法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导论1
壹、民事诉讼之定义3
一、民事诉讼之定义3
(一)民事诉讼系解决民事纠纷之程序3
(二)民事诉讼系民事法院依当事人之请求所进行之程序3
(三)民事诉讼系民事法院必要时得利用国家权力强制解决纠纷事件之程序3
二、民事事件与其他事件之区别4
(一)民事事件与刑事事件之区分4
(二)民事事件与行政事件之区分4
(三)民事诉讼事件与非讼事件之区分5
贰、民事诉讼法之意义、性质及法源6
一、民事诉讼法之意义6
二、民事诉讼法之性质6
(一)公法6
(二)程序法7
(三)民事诉讼法为国内法7
(四)强行法7
(五)民事诉讼法是否为助法?7
三、法源8
參、民事诉讼之目的及基本理念9
一、民事诉讼之目的9
(一)不同学说见解9
(二)本书见解9
二、民事诉讼之理念11
(一)慎重而正确之裁判11
(二)公正裁判11
(三)迅速12
(四)诉讼经济12
(五)扩大诉讼制度解决纷争、避免裁判矛盾13
三、意识型态与民事诉讼法14
肆、民事诉讼之主体与法律关系14
一、民事诉讼之主体间关系14
二、民事诉讼之法律关系15
(一)诉讼法律关系说15
(二)诉讼法律状态说15
(三)新诉讼法律关系说15
伍、民事诉讼法之解释16
一、民事诉讼法规之种类16
(一)强行规定16
(二)任意规定17
(三)训示规定17
(四)区分标准17
(五)任意诉讼之禁止及解禁之发展18
二、民事诉讼法之解释方法20
(一)文义解释20
(二)目的解释20
(三)诉讼基本原则、理念于解释上之指导性20
(四)类推适用20
(五)其他21
陸、实体法与程序法之关系21
一、区分21
二、交互作用22
(一)目的论22
(二)解释论22
(三)诉讼行为与实体行为之效力交错22
(四)诉讼法之独立发展22
三、程序法独大论之反思23
柒、宪法与民事程序法之关系23
一、概论23
二、合法听审24
(一)可能权利人之具体范围24
(二)合法听审权之基本内容25
三、武器平等27
(一)宪法基础27
(二)程序法上意义28
(三)发展之评估29
四、公正程序30
五、有效权利保护请求权(Der Anspruch auf effektiven Rechtsschutz)31
六、其他32
(一)比例原则32
(二)法定法官33
(三)民主原则34
捌、民事诉讼法之基本原则35
一、处分权主义35
(一)处分权主义之概念内容35
(二)处分权主义之缓和与发展36
二、辩论主义37
(一)原则37
(二)辩论主义的缓和与突破38
(三)我国学理新近发展之特殊性——三修正辩论主义与协同主义之论争41
三、言词主义43
四、直接审理主义44
五、公开审理主义44
六、当事人进行主义与职权进行主义46
七、对席判决主义与缺席判决主义46
八、本人诉讼主义与律师强制代理主义47
九、集中审理主义48
十、自由心证主义48
十一、适时提出主义49
玖、与非讼法理之交互作用49
拾、其他民事纷争之可能解决途径51
一、私人和解51
二、政府机关或人民团体之调解、调处51
(一)职业团体之调处51
(二)政府机关之调解或调处51
(三)乡镇市公所调解委员会、耕地租佃委员会、劳资争议调解委员会之调解或调处52
(四)政府机关之裁决53
(五)公共工程采购争议之调解53
(六)金融消费评议中心之调处与评议54
三、法院之调解、诉讼上和解54
(一)法院之调解54
(二)诉讼上和解54
四、仲裁54
第二编 通常诉讼程序57
第一章 管辖权59
壹、管辖权与审判权59
一、定义59
(一)管辖权之意义59
(二)审判权之意义59
二、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之权限定位61
三、民事法院与智慧财产权法院64
(一)智财法院之地位64
(二)专属管辖或优先管辖64
四、国际管辖权66
(一)国际管辖权之概念66
(二)国际管辖之决定标准66
(三)国际管辖之合意67
(四)国际民事诉讼之竞合69
贰、管辖权之种类71
一、土地管辖71
二、职务管辖71
三、事务管辖72
四、法定管辖、指定管辖、合意管辖、应诉管辖72
五、专属管辖、任意管辖72
六、选择管辖、优先管辖73
參、普通审判籍73
一、自然人之普通审判籍74
二、法人及其他团体之普通审判籍75
肆、特别审判籍78
一、基本规定78
(一)对于在中华民国现无住所或住所不明之人,因财产权涉讼之特别审判籍79
(二)对于寄寓人,因财产权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0
(三)对于现役军人或海员,因财产权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0
(四)对于设有事务所或营业所之人,因关于事务或业务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0
(五)对于船舶所有人或利用船舶人,因船舶或航行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1
(六)因船舶债权或以船舶担保之债权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2
(七)公司、团体、社员于其社员之资格有所请求而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2
(八)契约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3
(九)票据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4
(十)关于财产管理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5
(十一)遗产继承事件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6
(十二)遗产上负担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7
(十三)因登记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7
(十四)因船舶碰撞或其他海上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8
(十五)因海难救助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8
(十六)因空中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9
二、侵权行为与共同诉讼之管辖权89
(一)因侵权行为涉讼之特别审判籍89
(二)共同诉讼之特别审判籍91
伍、专属管辖权96
陸、合意管辖99
一、合意管辖之要件100
二、应诉管辖之要件104
三、合意管辖与应诉管辖之效力105
柒、竞合管辖、移送管辖与指定管辖107
一、审判籍因牵连或竞合情形之解决方法107
二、诉讼之移送107
(一)诉讼移送之意义及原因107
(二)诉讼移送之程序108
(三)法院裁定移送诉讼之效力109
三、指定管辖110
(一)指定管辖之意义与原因110
(二)指定管辖之程序111
捌、管辖权之审查与违反效果112
一、管辖权之调查及管辖权恒定112
二、管辖权恒定原则113
三、法院无管辖权之效果114
(一)原则114
(二)违背专属管辖之上诉审之处理方式?114
(三)违背专属管辖得否提再审之诉?115
第二章 诉讼主体论117
壹、法院117
一、法院之意义117
二、审判与司法行政117
三、法院之审级与权限118
四、审判独立118
五、法官120
(一)职业法官120
(二)独任与合议121
(三)法官之回避122
六、司法事务官、书记官及其他司法人员130
(一)司法事务官130
(二)书记官132
(三)其他司法人员132
贰、当事人132
一、当事人意义132
二、两造当事人对立原则133
三、当事人之确定134
(一)概说134
(二)确定当事人之学说134
(三)实务见解137
四、当事人能力138
(一)当事人能力之意义138
(二)有当事人能力主体之类型139
(三)争议问题151
(四)当事人能力欠缺时之处理及法律效果154
五、诉讼能力156
(一)诉讼能力之意义156
(二)诉讼能力有无之判断156
(三)欠缺诉讼能力之效果与其处理159
六、当事人适格160
(一)当事人适格之概念160
(二)当事人适格之认定基准163
(三)部分当事人适格之个案169
(四)诉讼担当170
(五)民事诉讼法第44条之3——公益团体请求不作为诉讼192
(六)消费者保护法第53条——消保团体不作为诉讼196
(七)股东代表诉讼200
(八)消费者保护法第50条——消保团体损害赔偿尝诉讼202
七、其他——辩论能力(陈述能力)208
參、复数当事人209
一、共同诉讼概说209
(一)意义209
(二)制度目的209
(三)共同诉讼之一般要件210
(四)分类213
二、普通共同诉讼214
(一)普通共同诉讼之意义214
(二)普通共同诉讼人独立原则214
(三)普通共同诉讼人独立原则之突破216
三、必要共同诉讼221
(一)概念221
(二)「合一确定」之理论争议221
(三)固有必要共同诉讼223
(四)类似必要共同诉讼231
(五)必要共同诉讼之效果241
四、主观预备合并248
(一)概说248
(二)主观预备合并之许可性249
肆、第三人程序参与252
一、2003年保护固有必要共同诉讼原告行使诉讼权之立法修正253
二、诉讼参加255
(一)辅助参加(从参加)255
(二)独立之辅助参加263
三、主参加诉讼266
(一)意义266
(二)类型267
(三)要件267
(四)主参加诉讼之审理269
四、诉讼告知270
(一)诉讼告知之概念270
(二)诉讼告知之要件270
(三)诉讼告知之程序271
(四)诉讼告知之效力271
五、职权通知诉讼272
伍、诉讼代理人与辅佐人273
一、诉讼法上之代理人273
(一)法定代理人273
(二)特别代理人275
二、诉讼代理人276
(一)诉讼代理人之意义276
(二)诉讼代理权278
(三)当事人本人之撤销更正权282
(四)诉讼代理权欠缺之补正及追认283
(五)诉讼代理权之消灭283
(六)诉讼代理人之义务284
三、辅佐人285
(一)辅佐人之意义285
(二)辅佐人行为之效力285
第三章 诉讼客体论287
壹、诉讼标的287
一、意义287
二、功能287
三、诉讼标的之认定标准288
(一)单一诉讼标的概念论(统一说)288
(二)多元诉讼标的概念论(非统一说)294
(三)本书见解297
四、诉讼标的理论在诉讼上之作用297
五、各种诉讼类型之诉讼标的之特定300
(一)通论300
(二)部分诉讼类型之诉讼标的判断303
贰、诉之客观合并317
一、基本论317
(一)概说317
(二)要件318
(三)诉之合并之审判319
二、诉之客观合并种类320
(一)单纯合并320
(二)预备合并321
(三)重叠合并335
(四)选择合并344
(五)附论:对于客观合并之部分扩张性理解346
參、诉之变更、追加350
一、诉之变更或追加之概念350
二、诉之变更或追加之合法要件352
(一)一般要件352
(二)特别容许要件353
三、诉之变更、追加之审判程序364
四、任意当事人变更366
(一)法定当事人变更与任意当事人变更366
(二)任意当事人变更之许可性367
肆、反诉374
一、反诉之概念与性质374
二、提起反诉之合法要件375
(一)提起反诉,须有原告之本诉系属于事实审法院,且限于言词辩论终结前375
(二)反诉事件须非专属他法院管辖,且得与本诉行同种之诉讼程序376
(三)反诉之标的与本诉之标的及其防御方法之间有相牵连关系376
(四)须由本诉之被告对于本诉之原告提起反诉,或对于本诉原告及就诉讼标的必须合一确定之人提起反诉378
三、第二审提起反诉之要件379
四、提起反诉之程序与法院之裁判380
五、第三反诉382
(一)背景与问题意识382
(二)可否由本诉被告一人与诉讼标的须合一确定之第三人对本诉原告提起反诉?383
(三)可否仅对于本诉原告以外第三人提起反诉?384
(四)对于与本诉原告合一确定第三人一并提反诉384
第四章 诉之开启387
壹、诉之意义387
贰、诉之种类387
一、给付之诉387
(一)概说387
(二)不作为之诉388
(三)将来给付之诉389
二、确认之诉394
(一)概说394
(二)要件论396
三、形成之诉407
參、起诉之程式408
一、起诉之方式409
二、起诉状之记载事项409
(一)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409
(二)诉讼标的及其原因事实409
(三)应受判决事项之声明410
三、实务见解419
(一)合伙——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91号判决420
(二)合伙——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44号判决421
(三)夫妻剩余财产分配请求一台湾高雄地方法院99年度家小上字第1号裁定421
(四)遗产分割协议——台湾台北地方法院98年度审补字第133号裁定421
四、起诉后之法院作业程序421
肆、起诉之效果422
一、诉讼系属422
二、重复起诉之禁止423
(一)立法目的423
(二)重复起诉之判断标准423
三、当事人恒定原则429
(一)当事人恒定原则与诉讼承继原则429
(二)民事诉讼法第254条之规定430
(三)要件431
(四)法律效果432
(五)当事人所为诉讼行为对于特定继受人之效力439
第五章 诉讼要件论441
壹、意义及功能441
一、概说441
二、意义441
三、功能443
贰、种类444
一、有关法院之诉讼要件445
(一)裁判权445
(二)国际民事管辖权445
(三)须有普通法院审判权445
(四)法院须有土地管辖权、事物管辖权及职务管辖权446
二、有关当事人之诉讼要件446
(一)当事人应存在446
(二)当事人须有当事人能力447
(三)当事人须有诉讼能力,原告或被告无诉讼能力者,须由法定代理人合法代理447
(四)由诉讼代理人起诉者,须其诉讼代理权无欠缺448
三、有关诉讼标的之诉讼要件448
(一)相同当事人间之同一事件别无诉讼系属448
(二)非于本案经终局判决后将诉讼撤回后,复提起同一之诉448
(三)诉讼标的须未经判决确定或法院和解成立或法院调解成立449
四、起诉须合于程式及具备其他条件449
五、一贯性审查449
參、审查及违反效果451
一、应依职权调查之事项451
二、诉讼障碍事项452
三、诉讼要件与本案之审理调查顺序453
(一)存在与审查之时点453
(二)诉讼要件间之审查次序453
(三)诉讼要件与本案有无理由之审查454
(四)欠缺诉讼要件之效果456
肆、权利保护利益457
一、权利保护利益之概念457
二、权利保护利益之本质458
三、诉讼三类型与权利保护利益459
(一)概论459
(二)给付之诉之权利保护利益461
(三)形成之诉之权利保护利益462
(四)确认之诉之权利保护利益463
第六章 诉讼行为论465
壹、意义与种类465
一、意义465
二、种类466
(一)法院之诉讼行为466
(二)单方诉讼行为及双方诉讼行为468
(三)取效诉讼行为及与效诉讼行为468
贰、诉讼行为基本问题470
一、要件470
二、解释471
三、与实体行为之区别471
四、真实义务与诚信原则473
(一)真实义务473
(二)诚信原则484
參、诉讼契约485
一、意义485
二、契约订立486
三、合法性及效力487
(一)合法性487
(二)效力488
肆、诉讼上之抵销488
一、私法行为说489
二、诉讼行为说489
三、折衷说490
伍、诉讼行为之瑕疵与治愈491
一、诉讼行为之瑕疵与治愈491
(一)瑕疵491
(二)治愈491
二、诉讼行为之意思瑕疵492
(一)意思瑕疵492
(二)效果493
第七章 期日、送达与诉讼停止495
壹、期日、期间与回复原状495
一、期日495
(一)期日之指定与变更495
(二)迟误期日之效果496
二、期间497
(一)期间之意义与种类497
(二)期间之计算与在途期间之扣除499
贰、送达500
一、送达之意义500
二、送达机关500
三、应受送达人500
(一)法定代理人501
(二)代表人或管理人501
(三)经理人501
(四)诉讼代理人501
(五)送达代收人502
四、应送达之文书503
五、应送达之处所与送达之时间504
六、送达之方法506
(一)间接送达506
(二)寄存送达507
(三)留置送达507
(四)嘱托送达508
(五)公示送达509
(六)电信传真或其他科技设备传送之送达512
七、送达证书513
八、送达之瑕疵与救济514
參、诉讼停止515
一、概念515
二、诉讼程序之当然停止515
(一)当然停止之原因516
(二)当然停止之例外规定519
(三)承受诉讼之程序519
三、诉讼程序之裁定停止520
(一)裁定停止之原因521
(二)裁定停止诉讼及撤销停止诉讼之程序527
四、诉讼程序之合意停止527
(一)当事人之停止合意528
(二)法律拟制之合意停止529
五、诉讼程序停止之效果529
(一)当事人之诉讼行为529
(二)法院之诉讼行为530
(三)期间进行之停止问题531
肆、回复原状531
一、回复原状之要件531
(一)当事人或代理人之迟误531
(二)不变期间532
(三)不可归责性532
二、声请回复原状之程序及审理532
第八章 费用论535
壹、诉讼费用征收535
一、诉讼标的价额之核定535
二、诉讼费用之计算及征收548
贰、诉讼费用之负担与裁判558
一、诉讼费用之负担义务人558
(一)诉讼因裁判而终结之情形558
(二)诉讼非因裁判而终结之情形558
(三)共同诉讼当事人间就诉讼费用分担之情形560
(四)参加人负担诉讼费用之情形561
二、诉讼费用负担之裁判561
(一)对于当事人为诉讼费用负担之裁判561
(二)对于第三人为诉讼费用负担之裁判561
(三)诉讼不经裁判而终结时之诉讼费用裁判562
參、诉讼费用额之确定562
肆、诉讼费用之担保563
一、被告声请提供诉讼费用担保之要件563
二、法院为诉讼费用担保之裁定564
三、诉讼费用担保之裁定效力564
四、原告供担保之方法565
五、担保物之变换与返还566
伍、诉讼救助576
一、诉讼救助之意义与其要件576
二、声请诉讼救助之程序578
三、诉讼救助之效力579
四、诉讼救助之撤销581
五、诉讼费用之征收及请求归还582
陸、法律扶助582
一、缘起582
二、立法目的583
三、基本制度584
(一)法律扶助之对象584
(二)无须审查资力之情形584
(三)申请程序584
(四)担任法律扶助者584
(五)担任法律扶助者之酬金585
(六)酬金及必要费用之分担及负担585
(七)救济及调解程序585
第九章 集中审理论587
壹、概说587
贰、三大支柱588
一、法官阐明义务之扩大化588
(一)基本论588
(二)阐明义务之内容592
(三)阐明制度之范围及实务见解之变迁595
(四)对于阐明义务扩大化之疑虑601
(五)提问及反思605
二、失权制度614
(一)概论614
(二)法律依据614
(三)失权制度之价值冲突与协调617
(四)失权基本要件分析与举证责任分配620
三、争点整理程序636
(一)意义636
(二)目的与法理基础637
(三)争点整理方法之类型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