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单培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6346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86页
- 主题词:国民教育-素质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导论1
一、理论依据:国民素质与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概念的学理界定2
二、实践依据:国民素质结构与关系4
三、价值依据:社会主义素质文化思想9
四、历史依据:近现代经济社会形态及素质文化思想11
五、辩证依据: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系14
第一章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国民素质观念更新与结构调整18
一、社会生产力及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促进国民身体素质提高18
二、国民由被压迫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草民心态、主奴意识向主体意识转变,心理素质呈现发展态势21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发生质的转变23
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素质形成28
第二章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国民素质发展特征31
一、国民身体素质有一定发展31
二、国民心理素质中的主体意识与自强自立意识明显提高33
三、毛泽东提出国民“又红又专”标准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促进了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尤其是干部和知识分子素质的发展34
四、影响国民素质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因素分析38
五、“六○”精神的时代价值,对国民素质发展的重大意义39
六、社会主义素质文化建设的特征44
第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素质倒退46
一、计划生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滞后,国民身体素质下降46
二、“斗、批、改”运动全面展开,无限上纲,乱批乱斗,使部分国民人格受到严重侮辱49
三、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阶级斗争扩大化,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出现严重倒退50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素质全面下降的历史文化原因52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素质现代转型与党推进国民素质发展的新型文化建构53
一、国民素质形态及特征53
二、国民素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63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国民素质发展的新型文化建构6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国民素质发展特征与党推进国民素质向现代文明转型的文明素质观形成81
一、国民素质形态及特征81
二、国民素质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93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国民素质向现代文明转型的文明素质观形成102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推进国民素质发展文化理论的创新及特征136
一、党推进国民素质发展文化内涵建设理论的创新136
二、党推进国民素质发展文化理论的创新系统性特征140
三、党推进国民素质发展文化理论的创新特征144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开展国民素质教育实践的创新及特征147
一、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开展国民素质教育147
二、把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重点153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156
四、国民素质教育方法的基本特征157
第八章 学术界对国民素质研究的理论创新及人的现代化内涵的学理审视159
一、1976年10月—1993年11月学术界对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的见解160
二、1993年11月至2014年学术界对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研究的视野与理论创新176
三、人的现代化内涵的学理审视与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重构的价值取向199
第九章 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基本理论建构211
一、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概念的界定及特征211
二、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结构划分的依据、基本原则与内容构成213
三、中华民族文明素质与其他相近范畴的关系218
第十章 当代中国国民素质发展的路径选择221
一、国民先天素质发展的路径选择: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221
二、国民基本素质发展的路径选择: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224
三、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28
四、从国民个体素质差异性到发展平等的路径选择:必须有合理的、公正的制度安排231
五、国民整体素质发展的路径选择:必须全面落实“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238
六、国民文明素质发展的路径选择: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39
第十一章 新时期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生成的逻辑244
一、革新教育理念: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的素质教育观念生成244
二、以中华民族素质提高为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的价值生成246
三、文明和审美观: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的精神内涵生成249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的内涵生成丰富251
五、坚持提高群体素质和培养个体文明素质相结合的教育路径,区分不同层次与不同群体、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方法: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的实践观生成253
第十二章 关于素质文化学学科建构的若干问题256
一、建构素质文化学的必要性256
二、建构素质文化学的可行性259
三、素质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与逻辑运思264
参考文献266
后记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