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辽宁地域文化通览 营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曲景太主编;郭德森,王金令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4722470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98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718页
- 主题词:文化史-营口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辽宁地域文化通览 营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编29
第一章 人猿揖别 启幕远古——营口地区史前文化29
第一节 饮誉全球的金牛山人30
第二节 天地洪荒的藏山遗址42
第三节 开拓莽荒的原始先民44
第二章 开疆拓土 起步文明——先秦至两汉时期营口文化47
第一节 东北夷人与青铜文化47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钱币文化57
第三节 秦风汉韵弥辽东64
第三章 文化碰撞 民族融合——魏晋隋唐时期营口文化82
第一节 三燕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82
第二节 高句丽的城邑文化92
第三节 隋唐收复辽东的战争106
第四章 武略文治 各领风骚——辽金元时期营口文化118
第一节 彪炳千秋的民族大融合118
第二节 骑风壮北土 华韵醉辽南128
第三节 金戈铁马入辽东157
第五章 鼎革边陲 万流归宗——明清时期营口文化164
第一节 守边固疆 军政并举164
第二节 人杰地灵 名门望族182
第三节 移民开发 建置双规199
第六章 西风东渐 河海潮生——近代营口文化215
第一节 万载辽水起波澜215
第二节 千轮竞发通四海226
第三节 华洋共处 中外并存242
第四节 名冠东北独占鳌头的金融业260
第五节 营口邮政与大龙邮票271
第六节 中西合璧 风华绝伦287
下编304
第一章 铜凝古韵 陶蕴文明304
第一节 智慧与力的彰显304
第二节 青铜与美的锻铸307
第三节 镶嵌在幽冥中的世界312
第四节 异彩纷呈的汉墓随葬品330
第二章 名城解读 古迹寻踪345
第一节 营口地区的文化名城345
第二节 金代的园林与名胜356
第三节 境内名塔366
第四节 墩台传烽火 妙用镇海疆370
第五节 往事悠悠的古寺名阁373
第六节 乡土民居378
第三章 营口宗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392
第一节 营口地区道教的兴起与发展392
第二节 营口地区佛教的肇兴与繁荣397
第三节 营口地区的伊斯兰教402
第四节 营口地区的天主教与基督教406
第四章 山雄凝古韵 川阔润斯民410
第一节 营口地区名山410
第二节 营口地区名川419
第三节 营口地区温泉437
第五章 诗风敦厚 源远流长441
第一节 金代文坛盟主——王庭筠442
第二节 四川主考焦和生与《连云书屋存稿》452
第三节 卓绝不群的于华春459
第四节 文者之范 儒家之风468
第五节 爱国诗人王晓岚与《余生诗集》485
第六章 凝秀赋色 百卉千葩493
第一节 金代书画巨匠王庭筠494
第二节 辽东著名收藏家申君与及其藏品497
第三节 清朝营口地区的书画界名人500
第四节 民国时期营口地区书坛画苑506
第七章 书焕文菲 铭闻记情515
第一节 烟筒山摩崖石刻515
第二节 营口地区的碑刻518
第三节 营口古石刻的历史价值540
第四节 营口地区的楹联549
第八章 辽南乡韵 营口风情556
第一节 金代戏剧家石君宝556
第二节 小红楼戏园与李子祥共和班562
第三节 营口茶馆与评书文化570
第四节 营口地区的舞蹈艺术573
第五节 营口地区的民歌579
第六节 营口地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590
第九章 营口的教育科技与卫生603
第一节 营口地区的教育604
第二节 营口地区的科技英才624
第三节 营口的医药卫生626
第十章 营口地区的民俗文化636
第一节 岁时节令习俗636
第二节 独领风骚的民间工艺651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各族礼俗662
第四节 民间游戏671
第十一章 营口地方志书678
第一节 康熙二十一年《盖平县志》678
第二节 宣统元年《盖平县志》680
第三节 民国九年《盖平县乡土志》681
第四节 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682
第五节 民国十九年《营口县志》683
第十二章 历史文化遗存686
第一节 营口地区不可移动文物686
第二节 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695
后记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