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探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探究
  • 高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978751304211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91页
  • 主题词:地方教育-教育事业-研究-华北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探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一、相关研究的迫切性与现实意义1

二、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4

三、本研究关注的基本问题6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区域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7

一、国际发达区域教育发展实践的参照和启示7

二、国内区域教育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15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26

一、相关概念界定26

二、研究框架27

三、研究假设28

四、主要观点30

五、研究方法32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32

理论篇37

第二章 碰撞中的融合: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发展37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37

一、城市化进程的内涵与实质37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39

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42

第二节 从城市到区域的发展转变45

一、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动力机制46

二、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机遇49

三、我国城市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战略50

四、区域化城市与文化的创造力52

第三节 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54

一、区域均衡增长理论55

二、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56

三、内生增长理论57

四、后发优势理论59

五、梯度推移理论61

第三章 内生动力:教育推进区域发展的理论依据63

第一节 区域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63

一、区域教育发展的内涵与实质63

二、区域教育发展与各种要素的关系64

三、区域教育发展的各种理论基础65

四、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69

五、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实现条件70

第二节 教育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73

一、社会公平的突破——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说起73

二、提高民族素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教育的重要地位75

三、带动经济发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刺激教育消费77

四、影响人口管理——非户籍人口的升学考试政策倒逼人口制度改革78

五、探索现代治理体系——以深度改革构建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79

第三节 信息化时代为区域融合带来机遇81

一、信息化与区域融合发展82

二、信息化是缩小教育差距的手段83

实证篇87

第四章 横比有差距: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综合实力比较87

第一节 三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87

一、从经济总量来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但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低87

二、从经济外向度来看,京津冀区域进出口贸易增速快,但贸易额低88

三、从居民收支水平来看,京津冀区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幅快,但整体收支水平低88

四、从产业结构来看,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但农业比例依然较高90

五、从城市竞争力来看,京津冀地区城市整体实力弱,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大91

六、从区域环境来看,京津冀区域存在生态发展矛盾,拉大了区域内部差距91

第二节 三大区域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比较92

一、从人口发展状况来看,京津冀区域总抚养比高,人口密度相对低92

二、从居民受教育水平来看,京津冀区域居民高学历人口比重大93

三、从科技资源配置来看,京津冀科技资源具有政府主导的特征94

四、从教育发展规模来看,京津冀区域教师数量充足,高等教育规模大96

五、从教育投入来看,京津冀区域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大97

第三节 三大区域教育发展阶段特征比较99

一、东部长三角区域处于以知识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的教育协作阶段100

二、南部珠三角区域处于以市场经济驱动为主、政府辅助的教育协作阶段101

三、京津冀区域教育协作尚处萌芽阶段,需要政府驱动102

第四节 三大区域比较带给京津冀的启示103

一、京津冀区域教育协作需尽早开展,合理规划103

二、京津冀区域发展需政府主导,科教驱动104

第五章 内视有机遇:北京、天津、河北协作需求分析107

第一节 区域内社会经济结构分析107

一、从发展定位来看,京津冀三地各有特点、各具优势,为区域整体布局提供依据107

二、从区位条件来看,京津冀地处核心位置,交通便利,是东北亚区域协作的前沿阵地108

三、从产业结构来看,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互补,有各自的经济增长极109

四、从人口结构来看,京津人口密度大,河北人口密度小,但三地均处于“人口红利期”110

五、从人口素质来看,京津缺少技能型人才,河北缺少高学历人才112

第二节 区域内教育发展基本成就113

一、高等教育拥有一批特色专业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前沿经济提供人才和科研支持113

二、职业教育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校和示范专业,培养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117

三、基础教育整体实力强且改善幅度大120

第三节 区域内教育发展基本问题121

一、高等教育专业重复设置严重,不利于地区间分工协作121

二、职业教育不能较好满足区域发展需求,服务水平有待提升122

三、基础教育地域差距大,不能充分满足本地区教育需求123

第四节 区域内教育发展差异比较126

一、京津冀教育的规模和等级差异测评127

二、京津冀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差异测评131

三、京津冀教育经费配置差异测评132

四、京津冀学校空间分配差异测评133

五、京津冀区域教育差异的基本结论136

第五节 环京津贫困带的战略地位138

一、“环京津贫困带”对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38

二、将“环京津贫困带”变为首都的“人力资源储备带”十分必要140

战略篇149

第六章 指导方略: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模式构建149

第一节 对京津冀区域教育协作模式的基本判断149

一、区域教育协作模式以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特点为依据150

二、区域教育协作模式应当为三级梯度放射模式151

三、基于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现状的思考153

第二节 以竞争引领的视角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创新推动模式156

一、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创新推动模式的理论基础156

二、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创新推动模式的现实基础158

三、构建高等教育创新推动模式的重点环节159

第三节 以经济联动发展的视角构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生发模式161

一、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生发模式的理论基础161

二、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生发模式的现实基础163

三、构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生发模式的重点环节165

第四节 以缩小差距的视角构建基础教育均衡互动模式168

一、构建京津冀基础教育均衡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168

二、构建京津冀基础教育均衡互动模式的现实基础169

三、构建基础教育均衡互动模式的重点环节171

第七章 发展战略:京津冀区域教育空间布局构想175

第一节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现状175

一、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75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特点177

三、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合理布局的现实依据186

第二节 京津冀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空间布局特点188

一、京津冀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特点188

二、京津冀基础教育空间布局特点190

第三节 京津冀区域教育布局的影响因素191

一、区域空间布局规划191

二、区域产业分布情况193

三、地区教育发展定位195

四、政府的政治责任——均衡发展197

第四节 京津冀区域教育布局构想198

一、打造跨地区复合廊道——“京—津—廊”教育发展轴200

二、“京津双核”凸显两市教育强项,实现弱势教育领域外迁201

三、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打造“大滨海地区”高等教育研发带204

四、规划“8+X”网状职业教育发展带,储备职业技能型人才204

五、山区生态文化带重点关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206

第八章 基本策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途径207

第一节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体系构建207

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208

二、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211

三、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213

第二节 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对策217

一、高等教育差异式发展,突出地方特色217

二、职业教育转型式发展,突出地方需求218

三、基础教育互补式发展,突出区域均衡218

四、空间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个教育中心城市219

五、中央统筹式发展,建立京津冀教育基金219

六、发挥首都辐射示范作用,实施“环京津贫困带”教育扶贫220

参考文献222

附表228

后记:这是一个协同共赢的时代2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