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世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10730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234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戏曲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装扮表演艺术思想的萌生与发展20
第一节 装扮表演意识的萌生与形成20
一、装扮表演意识形成的双重因素21
二、娱乐对象的转换与表演艺术的初始形态24
三、诗歌乐舞的“四位一体”与装扮表演意识的发展30
第二节 诗乐学说与装扮表演思想的体系化36
一、诗歌乐舞学说的体系化36
二、傅毅《舞赋》等表演艺术思想价值及意义44
三、新的艺术观念、范畴和审美原则的产生48
四、玄学美学对表演艺术思想的影响61
第三节 儒家礼乐思想的承续与表演艺术思想初步形成66
一、儒家道统的回归和“礼乐思想”的承续66
二、表演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其呈现形态82
三、《教坊记》、《乐府杂录》蕴含的表演艺术思想92
第二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00
第一节 古典艺术精神与戏曲的发展100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106
一、唐宋以来通俗娱乐的盛行106
二、书会和勾栏瓦舍的出现108
三、叙事意识的勃兴109
四、诗化思维的确立111
五、宋杂剧的优谏功能和娱乐功能112
第三节 金末元初的戏曲艺术思想114
一、俚俗轻俏的审美趣味114
二、“本色当行”的时代之音116
三、戏剧本体观念与歌诗传统观念的初期展现119
第四节 元前期的戏曲艺术思想122
一、儒道的推广和崇雅尚静的审美趣味123
二、士大夫文化精神的凸显124
三、诗性与剧性的典范结合:《西厢记》的艺术表现和追求128
四、道德与技巧的相得益彰:《赵氏孤儿》的崇高精神和冲突设置131
第五节 元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思想136
一、中正平和的美学倾向136
二、“高台教化”的功利追求137
三、南戏叙事的高度发展139
四、《中原音韵》的曲学正声观142
五、理论批评中戏剧本体观念的觉醒144
第三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成熟和繁荣147
第一节 明初戏曲艺术思想149
一、明初文化政策与庙堂戏曲观150
二、明初戏曲文学思想154
三、明初戏曲批评156
第二节 成化至嘉靖时期戏曲艺术思想162
一、南戏复兴与声腔兴替中的审美变迁163
二、戏曲创作观念的转变169
三、曲学分歧:骈绮派与本色论176
第三节 晚明戏曲艺术思想180
一、昆剧的繁盛及昆弋雅俗分际181
二、晚明戏曲文学思想184
三、晚明曲学与剧学203
第四节 明代戏曲舞台艺术及其美学思想223
一、唱论223
二、“才”“慧”“致”:潘之恒的演员论225
三、表演论228
第四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拓展与总结233
第一节 清代初期的戏曲艺术思想233
一、尚情崇雅的戏曲理论主张235
二、戏曲叙事艺术特质的创造性发掘243
三、集大成的戏曲艺术思想250
第二节 乾隆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256
一、重振戏曲风化观的创作倾向256
二、文人戏曲与民间戏曲创作的相互影响260
三、戏曲演唱理论的总结262
第三节 嘉道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265
一、郁勃刚健审美趣尚的兴起265
二、民间戏曲的娱乐精神和理论阐发266
三、戏曲表演艺术理论研究的新进展270
第五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嬗变与转型275
第一节 咸丰、同治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275
一、雅俗交战:宫廷演剧风尚的变化275
二、戏曲观、演观念的演进279
三、戏曲文学的创作观念285
四、戏曲批评论著体现的戏曲艺术思想290
第二节 光绪、宣统时期的戏曲艺术思想295
一、乱弹全胜:宫廷演剧的最后高潮295
二、戏曲观、演观念的转变298
三、近代戏曲改良的思潮302
四、戏曲批评论著体现的戏曲艺术思想311
第六章 戏曲艺术思想的冲撞与多元315
第一节 戏曲艺术思想的多元并峙315
一、古典戏曲艺术思想的余响316
二、以“革新”和“改良”为主题的戏曲艺术思想318
三、国剧运动与戏剧观念的新认知328
第二节 社会审美风尚的演变与戏曲流派的纷呈335
一、社会审美风尚的转变335
二、艺人与文人结合的戏剧学意义339
三、戏曲艺术的革新与题材主题的变化347
第三节 戏剧史论研究的现代转型347
一、戏曲艺术研究的新视野348
二、“国防戏剧运动”361
三、延安时期的戏曲改革理论及实践364
后记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