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卾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 1920-1937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卾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 1920-1937
  • 邹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9148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91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2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卾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 1920-1937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对象1

一 选题的意义1

二 研究对象4

第二节 学术前史综述11

一 起步与发展13

二 几个问题的讨论17

三 理论框架运用和缺陷及一些建议22

第三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26

一 研究视角26

二 研究方法29

三 主要创新点30

第一章 鄂豫皖苏区的形成与发展32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基础32

一 近代救国思潮下的制度选择及苏维埃战略的形成32

二 促成苏维埃革命的现实条件34

三 鄂豫皖革命渊源的解析38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的建立与发展40

一 鄂东北、豫东南和皖西北苏区的建立与发展40

二 鄂豫皖苏区统一的提出41

三 鄂豫皖苏区的最终统一48

第三节 小结51

第二章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动员52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谋划52

一 文化动员的目的52

二 文化动员工作的安排53

三 文化动员的布局54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实践与表达55

一 革命歌曲55

二 革命标语57

三 文艺演出和新剧团58

四 报刊59

五 学校与培训班60

第三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来源、特征及其原因65

一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来源65

二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特征评析66

三 文化动员的实际效果及形成的原因69

第四节 小结75

第三章 鄂豫皖苏区意识形态的建构77

第一节 基层传统意识形态的解构与新的意识形态兴起78

一 基层传统意识形态解构的时空背景79

二 新的意识形态兴起——马列主义的被接受83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内容分析84

一 关键观念的选择84

二 观念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86

三 关键观念的灌输者及主要内容95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苏区革命文化之关系分析106

一 苏区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106

二 苏区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107

三 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108

第四节 小结110

第四章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及其影响111

第一节 不同时期鄂豫皖苏区民众对革命的认知111

一 苏区时期各方的认知(1927—1934)111

二 游击战争时期的情况(1934—1937)119

第二节 国民党方面的应对121

一 国民党的“军事进剿”121

二 国民党方面对原有苏区的反拨127

第三节 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鄂豫边区的影响135

一 对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的影响135

二 对解放战争前后鄂豫边区的影响138

第四节 小结141

第五章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教训142

第一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143

一 个人社会身份的重塑143

二 构建革命文化的认同146

三 塑造政权认同和灌输革命理念148

第二节 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的教训150

一 对于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视不够150

二 对知识分子的清洗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的建构152

三 未真正地重视提升全党的政治觉悟154

四 未能制定合理宣传意识形态的策略154

第三节 小结157

余论 文化共生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融共生进程探析158

第一节 “文化共生”理论综述158

一 共生理论158

二 文化共生159

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的技术考察16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融共生进程162

一 “无关共生”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五四”运动)162

二 “竞争共生”时期(“五四”运动至中共十八大)163

三 “互利共生”时期(中共十八大至今)166

第三节 结论167

参考文献169

后记1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