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抗体制备与使用实验指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抗体制备与使用实验指南](https://www.shukui.net/cover/6/31995243.jpg)
- (美)G.C.霍华德,M.R.凯瑟著;张权庚,张玉祥,丁卫,王炜主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47486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93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生命科学-实验-指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抗体制备与使用实验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抗体1
1.1 一种多功能分子——抗体1
1.2 相关伦理思考3
1.3 实验室安全4
1.4 手册编排4
参考文献4
第2章 抗原5
2.1 抗原的选择5
2.2 多肽抗原6
2.2.1 多肽抗原的免疫进度表7
2.3 蛋白质抗原7
2.3.1 原核蛋白8
2.3.2 真核蛋白11
2.4 全细胞免疫原12
2.4.1 全细胞免疫原的免疫方案13
2.5 基因免疫14
2.5.1 质粒DNA14
2.5.2 腺病毒16
参考文献17
第3章 佐剂20
3.1 引言20
3.2 佐剂的使用22
3.2.1 总体要求22
3.2.2 弗氏佐剂的使用23
3.2.3 TiterMax佐剂的使用方案25
3.2.4 Ribi佐剂系统(RAS)的应用26
3.2.5 Gerbu佐剂的应用27
3.2.6 Imject铝盐佐剂的使用27
参考文献28
第4章 多克隆抗体制备30
4.1 概要30
4.2 抗原提呈细胞30
4.2.1 B细胞的抗原识别32
4.2.2 T细胞的抗原识别32
4.2.3 B细胞受体和抗体产生34
4.2.4 免疫记忆34
4.2.5 抗体34
4.2.6 佐剂的作用35
4.2.7 抗原特点39
4.2.8 免疫途径40
4.2.9 免疫步骤44
4.2.10 物种选择44
4.3 结论48
参考文献48
第5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55
5.1 引言55
5.2 材料56
5.2.1 免疫原56
5.2.2 免疫用的动物57
5.2.3 免疫策略58
5.3 免疫程序60
5.3.1 培养基和骨髓瘤细胞60
5.3.2 免疫B细胞的制备63
5.3.3 融合和铺板63
5.3.4 筛选65
5.3.5 亚克隆和低温冻存66
5.3.6 杂交瘤细胞的扩增68
5.4 结论69
参考文献70
第6章 单克隆抗体的定量生产72
6.1 引言:方法比较72
6.2 抗体制备方法概况72
6.2.1 产量73
6.2.2 费用和设备73
6.2.3 动物福利73
6.2.4 免疫活性分子污染74
6.2.5 微生物污染74
6.2.6 抗体糖基化75
6.3 腹水的制备75
6.3.1 方法概述75
6.3.2 免疫原同种异体反应性或异种抗原反应性的对策76
6.3.3 体内制备方案:BALB/c小鼠腹水77
6.3.4 体内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通过异种的杂交瘤细胞系制备腹水80
6.4 细胞培养制备单克隆抗体83
6.4.1 在研究实验室中体外制备单克隆抗体83
6.4.2 实验方案:在CELLine CL-1000培养瓶中制备单克隆抗体85
6.4.3 用重组和转基因系统制备抗体89
6.5 结论89
参考文献89
第7章 抗体的纯化和鉴定94
7.1 引言94
7.2 抗体纯化94
7.2.1 通过沉淀进行部分纯化95
7.2.2 蛋白质A和蛋白质G97
7.2.3 IgM和FAB抗体片段的纯化103
7.3 抗体的鉴定107
7.3.1 区带(醋酸纤维)电泳107
7.3.2 通过280nm吸光度测定抗体浓度108
7.3.3 SDS-PAGE109
7.3.4 免疫印迹111
7.3.5 等电聚焦113
7.3.6 酶免疫分析114
7.4 结语116
参考文献116
第8章 细菌中制备抗体117
8.1 引言117
8.2 所需材料119
8.3 方法121
8.3.1 噬粒设计121
8.3.2 文库构建122
8.3.3 抗原特异性抗体的筛选128
参考文献132
第9章 抗体的化学和蛋白水解修饰136
9.1 引言136
9.2 一般步骤137
9.2.1 抗体溶液的稳定性137
9.2.2 抗体的定量138
9.2.3 抗体的浓缩和缓冲液置换140
9.3 胺类的修饰142
9.3.1 总体考虑142
9.3.2 胺反应试剂的分类144
9.3.3 NHS-PEO4-BIOTIN的生物素化反应146
9.3.4 用荧光染料进行标记151
9.3.5 巯基的导入152
9.3.6 聚乙二醇化154
9.3.7 与螯合剂的偶合154
9.4 巯基和二硫键的修饰156
9.4.1 IgG的二硫键和巯基156
9.4.2 二硫化物的互换反应157
9.4.3 其他涉及巯基和二硫键的氧化-还原试剂161
9.4.4 用卤代烃和N-烷基马来酰亚胺进行硫醇的烷基化162
9.5 碳水化合物修饰163
9.5.1 范例流程10:用NaIO4氧化IgG的碳水化合物部分164
9.5.2 范例流程11:DAVLB酰肼与氧化型IgG的偶合165
9.6 抗体的固相化165
9.6.1 聚苯乙烯培养皿和ELISA孔的固相化165
9.6.2 与亲和介质的共价偶合166
9.6.3 经生物素介导与亲和介质的固相化168
9.7 蛋白的水解修饰170
9.7.1 木瓜蛋白酶水解兔IgG制备Fab片段172
9.8 抗体与其他蛋白质的交联177
9.8.1 范例流程18:肼与IgG氨基的交联178
9.8.2 范例流程19:醛与另一个蛋白质氨基的交联180
9.8.3 范例流程20:MEHN-IgG与FB-蛋白质的交联181
参考文献182
第10章 抗体的应用184
10.1 引言184
10.2 蛋白质转印185
10.2.1 转印设备185
10.2.2 转印缓冲液187
10.2.3 条件的优化187
10.2.4 转印膜187
10.3 检测189
10.3.1 蛋白质印迹的直接染色189
10.3.2 抗原的检测189
10.3.3 蛋白质免疫印迹的检测抗体190
10.3.4 免疫印迹实验中抗体的替代品191
10.3.5 蛋白质免疫印迹的定量192
10.3.6 相对分子质量标准品193
10.4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的操作程序194
10.4.1 操作流程195
10.4.2 免疫印迹实验需要的溶液196
10.5 实验假象以及故障的诊断和排除198
10.6 抗体芯片198
10.7 临床应用199
10.8 免疫沉淀反应及其相关应用200
10.9 总结201
参考文献202
第11章 免疫组织化学法206
11.1 引言206
11.1.1 方法学概述206
11.1.2 对新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标准化的一种实用方法206
11.1.3 免疫组织化学中的抗体207
11.2 组织准备208
11.2.1 载玻片209
11.2.2 细胞涂片/离心细胞涂片制备209
11.2.3 冰冻切片210
11.2.4 石蜡切片210
11.2.5 细胞块211
11.3 酶标记211
11.3.1 辣根过氧化物酶212
11.3.2 碱性磷酸酶212
11.4 背景与非特异反应产生的原因212
11.4.1 内源性酶活性212
11.4.2 其他内源性物质活性213
11.4.3 一抗产生的非特异结合反应或背景染色的原因213
11.4.4 疏水作用和离子相互作用产生的背景214
11.5 抗原修复技术(AR)215
11.5.1 去污剂和离液序列高的物质215
11.5.2 酶抗原修复法216
11.5.3 热诱导抗原决定簇修复(HIER)216
11.6 免疫酶技术218
11.6.1 直接法219
11.6.2 间接法220
11.6.3 多步法221
11.7 免疫荧光技术227
11.7.1 荧光染料227
11.7.2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228
附录228
A.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228
A.1.1 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封闭液228
A.1.2 内源性碱性磷酸酶封闭液229
A.1.3 非特异结合性封闭液230
A.1.4 内源性亲和素/生物素封闭液230
A.1.5 抗原修复缓冲液231
A.1.6 胰蛋白酶抗原修复溶液231
A.1.7 抗原修复中的蛋白酶232
A.1.8 抗原修复中的胃蛋白酶232
A.1.9 漂洗缓冲液TBS 500mmol/L,pH7.6232
A.1.10 磷酸盐缓冲液(PBS),20mmol/L,pH7.0233
A.1.11 抗体稀释缓冲液233
A.1.12 底物及色原的制备234
参考文献238
第12章 免疫电子显微镜239
12.1 引言239
12.2 抗体240
12.2.1 一抗240
12.2.2 常见问题解析240
12.2.3 二抗241
12.2.4 试剂滴定241
12.2.5 非特异性背景染色242
12.2.6 对照243
12.3 标记物243
12.3.1 胶体金243
12.3.2 其他电子密度标记物245
12.3.3 重金属标记物显色的故障诊断与排除245
12.3.4 多重标记应用245
12.3.5 标记定量246
12.4 组织标记246
12.4.1 固定246
12.4.2 包埋前标记246
12.4.3 颗粒样本247
12.4.4 复型标记248
12.4.5 冷冻切片标记248
12.4.6 非冷冻组织包埋后标记250
12.4.7 冷冻置换251
12.5 与其他免疫显微镜的相关性251
参考文献252
第13章 流式细胞术256
13.1 引言256
13.1.1 现有技术256
13.1.2 抗体选择257
13.1.3 实验初始应考虑的因素257
13.1.4 对照258
13.1.5 特异性258
13.1.6 仪器显示和质量控制259
13.2 免疫分型260
13.2.1 抗体滴度测定260
13.2.2 直接标记法264
13.2.3 间接标记法266
13.2.4 胞内标记法268
参考文献271
第14章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72
14.1 引言272
14.2 准备272
14.2.1 抗体272
14.2.2 检测反应274
14.3 安全性275
14.3.1 “夹心”ELISA275
14.3.2 “竞争”ELISA276
参考文献278
第15章 抗体的未来:挑战与机遇280
15.1 引言280
15.2 抗体的新来源280
15.2.1 从转基因动物制备人类抗体280
15.2.2 基因免疫制备抗体280
15.2.3 avimer:替代抗体281
15.3 使用抗体的新方法281
15.3.1 抗体片段和单功能区抗体281
15.3.2 抗体和蛋白组学282
15.3.3 杂合和嵌合抗体的表达载体282
15.3.4 DNA疫苗282
15.3.5 抗体的其他应用282
15.4 未来283
参考文献283
索引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