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变迁临界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变迁临界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2051764.jpg)
- 罗夫永著 著
- 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 ISBN:978753719817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变迁临界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导论与理论基础1
第1章 导论3
1.1研究背景和意义3
1.2文献综述5
1.2.1研究综述5
1.2.2简要评述11
1.3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12
1.3.1研究方法12
1.3.2研究内容13
1.3.3技术路线15
1.4预期结果和意义16
第2章 理论基础19
2.1制度变迁理论19
2.1.1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19
2.1.2制度变迁的方式21
2.1.3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路径依赖22
2.1.4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24
2.2制度变迁中的集团和集体24
2.2.1传统的利益集团理论25
2.2.2诺斯的行动集团理论26
2.2.3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26
2.2.4布坎南的政治交换过程理论27
2.2.5诺斯的国家理论和“诺斯悖论”28
2.3产权组合理论29
2.3.1产权组合的定义29
2.3.2产权组合概念的关键点31
2.3.3产权组合与制度关系32
2.3.4产权组合的制度创新过程模式32
第二篇 问题篇 变迁临界问题的提出: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37
第3章 制度变迁临界问题的提出39
3.1临界问题的提出39
3.2制度的变迁临界问题40
3.2.1制度的变迁临界概念40
3.2.2制度的变迁临界特征40
3.2.3制度的变迁临界研究的意义45
3.3制度的变迁临界研究的指标体系47
3.3.1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的指标体系的特点47
3.3.2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的指标体系指标选取的原则48
3.3.3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的指标体系的构成50
第4章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52
4.1“农地农民私人所有,农民个体经营”——土地改革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52
4.1.1制度的变迁临界基本情况52
4.1.2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54
4.1.3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58
4.1.4制度的变迁临界突破后的制度效应59
4.2“农地农民私人所有,农民合作经营”——合作化运动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60
4.2.1制度的变迁临界基本情况60
4.2.2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62
4.2.3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68
4.2.4制度的变迁临界突破后的制度效应68
4.3“农地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经营”——高级社、人民公社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70
4.3.1制度的变迁临界基本情况70
4.3.2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73
4.3.3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79
4.3.4制度的变迁临界突破后的制度效应79
4.4“农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81
4.4.1制度的变迁临界基本情况81
4.4.2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84
4.4.3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89
4.4.4制度的变迁临界突破后的制度效应89
第5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与问题95
5.1现行农地制度下的“增收之难”95
5.2现行农地制度下的“征地之痛”98
5.3现行农地制度下的“制度之弊”100
5.4现行农地制度下的“法律之困”103
5.5现行农地制度下的“和谐之遥”106
第6章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111
6.1制度的变迁临界基本情况111
6.1.1农地征用114
6.1.2小产权房114
6.1.3农地流转116
6.2制度的变迁临界分析118
6.3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129
6.3.1关于“经济增长率和人均GDP”(B11)129
6.3.2关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B12)131
6.3.3关于“目标措施”(B13)、“社会保障”(B14)、“市场程度”(B15)132
6.3.4关于“收入差距(B16)132
6.3.5关于“重要会议及主要政策”(B21)、“意识形态氛围”(B22)135
6.3.6关于“所有制结构”(B23)、“私产保护”、“民众意识”(B24)137
6.3.7关于“民主与法制”(B26)、“领导意志”(B31)、“人民意愿”(B32)138
6.3.8“时代主题”(B41)、“国际潮流和趋势”(B42)140
6.3.9“突发事件”(B51)、“关键事件”(B52)140
第三篇 实证篇 变迁临界实证研究:“小产权房”的制度变迁临界效应145
第7章 产权组合——对“小产权房”的制度经济学分析147
7.1产权组合的概念147
7.1.1产权组合的定义147
7.1.2概念的关键点148
7.2“小产权房”的性质和成因分析149
7.2.1“小产权房”的现象149
7.2.2“小产权房”的性质149
7.2.3“小产权房”的成因150
7.3产权组合框架下对“小产权房”问题的思考151
7.3.1从产权各权能归属角度重新理解“小产权”概念151
7.3.2从产权权能重新组合角度重新审视已存在的“小产权房”152
7.3.3从产权组合对制度形成和变迁的影响角度重新界定政府在“小产权房”问题上的职能创新作用155
第8章 制度引擎——论“小产权房”所代表和引发的制度变迁在城乡和谐发展中的意义158
8.1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引擎158
8.1.1制度引擎作用不可或缺158
8.1.2制度引擎作用实现机制160
8.1.3制度引擎功能图示162
8.2经济发展对制度变迁有着客观的需求166
8.3“小产权房”的制度引擎效应167
8.3.1“小产权房”所代表的制度变迁发生的原因167
8.3.2“小产权房”所代表的制度变迁的推动者169
8.3.3“小产权房”所代表的制度变迁的效应171
第9章 城乡互动——对“小产权房”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意义的探讨176
9.1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从人口迁移入手176
9.1.1户籍制度下的“不完全迁移”176
9.1.2社会保障制度下的“不安全迁移”177
9.1.3农地产权制度下的“不保全迁移”178
9.2土地二元结构——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179
9.2.1土地二元结构下的“制度悖论”180
9.2.2土地二元结构下的“征地悖论”181
9.2.3土地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悖论”182
9.3城乡互动——小产权房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革命性意义183
9.3.1“小产权房”是城乡互动的重要推进器183
9.3.2“小产权房”是以“帕累托最优”为客观结果的问题综合解决方案186
9.3.3“小产权房”是以农民“自我城市化”为特征的又一场土地革命187
第10章 路径依赖——“小产权房”对大视野下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192
10.1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192
10.1.1农地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是和谐社会建设急需破解的难题192
10.1.2农地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产生的现实国情前提193
10.1.3农地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具体表现194
10.2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本质和具体原因197
10.2.1制度设计的初始目标197
10.2.2制度实施的现实成本198
10.2.3制度运行的政治环境198
10.2.4制度创新的基本模式199
10.2.5制度绩效的惯性冲击199
10.3“小产权房”所代表的农地制度转轨变迁所处的特殊背景200
10.3.1特殊的经济背景201
10.3.2特殊的人文背景202
10.3.3特殊的社会背景204
10.4“小产权房”对我国农地制度路径依赖的跳出206
10.4.1“小产权房”制度转轨变迁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在“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上摆脱了原有的路径依赖206
10.4.2“小产权房”制度转轨变迁以制度的经济效率为前提,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上摆脱了原有的路径依赖207
10.4.3“小产权房”制度转轨变迁以制度的伦理性为准则,在“农民与国民”关系上摆脱了原有的路径依赖208
10.4.4“小产权房”制度转轨变迁以制度的平等性为准则,在“集体与国家”关系上摆脱了原有的路径依赖210
10.4.5“小产权房”制度转轨变迁以农民自发推动为表现,在“内力与外力”关系上摆脱了原有的路径依赖211
10.4.6“小产权房”制度转轨变迁以社会和谐为目标,在“农村与城市”关系上摆脱了原有的路径依赖213
第11章 制度锁定——“小产权房”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问题研究217
11.1有效农地制度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217
11.1.1有效农地制度使生产在可能性边界上进行217
11.1.2生产可能性边界发生变化要求农地制度变迁218
11.1.3农地制度收益对农地制度变迁的推动力219
11.2低效农地制度锁定对农地制度变迁的阻碍220
11.2.1新中国低效农地制度的锁定220
11.2.2改革开放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原有制度锁定的破解221
11.2.3现行农地制度的再次锁定224
11.3现行低效农地制度锁定形成原因的经济学研究225
11.3.1低效农地制度锁定原因之一——国家悖论225
11.3.2低效农地制度锁定原因之二——公平效率226
11.3.3低效农地制度锁定原因之三——意识形态227
11.3.4低效农地制度锁定原因之四——制度环境228
11.3.5低效农地制度锁定原因之五——利益群体230
11.4“小产权房”对现行农村土地低效制度锁定的破解232
11.4.1“小产权房”破解农村土地低效制度锁定的制度环境限定232
11.4.2“小产权房”破解农村土地低效制度锁定的制度框架体系234
11.4.3“小产权房”破解农村土地低效制度锁定的制度激励效应235
11.4.4“小产权房”破解农村土地低效制度锁定的制度运行成本237
11.4.5“小产权房”破解农村土地低效制度锁定的制度变迁理念239
11.4.6“小产权房”破解农村土地低效制度锁定的制度传导机制241
11.4.7“小产权房”破解农村土地低效制度锁定的制度变迁方向243
第四篇 启示篇 变迁临界启示探索:中国农地制度的构建249
第12章 历史——土地“所有占有,二元并重”模式研究251
12.1两大法系农村土地权利制度中所有权和占有权比较251
12.1.1大陆法系农村土地所有和占有制度251
12.1.2英美法系农村土地所有和占有制度255
12.1.3两大法系土地所有和占有制度比较257
12.2农村土地权利制度发展趋势260
12.2.1土地权利的社会化261
12.2.2土地权利的公法化262
12.2.3土地权利的价值化263
12.2.4土地权利制度由注重所有(归属)转向注重占有(利用)263
12.3以所有权为中心不适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264
12.3.1我国传统财产权理论的特点264
12.3.2我国传统财产权理论以所有权为中心的困境267
12.3.3以所有权为中心不适合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安排268
第13章 趋势——中国土地“国家所有,动态分治”模式研究274
13.1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困境274
13.1.1所有权的权能及分类274
13.1.2土地所有权理论及现代土地所有权观念的发展276
13.1.3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演变脉络278
13.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权利分布定性分析280
13.2.1土地改革时期土地权利分布定性分析281
13.2.2互助组、初级社时期土地权利分布定性分析283
13.2.3高级社、人民公社时期土地权利分布定性分析286
13.2.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土地权利分布定性分析289
13.3中国土地“国家所有,动态分治”模式研究291
13.3.1中国土地“国家所有,动态分治”概念的定义291
13.3.2中国土地“国家所有,动态分治”模式的分析295
13.3.3中国土地“国家所有,动态分治”模式的说明299
第14章 现状——中国农村土地“国家所有,农户占有”模式研究302
14.1对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相关内容的宏观概括302
14.1.1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简述302
14.1.2农村土地权利制度改革理论设计方案的比较分析304
14.1.3构建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必须处理好所有和占有的关系305
14.2中国农村土地“国家所有,农户占有”二元结构理论体系307
14.2.1关于基本含义307
14.2.2关于国家所有310
14.2.3关于农户占有313
14.3中国农村土地“国家所有,农户占有”二元结构实施思路316
14.3.1关于“废”317
14.3.2关于“扩”320
14.3.3关于“限”324
14.4中国农村土地“国家所有,农户占有”二元结构实施原则326
14.4.1法定实施原则326
14.4.2立体推进原则333
14.4.3配套改革原则336
参考文献340
后记353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56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