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惠振江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408473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03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17页
- 主题词:沙漠化-防治-研究-陕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绪论1
1.1 目的意义1
1.1.1 荒漠化的概念1
1.1.2 荒漠化研究的意义2
1.2 研究现状5
1.2.1 关于荒漠化研究5
1.2.2 关于研究区域9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1
1.3.1 研究目标11
1.3.2 研究内容12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3
1.3.4 预期成果14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其生态环境15
2.1 研究区域15
2.1.1 区域位置15
2.1.2 确定研究区域(地理过渡地带)的原则18
2.1.3 确定研究区域空间范围的几点具体考虑20
2.2 研究区生态环境25
2.2.1 生态环境现状25
2.2.2 生态环境特征30
2.3 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评价36
2.3.1 程序与方法36
2.3.2 单因子评价37
2.3.3 综合评价44
第三章 过渡地带荒漠化现状与评价47
3.1 荒漠化类型47
3.1.1 分类原则47
3.1.2 分类系统48
3.2 荒漠化评价51
3.2.1 评价方法51
3.2.2 荒漠化程度判定的原则与标准52
3.2.3 程度判定与分区55
3.3 荒漠化的经济损失评价58
3.3.1 荒漠化的经济损失评价方法58
3.3.2 荒漠化的经济损失评价64
第四章 过渡地带荒漠化过程66
4.1 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阶段划分66
4.1.1 阶段划分66
4.1.2 荒漠化阶段划分的依据69
4.2 各阶段荒漠化特征73
4.2.1 自然荒漠化阶段的特征73
4.2.2 加速荒漠化阶段的特征75
4.3 过渡地带的生态逆向演替过程80
4.3.1 过渡地带生态演替的途径81
4.3.2 过渡地带生态演替的原因与机制82
4.4 过渡地带土地类型的逆演替86
4.4.1 碎化、陡化方向的演替87
4.4.2 沙化方向的演替88
4.4.3 贫瘠化方向的演替88
第五章 过渡地带沙化过程90
5.1 毛乌素沙地的形成90
5.1.1 毛乌素沙地的地质演变过程90
5.1.2 毛乌素沙物质是湖泊所形成的主要证据91
5.1.3 人类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的变迁92
5.2 毛乌素沙地的扩展过程96
5.2.1 东北段96
5.2.2 东段97
5.2.3 西段101
5.2.4 西南段101
5.3 毛乌素沙地的扩展速度103
5.3.1 扩展速度的表示103
5.3.2 沙化速度104
5.4 沙化所引起的荒漠化现象105
5.4.1 在研究区域内引起的荒漠化现象105
5.4.2 对毗邻地区荒漠化的影响106
5.4.3 风蚀沙化对河流泥沙的影响108
第六章 过渡地带土壤侵蚀过程109
6.1 土壤侵蚀的特点109
6.1.1 两种主要侵蚀方式,形成两个侵蚀高峰110
6.1.2 各种侵蚀方式时间序列上交替发生,相互加强112
6.1.3 各种侵蚀方式在空间上交错分布,相互叠加113
6.1.4 空间差异明显114
6.2 特殊土壤侵蚀形式114
6.2.1 沙土界面流侵蚀115
6.2.2 风沙充沟流水冲蚀与风蚀吹沙入河117
6.3 土壤侵蚀引起的荒漠化的机制分析119
6.3.1 割裂地形,冲刷表土,降低土地生产力120
6.3.2 生态失调,旱情加剧120
6.3.3 破坏基础设施,危及黄河安全121
6.3.4 加强风蚀沙化过程123
第七章 过渡地带荒漠化的防治126
7.1 过渡地带荒漠化治理过程126
7.1.1 治理过程与当前治理状况126
7.1.2 治理模式研究130
7.1.3 当前过渡地带荒漠化土地治理中的问题140
7.2 荒漠化治理的层次性和时序性144
7.2.1 治理的层次145
7.2.2 治理的时序性146
7.3 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147
7.3.1 以阻隔南北荒漠化联系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系统147
7.3.2 以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152
7.3.3 以荒漠化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恢复154
7.3.4 以农业工业化为主要内核的产业经济发展157
7.4 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创新158
7.4.1 形成国家、企业和农户共同投资荒漠化治理的制度158
7.4.2 完善荒漠化管理制度159
7.4.3 建立荒漠化治理的激励机制161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164
8.1 主要研究结论164
8.1.1 对荒漠化概念充实了新内容164
8.1.2 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划分的方法165
8.1.3 首次提出了过渡地带荒漠化的阶段划分方案166
8.1.4 首次提出并初步分析了沙土界面流侵蚀166
8.1.5 对毛乌素沙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新的探索168
8.1.6 总结了荒漠化防治模式168
8.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设想169
8.2.1 沙土界面流侵蚀的试验研究170
8.2.2 定量研究的加强170
8.2.3 物理化学劣化研究有待加强171
参考文献172
附录191
后记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