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2211953.jpg)
- 陈秉公著 著
- 出版社: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410635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数学课-小学-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思想政治教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1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1
一 思想政治教育1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7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9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9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11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5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15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21
第四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回顾25
一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25
二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理论32
三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37
第五节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理论42
一 社会适应的理论43
二 人格自律的理论45
三 德性教育的理论48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价值52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52
一 社会结构性地位52
二 社会功能性地位54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57
一 根本性社会职能57
二 具体性社会职能62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69
一 两个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69
二 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73
三 塑造人格的主导力量75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历史考察79
一 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79
二 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生命线81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84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87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87
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原理88
二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原理90
三 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原理92
四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原理95
五 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97
六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原理100
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原理101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借鉴102
一 教育学知识借鉴103
二 心理学知识借鉴104
三 伦理学知识借鉴105
四 人格学知识借鉴105
五 政治学知识借鉴106
六 法学知识借鉴107
七 社会学知识借鉴108
八 美学知识借鉴109
九 系统科学知识借鉴110
十 行为科学知识借鉴111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综合性原理113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114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114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116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结构119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综合性119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综合结构122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综合结构131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结构的功能141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结构的功能141
二 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结构的合力145
三 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结构的调节148
第四节 对若干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评价151
一“自我实现说”述评151
二“行为科学说”述评153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157
第一节 社会适应规律158
一 目标设计的两类适应158
二 目标设计依据的演进159
三 目标设计的根本依据160
第二节 要素协同规律162
一 要素协同的价值163
二 要素的横向协同163
三 要素的纵向协同167
第三节 过程充足规律168
一 过程的四个要素169
二 过程充足的依据169
三 过程充足的方法170
第四节 人格行为规律173
一 人格“黑箱”173
二 人格超前分析175
三 人格滞后分析176
四 人格咨询分析176
第五节 自我同一规律178
一 自我意识的结构179
二 自我意识的矛盾180
三 自我意识的同一180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分析183
第一节 教育对象的人格素质结构184
一 思想道德素质184
二 心理素质186
三 智能素质187
四 需要素质188
五 身体素质188
第二节 教育对象的人格动力结构189
一 国外学者对人格动力结构的看法189
二 人格动力结构模式192
三 人格动力结构运行机制194
第三节 教育对象的人格特征201
一 主体选择性201
二 客体可塑性204
三 二重组合性205
四 同气相求性208
五 挫折防御性210
第四节 教育对象人格形成的条件212
一 “遗传说”解释212
二 “社会文化说”解释212
三 “学习经验说”解释213
四 “人本主义说”解释213
五 “潜意识说”解释214
六 “综合形成说”解释214
第五节 教育对象人格的发展阶段215
一 童年期阶段216
二 青春期阶段217
三 成年期阶段219
四 老年期阶段219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221
第一节 设计目标和内容的依据222
一 社会依据222
二 文化依据223
三 时代依据224
四 身心依据224
五 理论依据224
第二节 设计目标和内容的原则225
一 目的性原则225
二 整体性原则226
三 相关性原则227
四 层次性原则229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230
一 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人格231
二 引导人产生积极的行为240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246
一 世界观教育246
二 政治观教育248
三 人生观教育249
四 道德观教育251
五 法制观教育254
六 创造观教育256
七 健康心理教育258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261
第一节 目的性原则262
第二节 民主性原则265
第三节 结合性原则267
第四节 情感性原则271
第五节 差异性原则274
第六节 预防为主原则277
第七节 正激励为主原则279
第八节 循序渐进原则282
第九节 知行统一原则285
第十节 身教重于言教原则288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291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搜集方法292
一 观察方法292
二 调查方法293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分析方法295
一 系统分析法295
二 因果分析法296
三 典型分析法296
四 比较分析法297
五 定性定量分析法297
六 趋势分析法298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298
一 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299
二 战略性决策与一般性决策299
三 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300
四 规范性决策与非规范性决策301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一般方法302
一 说理教育法302
二 实践教育法303
三 形象教育法305
四 对比教育法306
五 典型教育法307
六 批评教育法308
七 个别教育法309
八 自我教育法311
九 感化教育法312
十 管理教育法313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特殊方法315
一 逆反心理消除法315
二 群动疏导法317
三 后进转化法319
四 挫折调适法322
五 心理咨询法324
第六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方法327
一 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标准327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328
三 思想政治教育反馈信息的加工329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330
第七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方法330
一 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330
二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331
三 深入探索规律331
四 选择恰当的总结类型332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333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333
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333
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334
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337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342
一 社会环境342
二 单位环境345
三 家庭环境349
四 社交环境351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标准353
一 环境建设的总体标准353
二 环境建设的具体标准354
第四节 大众传播环境建设356
一 大众传播的含义356
二 大众传播的功能358
三 大众传播环境建设的方法360
第五节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365
一 校园文化的含义365
二 校园文化的功能367
三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方法370
第六节 企业文化环境建设374
一 企业文化的含义374
二 企业文化的功能376
三 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方法379
第七节 家庭文化环境建设385
一 家庭文化的含义385
二 家庭文化的功能388
三 家庭文化环境建设的方法390
第八节 社交圈环境建设396
一 社交圈的含义397
二 社会圈的功能400
三 社交圈环境建设的方法405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411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411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411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功能412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结构416
一 建立主体结构的原则416
二 主体的组织结构417
三 主体的人员结构419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素质422
一 政治素质422
二 思想素质424
三 道德素质425
四 智能素质427
五 心理素质429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431
一 主体管理的意义431
二 主体机构的管理432
三 主体人员的管理434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438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439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439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范围439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原则441
一 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442
二 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443
三 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原则443
四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则444
五 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原则445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446
一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446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447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450
一 定性分析法450
二 模糊综合评估法451
后记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