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水土资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区域水土资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32212055.jpg)
- 孙建光等著 著
- 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ISBN:722810527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48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175页
- 主题词:水资源-研究-青海省;土地资源-研究-青海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水土资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研究的意义和背景1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2
(一)荒漠化问题和水资源时空分布2
(二)荒漠化过程中水分时空分布的定量化研究3
(三)区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7
(四)区域荒漠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问题8
(五)水土资源与草地生产力的可持续利用9
三、研究目标、内容和主体思路11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11
(二)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1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准备13
一、研究区概况13
(一)自然条件13
(二)社会经济概况24
二、数据准备25
(一)资料搜集和野外调查25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26
第三章 青海共和盆地区域水分过程模型构建28
一、基于DEM的青海共和盆地的地形和流域特征28
(一)青海共和盆地的DEM和地形特征28
(二)基于DEM的青海共和盆地的流域特征分析30
(三)基于DEM的青海共和盆地的地形指数32
二、青海共和盆地降雨、径流和渗漏过程的分析和模型构建33
(一)青海共和盆地降雨空间分布模型的建立33
(二)青海共和盆地降雨径流模型的构建34
(三)青海共和盆地降雨入渗深度与土壤水分的补给40
三、青海共和盆地区域蒸散过程的模型构建42
(一)基于栅格的区域潜在蒸散的计算43
(二)作物蒸散模型的建立49
(三)作物实际蒸散模型的建立52
四、青海共和盆地区域水分平衡模型的构建53
(一)基于栅格的水平衡模型的构建53
(二)区域年总水分平衡模型的构建54
第四章 青海共和盆地区域水分过程的分析55
一、青海共和盆地降雨、径流过程的时空分析及其效应55
(一)降雨的时间变化分析55
(二)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分析60
(三)降雨产流的时空分析64
二、青海共和盆地蒸散过程的时空分析和土壤水分的变化67
(一)区域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67
(二)作物蒸散和实际蒸散的空间分布71
(三)区域作物水分需求和土壤水分变化74
三、气候、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和水分时空分布77
(一)气温的时空变化及其效应研究77
(二)水分与植被间的相互影响分析81
(三)地形对水分及植被分布特征的影响84
(四)不同土地利用的作物水分耗散和生态需水分析85
第五章 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和草地可持续利用87
一、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研究87
(一)草地气候生产力空间分布模拟和分析87
(二)草地现实生产力的分析91
二、放牧对共和盆地草地生物量、物种构成和生境的影响93
(一)放牧影响的野外调查93
(二)放牧对草地的影响94
(三)小结99
三、青海共和盆地草地退化和草地的可持续利用100
(一)草地载畜能力和实际牲畜量的分析100
(二)草地退化的驱动因子102
(三)草地的可持续利用评价108
(四)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对策112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115
一、主要结论115
二、展望117
附录118
参考文献138
后记148
图1.1研究的技术路线12
图2.1研究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14
图2.2共和盆地断层分布图15
图2.3共和盆地地貌图16
图2.4共和盆地年风速的空间分布特征17
图2.5共和盆地年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18
图2.6共和盆地的水系图20
图2.7共和盆地的土壤图21
图2.8共和盆地的植被图23
图3.1包含共和盆地的数字高程模型(DEM)28
图3.2共和盆地的数字高程模型(DEM)29
图3.3共和盆地的坡度图30
图3.4共和盆地的坡向图30
图3.5共和盆地基于DEM的水系分布图32
图3.6共和盆地的地形指数的分布图32
图3.7共和盆地生育期内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化40
图3.8共和盆地生育期0~30厘米的土壤水分和降雨的相关分析41
图3.9共和盆地生育期30~50厘米的土壤水分和降雨的相关分析41
图4.1共和盆地三个主要气象站年降雨量的时间序列图55
图4.2共和盆地依据恰卜恰站的贵南年降雨的拟合图60
图4.3共和盆地年降雨的空间位置特征61
图4.4共和盆地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61
图4.5共和盆地湿季降雨量的空间分布62
图4.6共和盆地干季降雨量的空间分布63
图4.7共和盆地年径流量的空间分布64
图4.8共和盆地丰水年径流量的空间分布65
图4.9共和盆地枯水年径流量的空间分布65
图4.10共和盆地年湿季径流量的空间分布66
图4.11共和盆地年潜在蒸散的时间序列变化67
图4.12共和盆地年内各月潜在蒸散的变化67
图4.13共和盆地年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68
图4.14共和盆地海拔和年潜在蒸散之间的相关图69
图4.15共和盆地坡度和年潜在蒸散之间的相关图69
图4.16共和盆地年降雨和年潜在蒸散的相关图70
图4.17共和盆地年潜在蒸散和大气外层辐射的相关图70
图4.18共和盆地牧草的最大蒸散的空间分布71
图4.19共和盆地作物的最大蒸散的空间分布72
图4.20共和盆地牧草实际蒸散的空间分布73
图4.21共和盆地作物实际蒸散的空间分布73
图4.22共和盆地基于牧草实际蒸散的土壤水分变化图75
图4.23共和盆地基于牧草蒸散的土壤水分变化76
图4.24共和盆地基本站年气温的变化趋势77
图4.25共和盆地三个站的年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78
图4.26共和盆地年均温的空间分布79
图4.27共和盆地年气温和潜在蒸散的空间相关图79
图4.28共和盆地年气温与水汽压饱和差的相关图80
图4.29共和盆地年气温与年潜在蒸散的相关图80
图4.30共和盆地6~9月累积NDVI的分布图82
图4.31共和盆地降雨和累积NDVI的相关空间分析83
图4.32共和盆地年潜在蒸散和累积NDVI的空间相关分析84
图4.33共和盆地高程和累积NDVI的相关空间相关分析85
图4.34共和盆地主要土地利用的作物蒸散量和实际蒸散量85
图4.35共和盆地主要土地利用的作物蒸散量和实际蒸散量的比重85
图5.1共和盆地草地的光合生产潜力88
图5.2共和盆地牧草的光温生产潜力89
图5.3共和盆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90
图5.4共和盆地作物需水和放牧校正的牧草生产力92
图5.5各点围栏内和围栏外的生物量95
图5.6各点围栏内和围栏外的株高95
图5.7围栏封育草场与围栏外草地生物量的相关图95
图5.8点1的各物种的生物量构成96
图5.9点2的各物种生物量构成96
图5.10点3的物种生物量构成96
图5.11点4的物种生物量构成96
图5.12点5的物种生物量构成96
图5.13点6的物种生物量构成97
图5.14点7的物种生物量构成97
图5.15各点围栏内和围栏外草场的物种优势度98
图5.16共和盆地贵南县实际牲畜量和超载量的变化101
图5.17共和盆地共和县实际牲畜量和超载量的变化101
图5.18共和盆地内各乡镇的实际牲畜量和超载量的变化102
图5.19共和盆地草地过牧对牧草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03
图5.20共和盆地土地翻耕和未翻耕土壤的侵蚀量103
图5.21共和盆地共和县和贵南县人口变动图104
图5.22共和盆地实际各乡镇人口分布105
图5.23共和盆地贵南县人口和耕地的相关图105
图5.24共和盆地共和县人口和耕地相关图105
图5.25共和盆地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106
图5.26共和盆地贵南县人口和牲畜量的相关图107
图5.27共和盆地共和县人口和牲畜量的相关图107
图5.28共和盆地贵南和共和县人均牲畜量107
图5.29共和盆地草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110
图5.30共和盆地草地生产性评价110
图5.31共和盆地草地保护性评价111
图5.32共和盆地草地稳定性评价112
表3.1条件II的地表径流曲线数字(CN2)值(Schwab等,1993)35
表3.2土壤水文分组(Hudson,1995)36
表3.3共和盆地的径流曲线数字(CN)的取值38
表3.4共和盆地各月气温的回归分析结果46
表3.5共和盆地各月气压的回归分析结果46
表3.6共和盆地各月风速的回归分析结果47
表3.7共和盆地各月水汽压的回归分析结果48
表3.8共和盆地各月日照百分率的回归分析结果49
表3.9共和盆地牧草的各月作物系数的取值52
表3.10共和盆地农作物的各月作物系数的取值52
表3.11共和盆地主要土壤类型的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53
表4.1共和盆地三个气象站点的年降雨量的Daniel检验的计算结果56
表4.2共和盆地三个气象站点的年降雨量自相关系数57
表4.3茶卡气象站年降雨序列的周期图分析结果58
表4.4恰卜恰站点年降雨量序列的周期图分析结果58
表4.5贵南气象站年降雨序列的周期图分析结果58
表4.6共和盆地不同临时气象、水文站间年降雨量的相关系数60
表4.7共和盆地不同坡度的年潜在蒸散的分布特征69
表4.8共和盆地不同坡向的年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特征70
表5.1共和盆地生物量采样点的基本情况表94